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論文

論文2.89W

語文教學向來是教學中的基礎與重點。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論文,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論文

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論文一

0引言

在當前中職學校的課程結構中,語文學科被定位在基礎文化課系列。由於教育對象和培養目標自身頗多的特殊性,語文課的教學要求和考覈難度與普高相比大大降低。惟其如此,很多學校和教師在思想意識上對於中職語文課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不是在教學計劃中一再壓縮語文課課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味刪減教學內容,有些學校甚至要求語文教師只給中職學生講點應用文寫作常識。這樣一來,一直強調“文道統一”的語文課,一直以活色生香、妙趣橫生爲標誌的語文教學就變得非常功利、“市儈”而索然寡味,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迷茫,學生也鮮有收穫。

1尋求中職語文教學尷尬局面的良策

作爲長期從事中職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和基層教研工作者的筆者心急如焚,苦苦尋找破解困局的良策。思之再三,筆者想起自己的恩師—安徽省潛山縣野寨中學特級教師汪南鬆先生早在1997年提出的觀點:語文課應該教成“人課”。汪先生說,“語文不應看作專管學習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僅僅爲其他學科學習和將來工作服務的‘後勤’學科,而是一門培養、提高受教育者健美個性及其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他認爲,語文教師“根據中語教材的特點,透過獨特的方式方法,可以使學生受到情意薰陶,形成求真、從善、愛美的思想品質;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糾正學生習染的不良思維習慣,開啓學生智慧,發展他們的注意、觀察、接收、記憶、判斷、推理等能力和綜合創造才能;可以在語文實踐中對學生進行規範的聽、說、讀、寫訓練,改善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讓他們掌握語文活動的基本技能及其調節機制,獲得開展交往、駕馭生活和推動事業前進的本領。”毋庸諱言,汪先生的精闢論斷是着眼於20世紀末普高的語文教學有感而發的,帶有鮮明的指向性。而當前中職學校的辦學性質和培養目標與普高相比,存在不少區別,中職學校教育對象的學業層次、認知結構、接受能力與普高學生相比不能相提並論。但不管怎麼說,既然同是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肯定存在諸多共同點。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性質(思想性和工具性)和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也可以是關聯互通的,課堂上情理交融、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是完全可以複製的。一句話,要把中職語文課同樣教成“人課”,把中職語文教學同樣當作對學生進行情意薰陶、思維訓練和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手段,以培養大批既有豐富的語文素養,又有過硬的職業技能的合格的中職畢業生,這既是中職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當前中職語文教學迫切需要糾偏改正的重大研究課題。

2用好中職語文教材

當前中職語文教材雖存在多個版本,但無論哪一個版本,選錄的篇目絕大部分都是文質兼美的典範文字,教師都能從中挖掘出對學生進行情意薰陶的豐富內涵。如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語文》(第一冊)中的《臘梅》是當代散文家餘秋雨先生的佳作。教師完全可以從大多中考失利者、心理脆弱者的中職學生角度,積極引導學生向作者看齊,珍視生活歷程中像臘梅一樣的平凡的事物,並從中感悟和汲取一種不怕磨難的頑強的生命力,並以此爲動力,激勵自己戰勝學習與生活中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困難、挫折,規劃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就業目標。又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職業模組)》教材中,有一篇題目爲《那一年,麪包飄香》的文章,講述了一個因家境貧困而失學的少年如何牢記老師的.教誨,透過自己的努力學得一技之長並取得成功的故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課文親切感人的語言,學習設定懸念增強文章表現力和吸引力的寫作技巧,同時也可以結合中職學生自身的特點充分挖掘其情意內涵,告訴學生,“讀書深造固然重要,學得一技之長貢獻社會同樣重要”。“東方不亮西方亮,只要樹立自信,不怕困難,就能學到真技術,練就真本領”。這樣的語文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大有好處。再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拓展模組)》中選錄了當代語文教育家劉徵的《過萬重山漫想》,中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完全可以抓住作者謳歌敢爲人先、勇於探索的首創者的創新進取精神,聯繫自己學校往屆優秀中職畢業生在社會就業、創業的先進事蹟,教育廣大學生對今後在職業生涯中將要遭遇的艱難曲折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但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不能被困難捆住手腳,要具備過萬重山做“第一個”的冒險精神和勇氣,否則必將一事無成,到頭來悔恨終生。當然語文課不同於思想教育課或政治課,單調枯燥的說教,盛氣凌人的訓導,其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考慮中職學生學習心理和成長目標,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因勢利導,伺機點化。重要的是學生必須依託文字,依託課文中自然逼真、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和精準得體的語言情境,自然感悟,真正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情感薰陶,在水到渠成中激發情感共鳴。

