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論文

論文3.26W

小學科學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是小學生學習掌握科學的基礎學科,它包括了天文,地質,氣象,物理等廣泛的知識內容,學好這門課,不僅能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啓蒙教育,增長見識,開發他們的智力,而且能培養他們主動探究創新的意識。形成愛家鄉,愛祖國,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良好品質,爲全面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創造必要的條件。因此,如何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激發他們學習,探究科學奧祕的積極性和高昂的求知慾,並啓迪他們的心靈,是擺在科學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現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激發小學生學習科學科的興趣,談談自己的看法。

科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論文

一、問題質疑,激情引趣

興趣是人們對社會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學習入門的先導,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在好奇心的基礎上萌發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差,對學好科學課的目的還不十分明確,因此,激勵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的首要途徑是培養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透過各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同時透過一些有趣味的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還可以透過一些有趣味的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所以,在給學生傳授知識時,不能單純講授和機械訓練,而應該巧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誘導他們主動求知,主動發現,突出開放性,使他們的興趣逐步轉移到科學課上。比如《吃什麼和還吃什麼》這一緒論課時,提出學生平時十分關心的問題,哪種食物最有營養?怎樣搭配我們的膳食營養“人們每天應吃什麼?還應吃些什麼?等問題,從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象,急於探索問題的答案。帶學生到花園,田野觀察大自然各種景物的變化,指導他們採集整理植物的標本,捕捉形態各異的昆蟲,尋找各種形狀的石頭等。當孩子們親身觀察體驗了自然事物後,各種天真的想法與問題油然而生,他們會重新認識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而且感到心曠神怡,增強了對家鄉校園環境的無比熱愛,從而開闊了兒童的胸襟,豐富了他們自然知識的儲備,將學科知識與生活知識有效結合起來,這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利用學生的興趣,耐心誘導,層層啓問,逐步深入,使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知識的.目的,所以採用課內課外相結合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誘導學生關注科學,熱愛科學,逐步認識科學,可以促使他們進一步探索科學知識,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運用實物,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 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無視學生心理變化,而且憑主觀感覺給予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被動接受冷漠的態度,只能藉助強記,硬記去應付學習任務,也只能是理解水平停留在粗淺的感知上,這與學習標準提出的”主動探究知識之間的聯繫。“這一目標相去甚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兒童的個性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應首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進行誘導,同時教師必須採用實物及掛圖,進行直觀教學。教師一般要爲學生準備新鮮,生動實在的學具材料,讓他們親自去接觸實物,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例如講《各種各樣的花》這課時,首先向學生展示採集到的各種各樣的形狀,顏色,美麗漂亮的花瓣形狀吸引孩子們,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然後請學生說說他們採集的花朵長在哪裏?花朵有多大,花瓣是什麼形狀的?有幾個花瓣?有幾個雄蕊等。進一步區分出不同花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直觀感知,加深對學習對象的認識,引起他們學習的探究興趣,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理解。發現其中存在的本質規律,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三、實際操作,培養興趣

在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學具教具的操作,直接認識和感知事物,調動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參與豐富的課堂活動。透過實際活動,使學生形成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和應變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例如《種大蒜》一課,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親自實踐,栽種。大蒜的系列活動,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要求學生認識大蒜,先看大蒜的整體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再看大蒜的部分,把一個蒜頭掰開,數數有幾瓣,每瓣是什麼形狀?,撕掉外皮的蒜瓣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什麼氣味?咬一點,嘗一嘗?是什麼味道?其次學生觀察並彙報結果,大蒜象個小球,外面有一層白色和紫色的皮包着起保護作用,一個蒜頭有八瓣蒜,多的有11瓣,數量不等,蒜瓣尖上有綠色的小芽,聞一聞大蒜,有股辣味,吃一點,嘴裏有強烈的辣味,用手捏捏,會摸到大蒜的汁,手上也有一股辛辣氣味。這樣全面地瞭解大蒜的外形,氣味,顏色,味道。

(二)透過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掌握種植步驟:爲什麼要鬆土,種的時候蒜瓣哪頭朝上,怎樣澆水,這樣訓練便會形成熟練的操作技能,既觀察了植物生長的變化,也有了親自動手的樂趣。教《摩擦起電》一課時,先讓學生用塑料筆桿,塑料尺子與頭髮,面板摩擦,然後再去接近小紙屑,這時就會出現奇妙的電吸現象,這時教師趁機講解電的知識,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準確,並從中得到實際操作的樂趣,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樂於動手,大膽探究的習慣,這對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是十分有益處的。

四、指導觀察,鞏固興趣

觀察事物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透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比較、才能逐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聯繫,小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從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觀察是調動學生好奇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消化,鞏固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好辦法,透過觀察事物,教具,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下觀察常見的物體,濃縮學習內容。當然,大自然廣闊的天地,爲學生提供了更加方便有力地觀察平臺,小到種子,螞蟻,大到青蛙,兔子,家禽家畜等動植物都能見到:如安排課前活動—----捉螞蟻。在捉螞蟻的同時,讓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螞蟻吃什麼?怎樣搬運食物,在課堂上,首先指導學生觀察螞蟻的外部形態特徵。先將螞蟻的身體分爲三部分,再按順序觀察它的生理結構,然後指導學生觀察螞蟻的生理習性,透過觀察,使學生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徵,瞭解螞蟻的一些生活習性,生活環境,如吃什麼,對氣味的反應等。同時培養學生按順序觀察的能力及從整體到部分的分析研究能力,這樣透過有目的的觀察學習,加深學生對自然現象的理解,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鞏固了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科學課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和獲取關於自然的知識。因此,科學課教學應透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他們在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實踐活動中學到知識,鍛鍊思維能力,並分享到成功學習的樂趣,這樣在課堂的合作探究學習中會變得更加自信,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也能有效地轉變教學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導科學課的教學工作,真正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