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低段的估算教學論文

論文1.61W

估算是根據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量或算式的結果,做出大概推斷或估計。估算不僅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法,它有利於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估算具有快捷、實用、相對準確的特點,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估算不單純是一種數學知識,更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是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估算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和數學價值,因此,教師要重視和加強估算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估算意識和估算技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低段的估算教學論文

1 估算教學內容的編排

“加強估算”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計算教學的重要理念之一,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能解釋估算的過程”是小學低學段要實現的具體目標。人教課標版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其中,二年級編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三年級編排了“乘除法的估算”。估算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普遍感到“估算難教”,學生更是覺得“估算是多餘”。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2 估算教學難的原因分析

估算教學難,難在培養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和運用估算去解決問題的策略。估算內容從學生角度來講,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學生不理解爲什麼要學習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必要性。學生是在認識了100以內的數之後,再學習“加減法的估算”這部分內容的,估算的數目不大,直接口算並不難,而採用“估算”則顯得牽強附會。另外,學生進行估算時,不但首先要思考“怎樣把數化整”,然後還要口算,這樣程序較多,而且學生無法理解和接受估算最後還有多種結果,學生會覺得估算麻煩,不如直接口算或筆算來得快,因而不想用估算了,造成學生出現先算後估即“算着估”的現象。

(2)學生不明白爲什麼要運用估算,體會不到估算的優越性。估算學習是貫穿於數的認識和計算的各個活動中的,與其它計算教學知識密不可分。例如,我們要驗算:34+45=99或56×3=154的結果對不對,就不必精確計算,而是鼓勵學生運用估算去驗證。估算作爲一種驗算方法,能快速檢查計算結果是否合理。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理解,估算比精確計算快捷,估算還可以提高筆算的正確率。有效的估算可以助計算一臂之力,估算的靈活運用,促進了口算、筆算的熟練、準確、迅速,體現了估算的優越性。

(3)學生不清楚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用估算,沒有估算意識。學生從一開始學習計算,在教師的影響下,就逐步養成了“計算要準確,計算結果是唯一”的觀念。而估算是不需要準確的計算或精確的結果的,是允許有誤差的。由於估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結果就不“唯一”了。學生產生了學習估算的心理障礙,其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導致學生不願意主動選擇估算,往往一看見“大約”、“大概”等字樣,就開始估算,而不知道爲什麼要選擇估算,顯得很機械。

(4)學生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估算策略,如何能合理靈活地應用估算方法。“估算方法與估算策略”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估算結果的多元化,造成了學生學習上的困惑。對於估算意識還是空白的學生來說,精確計算是比較直接的,而估算還要先轉一個“彎”,再進行計算,這種間接性的思維就比直接思維難一些。估算方法可以有很多種,而估算策略需要靈活選擇性的運用,對學生的綜合要求較高。在低學段,估算不需要那麼複雜,估算教學的要求一定要簡單明確,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並引導學生能靈活的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就行了。

3 估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3.1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加減法的估算”是二年級上冊第31頁中的內容,是作爲估算起始課教學的。教材安排了這樣的生活情景: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了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別看成與其最接近的整十數,把這些數化整,再口算,即“整十估”。有下面三種不同的列式方法:

(1)30+40+20=90(元) 90<100 錢夠了;

(2)100-30-40-20=10(元)還多餘10元, 夠了;

(3)100-30=70(元) 70-40=30(元) 30>24,剩下的錢夠買水杯。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估算,有些問題的解決一定要算出精確數。比如,去商店買東西,媽媽看帶的錢是否夠,就要選擇估算,體現了方便快捷;而售貨員需要收錢找錢,就一定要選擇精確計算。讓學生體會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現學現用,學習估算還是很有樂趣的和很有必要的。教師初步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並教給了學生估算的基本方法。

3.2 尊重學生思維,注重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無論是“加減法的估算”還是“乘除法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數看成跟它比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近似數”,再透過口算算出結果。但隨着學生社會生活經驗的增多,思維能力的發展,估算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新課標》也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估算既然是一種計算,也會出現多種估算方法。到了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的教材中,逐步體現了估算方法的多樣化。

例如估算:192+219就有下面兩種方法:

(1)192+219≈200+200=400這是根據十位上的數字進行“四捨五入”來化整的。

(2)192+219≈190+220=410這是根據個位上的數字進行“四捨五入”來化整的。

加減法的估算,在估算過程中,可以把兩個數看成與其接近的整百數相加減,也可以把兩個數看成與其接近的幾百幾十的數相加減。由於估算的標準不同,所以估算出的結果就會不同。

又例如三年級下冊第59頁例2:每排22個座位,一共有18排。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下嗎?估算22×18,就有下面三種方法:

(1)22×18≈20×18=360 把22看成20,18不變

(2)22×18≈22×20=440 把18看成20,22不變

(3)22×18≈20×20=400 把22看成20,18看成20

乘法的估算,我們可以把兩個因數都看成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也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因數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再用口算算出它們的積。估算的方法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了。教師要肯定和鼓勵學生總結出的估算的多種思路和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強調學生用其中的哪一種,讓學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

3.3 聯繫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多種策略

估算策略主要是指運用估算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學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並不難,但是靈活運用估算策略卻不容易。在不同的具體情境下,估算的策略是不相同的:有時候要“估大些”,有時候又要“估小些”,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靈活選擇不同的估算策略。

例如:62個學生去兒童遊樂園玩,每張門票9元,大約要準備多少錢呢?

根據外出情境的需要,就要把62×9看成62×10=620元,或者把62×9看成70×9=630元,需要採用把結果估算得大一些的策略。

又例如:電影院每排有62個座位,這樣的9排大約至少有多少個座位?

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就可把62×9看成60×9=540個,需要採用把結果估算得小一些的策略。

在“除法的估算”這個內容裏,更進一步體現了估算策略的靈活性。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16頁的例2 :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估算124÷3,就有這樣兩種方法:

(1)124÷3≈120÷3=40(箱) 把124看成120

(2)124÷3≈123÷3=41(箱) 把124看成123

雖然這兩種估算方法都是正確的,但從實際生活中看,若選擇第2種估算方法,答案“41”更接近準確數,更精確些。從多種估算方法中,選擇一種合乎實際的,就是一種策略了。

又例如三年級下冊第16頁的“做一做”:有260個桃,平均裝在4個筐裏,每筐大約裝多少個?估算260÷4,可以這樣估算:

(1)260÷4≈240÷4=60 可以把260看成240

(2)260÷4≈280÷4=70 也可以把260看成280

在這裏,把結果估算得小了或者大了都可以,估算的策略比較靈活。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看出,教學“除法的估算”時,就不能一味強調學生用“四捨五入”法去化整,而是要根據具體題目而定,把被除數看成一個能除得盡除數的數都可以,也就是轉化成口算除法能計算出來就行,不必死搬硬套,要讓學生自己選擇更合理的那一種策略。

“估算方法”並不能等同與“估算策略”,“估算方法”關鍵是掌握“化整”的技巧,而“估算策略”則要根據實際問題去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比較靈活。

估算教學並不是單一的計算技能訓練,它有機地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它以熟練的口算爲基礎,爲精確的筆算服務。學生的估算能力越強,計算能力也會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學生潛在的創意和智慧。估算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切實引導學生學好估算,讓學生掌握正確的估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估算策略,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努力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