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唐代詩人 > 杜牧

杜甫與杜牧關係

杜牧2.15W

杜甫與杜牧,單是聽名字就舉得兩者有關係?他們是什麼關係呢? 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杜甫與杜牧的關係,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與杜牧關係

杜甫與杜牧的關係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詩人,後世稱其爲詩聖、詩王。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嫡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按官職又稱他爲杜拾遺、杜工部。

杜牧(803-852),字牧之,晚唐著名文學家、詩人、軍事理論家、書法家、畫家。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嫡孫。大和三年(828)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官至中書舍人。尤善七言絕句,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

據杜甫《祭遠祖當陽君文》,甫自稱爲杜預“十三葉孫”;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亦云:“晉當陽成侯姓杜氏,下十世而生依藝,令於鞏。依藝生審言,審言善詩,官至膳部員外郎。審言生閒,閒生甫。”推算起來,杜預、杜甫之間是十三代。此外,在杜甫詩文中,常常提到“從子”杜位。據《杜氏宗譜》載,杜位此人出自杜預另一子杜尹,乃杜希望嫡子、杜佑胞兄,是杜預十四世孫。杜位的另一身份爲權相李林甫之婿。

至德中,與甫同在嚴武幕中任參謀。唐肅宗暨至德二年(757年)因抨擊朝中奸佞而貶新州任參軍,十年後方離新州遷任夔州司馬,歷司勳員外郎、考功郎中、湖州刺史等。有組詩《新昌八景》傳世。

杜甫與從子杜位極爲要好,有多次贈詩,略舉如下:

《杜位宅守歲》

作者: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譯文:

除夕來到阿戎(暱稱)家相聚守歲,筵席上喝着摻了花椒的歲酒。親友圍坐一堂,馬匹在馬廄裏發出喧雜的聲響,排開的火炬驚散了林子裏的烏鴉。到了明天,我四十歲這一年就要過完了,雖然正是強仕之年,可是剩下的日子已經像垂垂的夕陽那樣了。誰還想受拘束呢?就在痛飲中度過餘生吧。

背景:

《杜位宅守歲》是唐朝詩人杜甫在自己四十歲之年在族子杜位家中相聚守歲的場面,杜甫時獻《三大禮賦》,明皇命待制集賢院,而未嘗授官。前四句主要在寫守歲之境,下四句則在寫感嘆之語。杜甫既見官場趨炎附勢之徒,而自感不勝拘束,惟有爛醉度此生涯。

後杜甫得知杜位流寓新州,作《寄杜位》詩:“寒日經檐短,窮猿失木悲。峽中爲客恨,江上憶君時。天地身何在,風塵病敢辭。封書兩行淚,沾灑裛新詩”。骨肉真情,溢於言表。在杜位離開新州時,杜甫又作《寄杜位》一詩相寄:“近聞寬法離新州,想見懷歸尚百憂。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玉壘題書心緒亂,何時更得曲江遊”。可見叔侄之間的深厚感情。

綜上,杜牧顯然爲杜甫同族從子(俗稱侄子)杜位的胞弟杜佑的嫡孫,因此杜牧稱杜甫爲從曾祖父,他們之間同宗共祖,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血緣關係。

拓展閱讀:杜牧生平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宰相杜祐之孫。唐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召爲團練巡官。後爲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掌書記,居揚州,頗好遊宴。大和九年(835),入朝爲監察御史,不久即分司東部。後歷任宣州團練判官、左補闕、史館修撰、膳部員外郎等職。會昌二年(842),出爲黃州刺史,遷池、睦二州刺史。大中二年(848),入朝爲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出任湖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世稱杜樊川。

杜牧素有經邦濟世抱負,其詩關切朝政,指陳時弊,詠史詩往往以論史絕句的形式,借歷史題材諷詠現實。抒情詩意境清新,韻味雋永。

古體詩豪健跌宕,高絕之中骨氣透出遒勁;而近體詩卻情致清爽。秀麗雅淡,與李商隱合稱爲“小李杜”,又有“小杜”別於杜甫。

杜甫《浣溪沙》

浣溪沙

朝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詞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

作品賞析

註釋:

此詞是作者徐州謝雨詞的最後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慼與共的作風。作爲以鄉村生活爲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爲豔科”的藩籬,爲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 ”之“軟”、“沙”之“輕”,而且寫出作者在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鬆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後的道上,“ 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後,淨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於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並耜而耕,典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兩個隱者。二人因見世道衰微,遂隱居不仕。此處“收拾耦耕身”,不僅表現出蘇軾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同時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況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種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二句,承上接轉,將意境宕開,從道上寫到田野裏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榮,閃爍着誘人的綠光;一陣暖風,挾帶着蒿艾的薰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肺。這兩句對仗工整,且妙用點染之法。上寫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畫筆一“點”;“光似潑”則用大筆塗抹,盡力渲染,將春日雨過天晴後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盡致;下句亦用點染之法,先點明“風來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氣“如薰”。“光似潑”用實筆 ,“氣如薰”用虛寫。虛實相間,有色有香,並生妙趣 。“使君元是此中人”給句,畫龍點睛,爲昇華之筆。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將作者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更進一步深化。

作者身爲“使君 ”,卻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 ”,且樂於如此,確實難能可貴。

這首詞結構既不同於前四首,也與一般同類詞的結構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詞全是寫景敘事,並不直接抒情、議論,而是於字行之間蘊蓄着作者的喜悅之情 。這首用寫景和抒情互相錯綜層遞的形式來寫。

上片首二句寫作者於道中所見之景 ,接着觸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歸耕田園的願望;下片首二句寫作者所見田園之景,又自然觸景生情,照應“何時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這樣寫,不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 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雋永之妙。

《夜雨》杜牧鑑賞

作品介紹

《夜雨》的作者是杜牧,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24卷。

原文

夜雨

作者:唐·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聲如別秋。

無端滿階葉,共白幾人頭。

點滴侵寒夢,蕭騷著淡愁。

漁歌聽不唱,蓑溼棹回舟。

註釋

①蕭騷:風雨聲。

②蓑:蓑衣。棹:以棹劃(船)。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杜牧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爲後世傳誦。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爲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裏。”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爲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 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樑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爲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