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探討論文

論文7.27K

摘要:採茶戲自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江南地區和嶺南部分省份重要的漢族戲曲之一,當前以贛南採茶戲最爲突出。贛南採茶戲作爲一種客家民俗文化形式,被譽爲“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那麼,從表演形式講,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擁有一定共同點,如何將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筆者從贛南採茶戲出發,分析其“三絕“、“矮子”、“單袖筒”和“扇子花”的藝術特徵,並如何將採茶戲完美融合到體育舞蹈教學作深入淺出的探討,僅作參考。

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探討論文

關鍵詞:贛南採茶戲;體育舞蹈;藝術特徵;實踐教學

採茶戲自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我國江南地區和嶺南部分省份重要的漢族戲曲之一。採茶戲源自於清代中晚期,至今形式多樣,且各地區特色分明。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特色的採茶戲,有文獻專門記載其最早發跡於贛南九龍山產茶區。其表演藝術多與贛南一帶客家人的生活習俗有關,反映的是當地客家人的精神追求。贛南採茶戲藝術文化的傳承與江西客家人的勞作息息相關,由“採茶歌”結合民間舞蹈形成“採茶燈”,然後繼續融合各種唱腔元素形成如今的採茶戲。而體育舞蹈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是現代體育項目之一。體育舞蹈是一種以男女爲伴的步行式競賽項目,主要分爲摩登舞項羣和拉丁舞項羣兩種,具體又可細分爲華爾茲、探戈、倫巴和鬥牛舞等。不同類別的體育舞蹈風格自成一派,按不同舞種可自行編排成套動作。

1贛南採茶戲的特徵

1.1矮子步———源自生活

矮子步是贛南採茶戲表演表現生與醜的一種技法,分爲高樁、中樁和矮樁三種。矮子步表演的基本技巧是自始至終以雙腿屈膝、擡頭並直腰的形態展示,表演步法則分爲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口、滑步和鏟步等。另外,矮子步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以河東與河西爲區別的流派之分,兩種表演流派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男子在矮子步表演方面要較之於女子更低,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表現男女舞臺形象地位高低,女性形象要高於男性形象。矮子步表演因表演者展現一種滑稽的體態和浮誇的步伐,喜劇成分和娛樂性質極爲明顯,這也是對採茶戲注入鮮活魅力的一種做法,地域特色極爲濃厚,也反映贛南客家人日常生活方式較爲風趣。總結采茶戲矮子步的表演要訣爲:“老虎頭,鯉魚腰,雙手峨眉月,下身輕飄飄,腰腹穩緊住,膝頭定三樁。”另外,採茶戲表演丑角以矮樁形式展示最爲常見,其表演要訣爲:“蛤蟆腿、狗牯尾、三節腰、筲箕背,畫眉跳架、賊手側腳側背,緊走緊跪,矮步相隨。”總之,採茶戲矮子步的表演技法與客家人日常生活習慣和作息方式息息相關,可謂來源於生活。矮子步的表演要求頭要神、手要柔、腰要韻、步要輕,如此才能保證採茶戲的藝術美感。

1.2扇子花———變化多樣

扇子花也是贛南採茶戲表演的一種基本技法,要求表演動作要變化多樣,扇法須講究,且模擬的形態與諸多民族舞蹈的原理一致。扇子花要求指法獨具特色,且擁有多種指法,並有“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講究。扇子花表演者須由右手執扇,並分爲“單扇花”和“雙扇花”兩種。男女皆可表演“單扇花”,“雙扇花”則主要以女性表演者居多。採茶戲扇子花表演主要包括三擊扇風車扇、拋甩扇、平端扇、搖擺扇、風流扇和瞄路扇等多種形式,表演者按照不同情景演繹不同形式的扇花,即興表演成分十足。先輩總結扇子花表演的要訣爲:“扇花變化在於手,力在手腕見於烽,左甩袖筒右搖扇,十指牽着兩臂走。”

1.3單袖筒———獨具特色

通常,傳統採茶戲在其表演過程中,袖子的出現是成雙成對的。贛南採茶戲則不同,採用單袖筒表演形式是獨有特色。贛南採茶戲中單袖筒是生與醜的技巧形式,透過甩、揚、抓、遮、繞、拋、揮、擺、飄、圈、拖、纏和搖等刷袖筒動作表現不同藝術含義。同時,以刷袖筒勁道大小又可分爲抓袖、背袖、搭袖、繞膝袖、繞肩袖和抖袖等形式。應用單袖筒並未有硬性規定,很多情況下仍需配合右手耍扇子的方式來豐富表演內容。有關耍單袖筒的技術要點先輩有過總結:“擺動象狗尾,站勢吊馬腿,遊走像蛇過,龍頭又鳳尾。”可見,贛南採茶戲以單袖筒表演可充分體現其生動藝術和形象藝術特色,不管何種角色,贛南採茶戲的表演技術要點相對統一。

2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的實踐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當地客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歷史淵源久遠,藝術表演內容豐富,地方特色濃厚,且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廣受當地民衆喜愛。贛南採茶戲在當今社會仍然存有廣泛的生存空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地方及國家文化部門對贛南採茶戲十分關注和重視,曾多次派表演藝術團代表進京演出,很多表演劇目已被翻拍爲現代影視作品且公映於市,影響頗好。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採茶戲正式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江西省教委正式啓動“贛南採茶戲走進校園、走進生活”的專項活動,將採茶戲藝術與國人素質教育相結合,將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相結合初見願望。當下,體育舞蹈教學以“自主、探究與合作”的模式爲主流思路,而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可以此作爲切入點,探求採茶戲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能增進體育舞蹈水平。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的實踐與作用闡述如下。

