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

論文2.97W

我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大家已經充分意識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且好的教學方法產生的效果也能遠遠超出自己的想象,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論文

1傳統模式下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現狀

根據教學計劃,大多數高校開設的生物化學實驗一般爲36~54個學時,少數高校爲72學時,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如此龐大的教學內容,傳統的做法是每一個實驗的頭尾工作由教師代替完成,教師在實驗前配製好實驗所需的試劑,採集、培養、處理好實驗材料,準備各種儀器設備,學生只是掐頭去尾操作其中的一段;爲了節省時間,課堂上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灌輸的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等,然後,按部就班,“照方抓藥”,按照思維定勢,不假思索就能順利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這種程序化的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拓展,抑制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施展。不僅如此,開設的大多是內容簡單、彼此孤立的“靜態”實驗,各個實驗間缺乏內在聯繫。由於缺乏學習興趣,部分學生不僅不動腦思考,而且根本不動手操作,缺乏主動性,喪失了透過實驗課堂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功能。爲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必須改革生物化學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2優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策略

2.1定性與定量實驗相結合

作爲一門實驗性學科,生物化學應該包含定性與定量實驗纔是完整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就是運用物理、化學的手段,對生物活性分子進行“質”的分析,再透過歸納和演繹、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資訊進行思維加工,由表及裏、去僞存真,以瞭解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定量實驗是以定性實驗爲基礎的研究活動,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性質、組成和影響因素之間的數量關係,收集精確的數據,然後進行統計分析。定性和定量結合研究有助於學生對生物大分子賦予意義的基礎上產生正確的認知和準確的定位,認識生物分子執行、變化的本質規律,揭示其結構與功能的內在聯繫。生物化學實驗內容包括對糖、脂質、氨基酸、蛋白質、酶、維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分子的研究,還包括物質代謝與生物氧化實驗,實驗方法涵蓋滴定、蒸餾、離心、分光光度比色、各種層析技術(薄層、凝膠、離子交換、親和層析)、色譜技術(氣相、高效液相色譜)、電泳、熒光、旋光法等。顯然,相比於大學一年級開設的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已稍顯複雜,是一門從基礎實驗過渡到專業實驗的專業基礎課。憑藉這門課程學生初次認識到上述生物分子,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有限的課時內選擇有代表性的實驗內容。例如我們在實際教學中,關乎生物分子的提取、分離、純化、鑑定等內容選作定性實驗,這些多爲經典實驗,一般佔25%;而定量測定多爲綜合性實驗,內容涉及基本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一般佔65%;另有10%的實驗爲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實驗,內容多爲探究性實驗。學生透過實驗,從特定的性質洞察這些物質的存在,從精確的數據瞭解它們在生物體內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過程,根據質和量的統一促進學生對生物分子的全面認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2.2驗證性與探究性實驗相結合

人們曾一度廣泛提倡要摒棄驗證性實驗,認爲只有大量開設綜合性和創新性的探究實驗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種做法是違背教學規律的。探究性生物化學實驗是探索生物大分子的未知性質,瞭解它們的組成、生物轉化和變化特徵,以及在機體內與其他分子的聯繫等的一種實驗,受學生已知知識和技能的限制。驗證性生物化學實驗是指爲了驗證生物分子已被廣泛認識的性質、概念、理論,透過演示再現其事實,強調其科學性。驗證性實驗可以把學生從懵懂狀態引入生化知識的殿堂,有利於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繼承研究方法,規範化、程序化的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一些經典的驗證性實驗甚至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驗證性實驗還可以發揮潛在的作用,例如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一個確定的問題上比探究如何獲得新成果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同時不可隨意摒棄驗證性實驗。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處理好繼承和發揚的關係,把內容單一、彼此孤立的實驗有機的結合起來,設立系列實驗,實施層次化教學。例如,利用“3,5-二硝基水楊酸定糖法”測定馬鈴薯中還原糖含量是一個經典的驗證性實驗,如果利用該法測定馬鈴薯中總糖含量就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非還原糖的水解過程,再依據其還原性測定總糖,這就成爲一個綜合性實驗;如果利用該法比較幾個同學的唾液澱粉酶活力,這就需要定義一個“酶活力單位”,掌握底物與酶專一性、溫度和pH對酶活性影響等知識的基礎上,將糖和酶的作用加以拓展。顯然,這個驗證性實驗很自然地過度到了探究性實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性實驗就像這樣透過具體實驗來回答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再如根據三聚氰胺事件、艾滋病、地溝油等時事關注熱點,探討相關的研究工作、提出解決方案、設計創新實驗,引導學生跳出課本的侷限,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果說驗證性實驗是傳授知識和方法,那麼創新性探究實驗是傳播一種科研思想,甚至是一種科研精神和社會責任。

