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興趣與語文教學分析的論文

論文9.36K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習興趣教學方法

興趣與語文教學分析的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注重對學生人文關懷,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精心設計導讀,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善於留出課堂空白,觸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仔細研究課堂提問技巧,開啓學生心靈智慧之門;精心錘鍊課堂語言,讓學生爲之心動等方面,來探討了如何讓學生喜歡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創新探究意識的改革空前高潮,我深知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本文就如何讓學生喜歡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對學生人文關懷,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語文教學是愛的藝術,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載體。在語文課文的許多篇目裏,到處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關懷。如朱自清的《背影》,英懷戚的《散步》,無不把“關愛”二字蘊涵在字裏行間,所以教師應透過對教材的閱讀感知,品位領悟,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關愛他人,學會與他人溝通相處,學會與自然和諧並存。要想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厚德載物,用熱心去幫助他們,用誠心去感染他們,用資訊去激勵他們,用愛心去贏得他們,用豐富的學知和海百川的胸懷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讓所有的學生都願意學習語文。

二、精心設計導讀,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常言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藝術性的導語,能輕鬆自如地敲開新課的大門,巧妙的激發學生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反之,平淡無味的導語,不僅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起抑制作用,以至臺上講得津津有味,臺下聽得昏昏欲睡。“一粒沙看世界”雖然導語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質。有經驗的語文老師是從不忽視課前的導語設計。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永正就是這樣的典範,他在教《孔乙己》時設計了這樣的導語:“過去有人說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子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悲劇往往催人淚下,但孔乙己這個悲劇呢?學習這篇課文,從課文含蓄深沉的描寫中,細細咀嚼,深入體會,我們是可以獲得解答的。”這樣的導語設計造成學生心理的懸念,引起學生閱讀需要,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促進學生迫不及待地去鑽研課文,尋找答案。寧鴻彬,魏書生老師在上課之始也善於運用各種方法觸及學生興奮點,使學生精神飽滿,興趣的投入到學習中。我在教學時間中也受益匪淺。因此,如果我們每個語文老師進入課堂之前精心設計一個哪怕只有三言兩語的匯入語,這對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的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善於留出課堂空白,觸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文學作品的妙處,在於語言的多義性和模糊性帶來的.空白現象,它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語文教學也是藝術,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應該像一幅意境深遠的畫,濃淡相宜,虛實相間,讓人體味再三,欲罷不能。恰到好處的留空,可以使學生進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所以,我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選準能啓發學生想象的“觸發點”如在教學《鄉愁》詩中,首先讓學生閱讀詞三首: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研究三首詞均有一個“愁”而作,然而讓學生找出每首詞表達“愁”的意象有什麼關係?“這樣一激發,學生在欣賞中都能找到相關意象,如“菸草”、“風”表示絲絲情愁,“雙溪蚱蜢舟”表示國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難以舟載,而“一江春水”則表示亡國之愁洶涌如春潮。所以,在教學中,應把握文章特色,抓住關鍵語句巧妙引申開來,幫助學生開啓想象,調動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填充空白。

四、仔細研究課堂提問技巧,開啓學生心靈智慧之門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並且是教學中用的最多而又很難用精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說過:“中小學教師如不熟悉發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成功的。”事實上,課堂提問是教師整個業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能夠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啓學生心靈的智慧之門,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設計提問時,我主要是掌握課堂提問的度,所謂“度”就是指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設計課堂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過大、過深、過難的問題,學生無從答起,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小、過淺、過易的問題,又會養成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正確的做法是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思維勞動獲得成果,纔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在教《岳陽樓記》時,圍繞教學重點,我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作者爲什麼要傾注筆墨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只情?

2.作者是怎樣從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轉而表達“先憂後樂”的主題思想的?

3.爲什麼要借“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表達自己的思想抱負?

4.作者是怎樣順理成章地得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題的?

這些問題提出後,我沒有解釋,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是學生在探求主題思想並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時,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增強興趣的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精心錘鍊課堂語言,讓學生爲之心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效率。”教學語言的質量直接制約着教學效率的高低,關係着學生智慧的啓迪和智能的培養。而且影響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精心錘鍊課堂語言,使教學全方位地訴諸學生的心扉,讓學生心爲之動,情爲之傾。

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不同感情,要採取不同語言。在講述歡快、詼諧和幽默的情景時,多用輕快的語言,聲音清楚而不用力,這樣可使學生的聽覺達到亢奮狀態,調動情緒,觸發思緒,增強記憶,在講述莊重、肅穆、沉重的內容時多用節奏沉穩、語速連貫、音強而有力的慢語。如我在教《偉大的悲劇》時,就採用深沉,哀婉的語調緩慢的速度朗讀課文,這樣學生的感情被濃烈的氣氛感染,課文中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和偉大精神,就無形中烙在學生心中,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假、惡醜的揭露和批判必須採用嘲笑、諷刺、詼諧的語言,如教授《變色龍》《范進中舉》適宜採用嘲笑、詼諧的語言。活躍課堂氣氛,就要用趣語……總之,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要隨情而變,隨境而遷。語文教師的語言應像涓涓流水,應像潤物的春雨,像夏日的清風……流進學生的心裏,淺近學生的記憶,吹進學生的心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效率。

條條大道通羅馬,“文無定法,教無定法,而貴乎得法”。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夠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