2.1認識採茶戲、欣賞採茶戲和提高體育舞蹈領悟能力

贛南採茶戲發展至今擁有超過300年的歷程,它以贛南地區九龍茶燈作爲文化基礎,廣泛汲取當地民間藝術精華而形成。贛南採茶戲又稱“燈子戲”,是江西客家文化的傑出代表,被現代戲曲家田漢盛讚爲“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贛南採茶戲的主要文化特徵有:以茶腔或燈腔爲主的曲牌體唱腔表演形式,併兼顧路腔、雜調,我們可將其稱之爲“三腔一調”;以民間樂器作爲伴奏,涉及二胡、嗩吶、銅鑼、大鼓、銅鈸和笛子等等;以喜劇爲主;以基層民衆生活作爲取材對象,反映的是基礎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和生產工作,表演動作以模仿動物居多,歌舞戲相互結合。上文提到,採茶戲有三種基本技法,號稱“三絕”,即矮子步、單水袖和扇子花。採茶戲是贛南地區表現客家方言的一種藝術形式,其藝術表達多體現活潑風趣的風格,並融合地方其他民族戲曲、歌舞、說唱和燈綵等內容,生活氣息濃郁。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須將採茶戲的藝術特性充分融入到體育舞蹈之中,要提振教學對象的興趣“熱點”。我們知道,贛南採茶戲爲何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吸引學生興趣的東西應該是家鄉的鄉土曲調。採茶戲清醒婉轉且不失俏皮,表演過程節奏歡快詼諧,整個體育舞蹈教學可將採茶戲的基本理論、精彩表演唱段完美融合至形體表演室內,如“蝦蟆跳”、“鴨子步”等模仿動物動作的表演動作手把手地交給學生,激發每一位學生對體育舞蹈的學習熱情,並能從學習體育舞蹈的過程中認識採茶戲、欣賞採茶戲和提高體育舞蹈領悟能力。

2.2針對贛南採茶戲的代表作品編制體育舞蹈動作的教案,並能將此做法推廣至體育舞蹈教學之中

體育舞蹈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採茶戲的文化和歷史感興趣,針對贛南採茶戲的代表作品編制體育舞蹈動作的教案。當我們虛心向採茶戲演員請教學習時,可以嘗試將採茶戲的表演動作融入到體育舞蹈之中,如圓手摘茶、扇子花、傘花、鴨子步、矮子步等都可作爲素材。編排一套涉及採茶戲表演動作的體育舞蹈,強加練習,熟悉採茶戲表演的藝術特徵,掌握採茶戲表演的基本動作,讓採茶戲真正與體育舞蹈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學習採茶戲的熱情不斷高漲起來。

2.3發揚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創造性地將採茶戲文化融入到體育舞蹈教學

2004年,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以一幕《採茶神韻》正式拉下帷幕。被選派表演《採茶神韻》的團隊正是一隻體育舞蹈團隊,該團隊將採茶戲表演動作融入體育舞蹈形成此部作品,其表演受到了世界客屬鄉親和領導人的廣泛讚譽。同時,編演《山花花開》曲目也獲得全國校園文化匯演的金牌獎項、編演《採茶姑娘》、《擂茶香》等在2008年各大電視臺參與演出。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相結合同樣是一種將採茶戲曲文化融入到全民健康活動的一種手段,編排《採茶健康操》讓廣大民衆可以瞭解採茶戲的同時又能鍛鍊身體。採茶戲文化也能與德育教學相結合,可爲採茶曲調填詞,集合全體學生詠唱。採茶戲可與社會生活相結合,對採茶戲文化的傳承有利好。要求專業的採茶戲表演藝術團在社會公園、社區廣場做專場演出,老年人也可組成相應的“老年採茶舞蹈隊”,組織有關採茶戲文化的`體育舞蹈競賽活動,廣泛激發民衆學習採茶戲、學習體育舞蹈的積極性,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爲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儲備基礎人才。

3結束語

本文探討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的結合。首先,闡述贛南採茶戲的特徵,讓我們能夠知道“三絕”和基礎客家人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它是贛南客家人日常生活的藝術抽象,它來源於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客家人長期生存與山林中的嚴峻的生態環境中的文化產物;然後,重點討論採茶戲與體育舞蹈教學結合的實踐,爲培育民族對贛南採茶戲闡述濃厚的學習興趣,並將採茶戲文化融入到體育舞蹈教學活動中,其目的有二:其一,良好傳承與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鄉土戲曲與體育舞蹈教學相結合,讓鄉土戲曲與學校德育建設相結合,提升我國民衆的綜合素質,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和諧社會文化,爲廣大民衆、爲整個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可持續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黃文華.淺談贛南採茶舞中的“矮子步”[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14(2):65-67.

[2]劉斌.奇絕的採茶舞幽幽的客家情――析贛南採茶舞的風格特徵[J].藝術評論,2016(1):62-62..

[3]賴丹.贛南客家舞蹈藝術中“三絕”的審美意韻[J].江西社會科學,2015(11):9-10.

[4]溫雅麗.贛南採茶舞蹈中“三絕”的藝術特徵[J].藝海,2010(12):190-192.

[5]鍾俊昆.論贛南採茶戲的審美特質[D].海口:南方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