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3篇

讀後感2.35W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解題,這句話說的真沒錯,透過一次次的閱讀讓我們的知識更加豐富,見識更廣泛了。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3篇,歡迎閱讀參考!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3篇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一

讀完《教師的五重境界》,“格局”一詞,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格局是什麼?作者做了這樣一些詮釋: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眼光;格局是我們生存的空間。

格局跟什麼有關?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的格局與他的經歷有關。從‘書香門第’‘將門虎子’來看,格局不可避免地有遺傳的成分,而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家庭環境也是不可選擇的結果。”“學校教育則是學生格局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校的格局也就是教師的格局,而學生的格局是由教師的格局決定的。”

讀到此處,不由得深思。作爲教師,我擁有怎樣的格局?如何改善教師自身的格局,來幫助學生提升其人生的高度?

一、爲學生讀書,爲自己讀書

如果教師能從學生格局出發,來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這是對自身的一種定位。爲學生讀書,就要去讀教育、教學類的好書,讓讀書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懷與教學智慧。

關於教育類的好書,有這些好書值得一讀:《教師的五重境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第56號教師的玄機》《讀書成就名師》《做最好的老師》《六項精進》《靜悄悄的革命》《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我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時,明確了教師服務學生的定位;讀《第56號教師的玄機》,被這位外國同行的敬業精神打動;讀《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從陳大偉教授的案例寫作指導中,學會了對自己的日常教學中的案例做理性思考。

在語文教學上,以下這些好書給了我智慧與力量:《解讀語文》《名作細讀》《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餘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你也可以這樣教寫作》《蔡明講語文》《王君講語文》《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等。《名作細讀》給我個性解讀的勇氣,《微型寫作課程實踐研究》給我寫作教學方面的引領,餘映潮老師的“80講”給我教學細節的科學指導……讀書時,我總會用鉛筆在書上做批註,如果時間充裕,我就把讀書心得整理成電子文檔,發表在博客上。

除爲學生讀書外,我們還應爲自己讀書。爲自己讀書,就是去讀自己喜愛的、能充盈生命、讓自身幸福的書。木心點評狄更斯的作品時,引用托爾斯他的話:“如果誰落在憂悒中,不妨試試:沙發、巧克力、狄更斯。”木心的說法不僅僅是幽默,更有豐富的人生趣味在其中,內心活力可以藉助閱讀這個渠道去取得。關懷理論大師內爾諾丁斯說:“幸福生活就是事業順遂、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空閒時間看自己喜愛的書,以及在海灘上散步看日出與日落……”王棟生老師讀書很雜,更鼓勵教師的非專業閱讀,具有濃濃的人文情懷。

每讀一本書,就會爲自己開啟一扇窗,找到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

二、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

書中有一篇《成功源於專注》,其中引用了中國最年輕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侯逸凡的一段話:“我好像一直以來就不是特別看重勝負,所以影響可能自然就沒那麼大,情緒也沒有那麼大的波動。我自己不太在意是不是能夠打破紀錄,下棋時全部心思都放在思考怎麼走好下一步棋,結果沒想太多。”

侯逸凡的話道出了各行各業成功人士的共同品質,那就是專注於事情本身,追求過程而看淡結果。這是心理學家曾研究過,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在任何一個領域專注做十年必定成爲專家。因此,如果我們專注的內容正確,專注的時間足夠長,我們在這個領域遲早會有發言權。這就是所謂的“十年磨一劍”吧!

專注一件事,談何容易?

我在博客裏讀到這樣一個例子。1997年春,在著名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的教學藝術研討會上,餘映潮老師作了一個長達兩小時的發言,話題是“胡明道老師教學生動的藝術”。發言結束後,胡老師問餘老師:“餘映潮,你講話的這些資料是從哪兒來的呀?”我說:“我有專門研究您的卡片呢!”並給胡老師開了一個長長的“書單”,上面有胡老師四十多篇文章的目錄及出處——這份目錄,連胡老師自己都沒有。

餘映潮老師能成爲中語界的巍巍高山,與他對名師的研讀是分不開的。他曾堅持數年,研究過中學語文界非常多的名師。在《“名師研究”法》這篇文章中,餘老師這樣寫道:很多年前,我不僅有研究胡明道老師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於漪、錢夢龍、魏書生、寧鴻彬的專題目錄卡片,還有對張建華、章熊、黎見明、洪鎮濤、徐振維、陳鍾樑、蔡澄清、陸繼椿、魯寶元等名師的研究紀錄。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的一批名師,可以說是被我“盡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師也沒有像這樣研究過他們……

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雄奇壯麗的隊伍啊;在我的心目中,這是何等才華橫溢的隊伍啊!這是何等專注的精神!這是何等廣採博取的韌勁啊!從這一長串名單裏,我明白了餘映潮老師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我更讀懂了“專注”的含義!

