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資訊化教學設計的特色論文

論文1.18W

摘要:本文明確了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總結了資訊化教學設計具有的五個主要特點,將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媒體與資源、互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作爲資訊化教學設計的要素進行了分析,爲開展資訊化教學活動提供了借鑑依據。

資訊化教學設計的特色論文

關鍵詞: 資訊化教學設計 特點 要素分析

一、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參考祝智庭教授主編的《現代教育技術——走向資訊化教育》一書對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定義,資訊化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和資訊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爲學生提供良好的資訊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的系統方法。資訊化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成就,其過程可概括爲:利用手段——情境安排——系統優化,其研究對象爲資訊化環境下的教學系統。

二、資訊化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

傳統的教學設計主要是以行爲主義理論爲基礎[1],資訊化教學設計在傳統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還引入了構建主義、多元智能和系統科學理論[2],因而資訊化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設計有着明顯的差別,體現了許多不同於傳統教學設計的特點與要求。

(一)強調以“學習者”爲中心。資訊化教學設計的關鍵理論基礎是構建理論。資訊化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運用資訊技術,提供豐富的資訊資源,創建一個以學生爲中心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3],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構建性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資訊化教學設計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強調學生進行自主設計式的學習,不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相應時間和空間裏進行同質的學習,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基於開放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進行資訊化教學設計時,要採用開放的系統思維方式,基於開放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思考整個教學過程,以克服傳統教學設計相對封閉、線性思維的特徵,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下,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利用豐富的資訊資源進行自主化的學習,探索和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封閉、被動、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三)以問題、任務爲驅動。問題或任務是學習目標的情境化體現[2],教師要以教學課程的大概念爲背景,圍繞一個完整的問題或任務設計、安排教學,讓學生成爲問題(任務)情境中的角色,促使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創新思考,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四)反饋調節與學習評價的及時性。資訊化教學設計要求對教學過程實施迅速、及時的評價。教師根據收集到的“實時”資訊,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迅速的評價和反饋,學生透過反饋結果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並做出相應的學習策略調整,以達到對學習過程的監控和調節。同時,透過採用網絡化教學評價系統,可促使學生養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評價和反饋調節的效率。

(五)要求師生具備相應的資訊化素養。資訊化教學設計就是要充分利用資訊技術和資訊資源進行基於任務、基於合作、基於研究的學習。這就要求師生必需具備一定的資訊技術素養,否則就會在“資訊的海洋”中迷失。只有當師生的資訊技術素養達到相應的水平,才能保證資訊化教學設計被廣泛應用且富有成效。

三、資訊化教學設計的要素

資訊化教學設計的要素大致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媒體與資源、互動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幾個方面。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教、學雙方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制訂教學目標通常要考慮以下問題:1.使學生學到哪些知識?學到什麼程度?2.鞏固哪些知識?爲學習哪些知識做準備?3.要結合日常學習、生活中哪些實際情況?4.要培養學生哪方面的技能?並達到什麼程度?5.使學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糾正哪些錯誤的觀點?6.要培養學生哪些能力?等等。教學目標要定得恰如其分,過高、過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於執行和落實。

(二)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並不是固定的,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可以採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資訊化教學的主要模式有:1.多媒體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利用計算機、投影等設備輔助其課堂教學,該模式適用於理論講授、專題講座等,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2.網絡教室模式。這種模式透過網絡形成一個教學交互系統,除具備大屏幕投影外,教、學人員都應有一臺計算機,該模式適用於有交互操作的教學內容,在計算機操作和網絡化模擬操作中應用較多。3.網上自主學習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利用網絡資訊資源(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進行自主學習,是資訊化環境下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該模式主要適用於課堂教學的鞏固與提高,前提是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相應的教學環境。4.網上協作學習模式。這種模[4]

式透過網絡實現學生與計算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和交互,該模式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可調動教、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必須有相應的網絡教學平臺作支撐。5.研究性學習模式。採用這種模式時教師提出問題,同時提供大量的網絡資源或其他資訊資源,讓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研究得出相應的結論,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媒體與資源。選擇教學媒體,設計教學資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展示、助教和助學活動的開展等都需要透過教學媒體與資源來體現。

1.教學媒體的選擇。媒體的選擇,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儲存和體現教學資訊的載體(如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媒體直接介入教學活動過程,用來傳遞教學資訊,可使學習者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刺激。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呈現事實、創設情境、提供示範、解析原理等。

2.助教型教學資源的設計。目前在教學中,助教型教學資源的應用主要形式是電子講稿。它是傳統板書教學的補充與拓展,使用得當有利於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增加教學的資訊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3.助學型教學資源的設計。助學型教學資源是爲適應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需要而設計的,它是助教型教學資源的補充與完善,它的主要形式是多媒體課件。設計助學型教學資源時,必須突出自主學習功能,以解決某一特定問題爲主要目標,選擇那些適於多媒體表現的內容,採用模組化結構,將教學資源設計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導航器,並使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人性化的介面。

(四)互動教學活動。互動式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爲了達到一定的目標,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教學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倡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媒體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與學是緊密聯繫的兩個方面,教學工作只有當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形成雙向資訊交流與互動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常可採用的互動教學活動有教學對話、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

(五)教學評價。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教學目標爲依據,採取科學的評價標準,運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以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應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5],利用教學評價系統採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互評等)進行評價,以便爲教學提供及時的反饋,讓教師隨時瞭解教學開展的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

參考文獻:

[1]張劍平,李慧桂.資訊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研究[J]. 電化教育研 究.2005年第9期:33-37.

[2]周坤亮.資訊化教學設計研究綜述[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1年1月第1期:64-67.

[3]黃傑.對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J].教育資訊技術.2007年第6期:27-29.

[4]孫志飛.資訊化環境下課程教學設計支援系統研究[D].南京:解放軍理工大學,2009.

[5] 章學軍.教育資訊化環境下教學設計的探討[J].科教文匯.2007年4月上旬刊: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