2.3“靜態”和“動態”實驗相結合

《生物化學》教科書由“靜態”和“動態”兩部分知識構成,所謂“動態”就是新陳代謝,簡稱代謝,是生物體表現其生命活動的重要特徵。作爲實踐環節的生物化學實驗,往往偏重於靜態部分內容,即對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方面的訓練比較重視,而忽視了代謝調控部分的研究。這也許是因爲實驗課時不好掌握,實驗所需的環境條件不易控制造成的。然而,從知識完整性來考慮,這是片面的,因爲生物大分子在生命體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間有着錯綜複雜的'關係,它們也不是靜止不變的,不停地發生着化學變化,不斷得到自我更新。所以,在生物化學實驗內容中應該包含一定比例的“動態”實驗,透過實驗使學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其特殊運動體現着生命現象,生命是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而且代謝使生物大分子以一定的有序性處於穩定的狀態中,一旦代謝紊亂,穩定的生物分子體系就要向無序發展,機體就會病變。按照物質轉化的方向,“動態”知識應該掌握兩對重要的概念,即物質的分解和合成代謝過程,能量的釋放和供給過程。鑑於此,生物化學實驗要有的放矢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以引導學生學會綜合思考問題。例如,以“肌糖原的酵解作用”實驗爲代表瞭解在缺氧條件下經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最後轉變成乳酸,並供給組織能量;利用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檢測乳酸脫氫酶同功酶,可以作爲某些代謝紊亂或炎症疾病診斷的依據之一。

2.4實驗的“正結果”與“負結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總是希望學生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於是,實驗前總是給學生設計好各種操作流程,學生完全“照單抓藥”,無需多加思索就能夠獲得預計的結果,毫無懸念,以至於學生提不起精神做實驗,也無以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質。爲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透過創設問題情境,甚至適當設定“陷阱”,使學生明確探究發現的主題,然後設計實驗實施方案,在實驗過程中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解決疑難問題,以提高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例如在“2,6-二氯酚靛酚法測定維生素C含量”實驗中,故意選擇紫葡萄、沙棘、西紅柿等作爲實驗材料,在它們的提取液中含有色素類物質,給滴定終點的觀察造成困難,這就要求學生自己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的同學選用陶土或活性炭脫色,有的同學選擇脂溶性溶劑(加1mL氯仿)萃取色素,這就很好地排除了對水相滴定終點的干擾。爲了解決由於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或者氯仿萃取對維生素C造成的誤差,同學們進一步測定已知標準維生素C樣品的回收率來校正未知樣品的結果。一個普通的驗證性實驗透過更換實驗材料調動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得一個“負結果”的實驗方法得以延伸和完善。此外,在實驗操作步驟中有意設定漏洞,留下一塊空白,在學生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提示,同學們爲了規避潛在的風險,自覺地認真預習實驗項目,甚至查閱文獻資料,這種效果遠勝於硬性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例如在“血清蛋白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實驗中,血清是一個混合的蛋白質樣品,其中各種蛋白質的等電點大多在pH4.0~7.3之間,在pH8.6的緩衝液中均帶負電荷,在電場中都向正極移動。因此,點樣端應該置於電泳槽的負極端。在以往的教學中反覆強調這一點,總有學生放反薄膜。現在我們只把原理講清楚,不強調具體怎麼操作,那些放反薄膜的同學勢必得不到實驗結果,這種失敗他將會牢牢記住,再給一次重做的機會,獲得成功之後的喜悅不言而喻。實踐表明,得到一個“負結果”所起的作用遠大於順利地得到“正結果”,至少學生可以在失敗中引起警覺和反思,進而主動探求解決方案。

3結語

總之,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過於注重知識傳授,輕視啓發式和創新性的培養,我們應該探索出更多更新更好的實驗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利用定性和定量實驗方法揭示生物的現象和本質,培養學生用嚴謹的科學態度自覺探求未知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驗證性實驗作爲起點,全面優化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有效整合教學方法,挖掘教學潛力,逐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之努力成爲既有實踐動手能力,又有創新科學思維和科研探究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