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專注於閱讀與寫作教學,專注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專注於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專注於學生文化底蘊的積澱。撐一支竹篙,向更深處漫溯!

三、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

書中還介紹了許多思維方法,給我以不同的啓示,促使我在思考中逐漸成長。

首先,這本書的作者萬瑋是一位數學老師,我讀到他帶有數學思維方式的智慧點滴,覺得深受啓發。

《尋求最佳途徑》中寫道:“我大學讀的.是數學系,有一門課教運籌學,講的就是如何尋找最優解。”“面對一個具體情境我首先思考,能得到的最好結果是什麼。確定了最好的結果,我接着思考,要得到這個結果有哪些,其中哪些途徑是可行的,有沒有最佳方法。這是很難的一步,需要經驗的積累。我也是經過多年的積累才養成這樣的習慣,慢慢形成正確的判斷與決策。”真的很佩服這位數學老師的思維方式,多中選優的方法,如果用在教學中也許就是一課多案,兩個切入角度,三個導語,或四個結束語,諸如此類,那將豐富我們的備課。這種方式,如果運用到課題中,就是頭腦風暴,延伸出多種研究思路。

其次,萬瑋老師在《數學日記》《積累》《作業留言》等文章中,也展示出了一點語文老師的思維特點。

《積累》一文中,他提出要積累兩類內容:“一是積累在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它們往往稍縱即逝,一旦產生我就會馬上就近拿一張紙記下來。如果不記下來,不用過多長時間肯定會忘光。二是積累可以用來說理的小故事、案例、數據、觀點等,我非常喜歡讀文摘類的報刊。採用四步積累法:儲存,整理,分類存放,經常溫習。”關於積累,我自己深有體會。工作中的感悟,我經常積累,我的論文多出自隨手記下來的感悟。最近一段時間,有好多感悟,或課堂上的精彩片段手一懶,就沒記下來,之後再回想,就沒有那麼清晰了,作爲課例來積累,已經不可能了。所以,還是要及時記,哪怕是一張紙,也要順手記下來。第二類我之前做得還不夠。閱讀積累,美文、故事、案例,寫出感想,確定用途,分類存放,經常溫習。這一點,我要有意識地去積累了。

另外,《預演》、《拖延症》、《破框思維》、《體驗》等文章,也給我提供了思考問題的不同角度。比如:“預演”,就是“在實施一項很重要的教育任務之前首先在腦子裏預演一遍”。其實,預演也可以從打算一件德育小事、籌劃一節公開課,延伸至爲一段時間的工作列提綱、做計劃,爲課題的開展做預設。“拖延症”,差不多人人都有一點,書中對如何克服拖延症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幾點方法,於我是十分有益的。

作爲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爲學生讀書,爲自己讀書,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專注一件事,向深處漫溯,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探究中反思,反思中成長,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角度。

生命中最優美的姿態,是成就別人。教師改善自身的格局,就是爲了成就學生的美麗人生。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二

萬瑋老師從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層層遞進的方式,講述了作爲教師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成長如何變化。從王瑋老師的書中,我覺得教師的成長實際上也存在三三原則。

一、積累是教師成長的基石

萬瑋老師認爲積累的內容:第一個就是積累工作中產生的一些領悟、靈感。第二個是積累一些可以用說理的小故事,案例數據和觀點。積累故事的幾個步驟:

1、將故事儲存好。

2、判斷這個故事可以在什麼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含義,有一些故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讀。

3、將故事分門別類的存放。

4、經常溫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無論是在教學上還是在德育的工作當中,平時的積累都是工作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在上次參加班主任核心素養大賽的過程當中,就發現自己在平時看了一些故事當中,在比賽當中就能夠充分的運用到。在教學當中,比如說,最近在學校的生活與哲學當中的很多的,故事,都可以運用哲理來進行,說明學生在故事當中,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知識、吸收知識。

