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李白

白馬篇李白原文加翻譯

李白2.07W

歷史上以‘白馬篇’爲題的詩作不在少數,然而出名的卻屈指可數,這其中尤以曹植與李白寫的最著名,欣賞性最高。下面請欣賞小編爲大家帶來的白馬篇李白原文加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馬篇李白原文加翻譯

白馬篇

李白

龍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

鬥雞事萬乘,軒蓋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

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

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

叱吒經百戰,匈奴盡奔逃。

歸來使酒氣,未肯拜蕭曹。

羞入原憲室,荒淫隱蓬蒿。

白馬篇字詞解釋:

(1)白馬篇: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2)龍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

(3)五陵,語出班固《西都賦》:“南望杜、灞,北眺五陵。”杜、灞謂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渭北。皆漢代帝王陵墓,並徙入以置縣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貲、吏二千石。見《後漢書·班固傳》及:李賢注。五陵豪,謂五陵豪俠。

(4)“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意謂:所佩之劍,色如秋霜,切玉如泥;所穿之袍,綴有明珠,耀如落日。秋霜:形容劍的顏色。切玉:形容劍的鋒利。明珠袍:鑲珠的衣袍。

(5)鬥雞:玄宗好鬥雞,善鬥雞者每召入宮中侍奉,甚得寵幸。軒蓋,有篷蓋之車,貴人所乘。

(6)萬乘: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車萬乘。軒蓋:車蓋。

(7)“弓摧”句:用晉周處事。《晉書·周處傳》載:南山白額猛虎爲患,周處入山射殺之。

(8)劇孟,漢時大俠。此代指當時豪俠中之雄傑者。

(9)函谷,古關名,在陝州靈寶縣。此代指帝京以東之要塞。臨洮,地名,屬隴右道洮州。此代指帝京以西之邊陲。

(10)臨挑:古縣名,在今甘肅眠縣一帶。

(11)叱吒:怒斥聲。萬戰場:全詩校:“一作經百戰。”

(12)蕭曹,即漢相蕭何、曹參。此代指時相。二句意謂:“五陵豪”因邊功而傲視大臣。自篇首至此,皆寫“五陵豪”。

(13)原憲,即子恩,孔子弟子。居處簡陋,上漏下溼,不以爲意,端坐而絃歌。見《韓詩外傳》。二句李白自謂。善慕“五陵豪”之生涯,羞爲蟄居陋室之窮儒。

(14)使酒氣:因酒使氣。蕭曹:西漢名相蕭何和曹參。拜:全詩校:“一作下。”

白馬篇翻譯:

你騎着白雪花毛的龍馬,金鞍閃耀,好個五陵豪傑玉劍刀刃如秋霜,衣袍上的明珠賽落日原來你是侍奉皇上鬥雞徒,乘坐的馬車軒蓋高高你張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飛猱酒後風采飛揚,三杯下肚,笑弄寶刀殺人如剪草,與劇孟一同四海遨遊你終於想起改變自己的遊蕩生活,要爭取功名,於是發憤去了函谷關,跟隨大軍去到臨洮前線叱吒風雲經百戰,匈奴如鼠盡奔逃歸來豪氣不改,終日飲酒,不肯給蕭曹宰相下拜羞於學原憲,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白馬篇背景:

開元十八年(730),李白三十歲,果有長安之行。自謂“歷抵卿相”,實則所謁見者惟左相張說及其次子衛尉卿張珀等二三人。皆遭冷遇,有《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等詩。鬱陶思君,君門九重,以男女之情寄託君臣遇合之夢,作《長相思》。長安居,大不易,乃出遊邠、坊,寄食州縣官吏之門。次年早春,復返長安。徘徊巍闕之下,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遂至落魄市井,屢受欺凌。有《行路難》《白馬篇》等詩,抒憤懣,鳴不平。《蜀道難》亦即作於此時,借蜀道之艱險,喻世路之坎坷,失聲橫涕之作也。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無顏返安陸,乃泛黃河,經開封,至宋城,初遊梁園;秋遊嵩山,憩元丹丘潁陽山居;冬遊洛陽龍門,憩奉先寺。先後有《梁園吟》《樑甫吟》等詩,多抒長安失路之悲,亦有來日風雲際會之想。

白馬篇中心大意:

這首詩,意寓詩人既有熱血滿腔的愛國豪情又有壯志未酬的苦悶,亦有仕途顛簸、官運不濟,胸有大志而不受皇帝重用的無限惋惜和悲痛之情。

白馬篇賞析:

李白《白馬篇》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報國殺敵、功成退隱的俠客形象。他出身高貴,劍如秋霜,袍飾明珠,藝高膽大,堪與名俠劇孟比肩。他雖身璽百戰,威震胡虜,但功成後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蕭何曹參之類的高官,而是隱居於荒山野徑。顯然,這首詩上承曹植《白馬篇》的.精神而來,但又突出了與之不同的俠客形象,表達了一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體現了詩人的個性和時代色彩。

所謂“五陵豪”,實即長安遊俠兒與鬥雞徒而又供職禁軍者。此輩爲帝王貴戚所寵,故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甚至爲非作歹,殺人越貨。(參見王建《羽林行》)。李白此詩作於與彼輩初交之時,雖有貶刺之意,亦不無欣羨之情,蓋尚不識其真相也。稍後,李白終爲彼輩所欺凌,而有北門之厄,幸有友人陸調爲白求救於御史臺,方免於難。天寶七載所作《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中有句雲:“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赫來煎熬。君開萬叢人,鞍馬皆辟易。告急清憲臺,脫餘北門厄。”所憶即此時事。瞿朱注謂:貞觀十二年始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爲皇帝私兵,號爲北軍。疑李白以狎遊之故,爲北軍中人所窘,幸遇陸調以憲府之力脫之。見《李白集校注》。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爲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