3中職語文教學的思維能力訓練

我們提倡中職語文課同樣要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絕不照搬普通高中的那一套做法,而應按照市場對技能人才文化素養的具體要求,結合語文教學的固有原則和中職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合理地設計問題,引發思考,啓迪智慧,並安排好聽、說、讀、寫的訓練。譬如工科類的專業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語文(職業模組)》時,會學到卡爾馬克思在高中畢業時寫的一篇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預習課文,在掃除字詞障礙後理清課文思路,然後抓住“考慮”這一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思考:人們在選擇職業時“沒有認真考慮”哪些情況,產生了哪些後果;從“認真考慮”方面又講述了哪些內容;作者認爲選擇職業的主要指針是什麼;爲什麼說爲人類幸福而工作纔是最高尚的職業;等等。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先對文章進行閱讀、理解、接收,然後再進行判斷和推理,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思維訓練的過程。對於中職學生來說,儘管從閱讀理解到分析判斷每個環節的任務都不輕鬆,也都需要語文教師的提示和點撥,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必然會有起色、有進步、有提高。而且在語文課上闡發的觀念和縝密的邏輯推理,對於即將面臨擇業、就業和創業的中職學生來說無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指導意義。更爲重要的是,在中職教材中,如《像山那樣思考》《好雪片片》《一碗清湯蕎麥麪》《情人節的玫瑰綻開在教室裏》等課文,都蘊涵深厚的人文情愫和人文關懷,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遠離甚至拋棄必要的思維訓練,學生也就無從體會和感悟,語文教學自然也就達不到讓學生形成求真、從善、愛美的思想品質的情意目標。尤其在現階段,中職學生的行爲習慣和思維品質普遍偏低,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要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要在語文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對複雜的現實世界進行必要的思考,對林林總總、千變萬化的身邊事物做出判斷和取捨,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理想,改變自身諸如不懂感恩、好逸惡勞、缺乏同情心,不愛護自然等諸多不良品性和習慣。

4中職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

談到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有一點必須明確,那就是服從學生專業發展的需要。不同專業,對學生的教學要求和目標定位也各有側重。譬如旅遊、酒店、商品營銷、社會文化藝術等文科類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的職業更多情況下需要與人打交道,社會交際面廣,當然離不開聽話和說話。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以此爲訓練重點,讓學生懂得聽話的基本原則是聽完整、聽明白、聽深入;說話的基本原則是簡明、連貫和得體。同時要創造情境,經過反覆訓練,讓學生掌握聽話和說話的種種技巧。尤其是在說話能力的培養上,除了要有意識地加大普通話訓練的力度外,教師還可以透過主題演講、模擬辯論、模擬導遊、模擬商務談判等途徑和方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對象和場合,適時使用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和節奏,藉助合理的措辭方式和恰當的修辭方法,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而對於學習機電、汽修、數控等工科類的學生來說,教師則應該把訓練的重點放在讀和寫兩方面,因爲工科類的學生畢業後多數在製造業就職,將會接觸較多的機器與產品。如果業務熟練,工作能力強,很快就能在企業中成長爲技術骨幹或中層管理,隨着崗位的變動和職位的升遷勢必需要同工作計劃、工作總結、廣告詞、策劃書、工作簡報之類的應用文打交道,所以中職語文課應教會學生一般應用文的行文格式,掌握一般應用文寫作的要點和技巧,這對工科類學生日後的發展十分重要。當然,我們強調根據專業性質對聽、說、讀、寫的訓練安排有所側重,並不是說中職語文可以忽略其他方面的能力訓練,而是要求中職語文應基於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真正體現職教特色,服務學生專業學習,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唯有如此,中職語文教學才能真正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貼近學生,而中職語文學科本身也才能彰顯其作爲基礎文化課的價值和意義。

5結語

把語文課教成“人課”,言猶在耳。儘管社會在前進,教育的對象、教育的內涵也隨着教育自身的結構調整和功能定位發生了很多的變革,但“教書育人”作爲教育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曾改變。中職教師面對生源對象成分複雜、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的特殊羣體,擔負着更爲繁重、更加辛苦、更缺乏理解的“教書育人”的歷史重任,只有具備崇高的奉獻精神和高度自覺的責任心,滿腔熱情地關愛學生,潛心工作,才能勝任中職教學。而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既不能在教學中“偷工減料”“缺斤少兩”,也不能盲人摸象,緣木求魚。總之,要從中職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充分汲取文字的精神養料和語言精粹,盡最大可能地培養中職學生基本的傳統文化素養,爲他們人格的發展、學業的發展和將來職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語文學習和語文表達基礎。

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論文二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字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字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字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字,要“在文字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字沒有吃透,不瞭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字爲憑藉,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爲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爲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執教了多年的語文教學,但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透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爲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註,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字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了然於胸的基礎上,我纔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上,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師個性,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最好的,只有此時此地最有效的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許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儘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髮揮想象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繫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爲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爲,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透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讚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遊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組織彙報討論,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透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啓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範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透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啓發學生展開想象,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纔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字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字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字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