二、思考是教師成長的敲門磚

萬瑋老師的書中用於思考有很多好處是,它是你精力充沛,從容不迫的應對日常的工作生活,使你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治癒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等等。這種思考有包括教師自己的這種方式,也包括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人說,改變你人生的不是知識,而是思考的能力要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思考也是極其重要的。尤其是引導學生的這種思考的學習習慣。筆者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的一種思考,就是課堂結束要有所反思,課堂上爲什麼有的課堂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而有的課堂就無法讓學生動情。實際上在備課的過程當中,也要加入這種思考,怎麼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的能力。讓學生跳一跳能得到的知識,可能對他們而言印象深刻,如果不經思考,而靠填鴨式的灌輸的這種方式所獲得的知識,可能會存在考完試就忘得這樣子的過程。

三、格局才能讓教師成長獲得幸福感

格局決定高度。萬瑋老師認爲格局是一種觀點和態度,格局是一種對自身的定位,格局是一種戰略的眼光,格局是我們的生存空間。教師需要什麼樣的格局才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他認爲要胸懷大志,棄小不爭。要放棄威權,樹立威信。要眼光高遠,兼顧細節,要主動進取,容忍不足。

有大格局的老師,應該來說,在生活當中,她的幸福感是比較強的,不會與糾結於一些名利當中,對於學生的一些行爲,也能夠站在大格局的角度進行看待。而在自己的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就更能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三

放假在家,我讀了萬瑋所著的《教師的五重境界》,那麼教師的五重境界指的是什麼呢?其實它是指作者把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劃分爲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教知識,第二階段——教方法,第三階段——教狀態,第四階段——教人生,第五階段——教自己。作者還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的五個不同方面。實際上這五重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有的時候,你以爲自己在教知識,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教人生。

細細品讀,書中作者很多親身經歷的故事給我們以啓發、以思考,尤其是教數學的一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最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思考:我們教師的境界又在何處?關於境界,成功,都源於我怎樣給教師定位,就應做個什麼樣的教師,這樣才能朝着自己決定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到達成功的彼岸,進入自己的境界。

古語有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最基礎的主角乃授之知識,除此之外,重在育人。書中對“教師是誰”做出了很多解答,應對不同身份主角的人,教師的身份亦不同。然而,我認爲,不管應對多少不同主角的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自己的學生?在學生面前就應扮演一個什麼樣的主角,在學生面前,我們是“師”更是“友”。只有真正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到達最好的教育目標。如何讓教師稱爲學生真正的朋友,我有着這樣的一點理解。

一、多一份人格魅力

《論語》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於內心真正對;教師產生溫情與敬意。所謂:親其道,信其師。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能讓教師“不戰而屈人之兵”,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來源於教師的精心營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主動者,學生是受動者。蘇聯教育家杜勃羅百波夫說過:“有人說,師生間最不幸的關係是學生對教師學問的懷疑。教師深厚淵博的專業知識,標準的普通話,飛揚的文采,妙語連珠的課堂語言,優美的書法字型,能給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加分,勾起學生的景仰,讓學生打心底裏佩服和敬重教師,產生親近教師的渴望。在外貌上,就應打造端莊、穩重、文雅的形象,不着奇裝異服,也不邋里邋遢。

二、多一層瞭解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教育中務必瞭解學生的內心活動。他說過:“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禮貌。”又說“要公正處事,就務必細緻入微地瞭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便是我爲什麼把未來的教育看作是對每個孩子更深刻了解的緣故!務必首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活動。單憑某些專門的手段是學不到這種本領的。只有依靠教育者高度的情感和道德修養才能做到這一點。”個性是新接班級時,我們就應像作者那樣抓住一切機會,儘快記住班級學生的名字!並建立學生個人檔案,把他所有的榮譽、成績都記錄下來,這樣便於及時而又全面地瞭解學生方方面面的資訊,象此刻網絡時代,我們能夠把自己的QQ、電子信箱都告訴學生,以期透過各種途徑與個別學生交流,從而更及時地瞭解學生的心理想法!

三、多一點尊重

愛學生,就要學會尊重學生。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組成部分,社會也因爲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多姿多彩,大家都渴望得到社會的普遍性認同,都需要掌聲與鮮花。能夠說尊重是每個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學生由於生理心理的發展,知識的增多,交往面的擴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個性期望家長、教師以及周圍的人能夠信任他們、尊重他們,這種自尊心往往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保護和發展學生的自尊心。我們就應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說話、思考、做事的權利。

四、多一絲寬容

學校是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地方,相信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過程,允許學生有錯誤的表現,以寬容的心態去應對。

作爲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也激勵自己不斷努力更早、更快地撥雲見日、看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