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高校貧困生人際關係的調查分析論文

論文1.02W

隨着高校的擴招和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改革,高校貧困生問題成爲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焦點問題之一,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據統計,全國在校貧困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解決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成爲高校的一項迫切任務。貧困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羣體,因爲經濟原因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羣體,具有社會資源的低分配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抗挫折能力的脆弱性等特點。他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重點關懷對象,關係着大學校園及社會的和諧、穩定、進步。因此,研究他們的人際交往狀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高校貧困生人際關係的調查分析論文

基於本文研究高校貧困生人際關係問題,參考衆多文獻中的相關問卷,綜合比較,制定出了研究本文所需的調查問卷。隨機抽取浙江省某所高校的幾個學院,然後將問卷分發給其中已經被認定爲貧困生的學生。共發出問卷100 份,收回100 份,有效問卷98 份,樣本的有效回收率爲98%。

一 貧困生的人際關係情況調查

表1 的數據表明,在接受調查的貧困生裏面,53.07%的貧困生樂意跟非貧困生交往,46.93%的貧困生不太樂意跟非貧困生交往,而78.57%的貧困生樂意與貧困生交往,只有21.43%的貧困生不樂意與貧困生交往。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貧困生的人際交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他們比較樂意跟自己的經濟條件、生活水平、成長環境差不多的同學交往,而將近一半的貧困生不太願意跟經濟條件、生活水平、成長環境優於自己的同學交往。透過以上數據,我們經過分析得出以下觀點:其一,自尊心,貧困生同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交往,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難免會有一些消費行爲,囊中的羞澀更加容易產生挫敗感,從而導致他們不願意過多地跟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交往。其二,共同語言,跟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同學交往比較容易有共同語言,也更加容易成爲好朋友,在分享相同經歷的同時,幫助彼此建立牢固的友誼。

表2 數據表明,在主動跟周圍同學交往、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方面,80.61%的貧困生有想法,也有行動,15.31%的貧困生想過,但沒有付諸行動,只有4.08%的貧困生沒想過,也沒付諸行動。說明絕大部分的貧困生都想跟同學交流,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爲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其中社交需求排在第三位。舒茨認爲,個體在人際互動中,有包容、支配和情感三種基本的需要。因此無論是貧困生還是非貧困生都需要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實現自我滿足與自我價值。

表3 數據表明,在遇到困難尋求傾訴方面,72.46%的貧困生首先會向老師、室友、同學等傾訴,27.54%的貧困生無人傾訴。分析原因,一是大部分貧困生都是來自於農村或者偏遠的地區,從小到大所生活的環境跟城市裏面的學生有着天壤之別,有些貧困生在上大學之前可能連火車都沒有坐過。進入大學之後,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他們想參與,但是跟城市裏出生的孩子相比,在能力素質、交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部分貧困生產生自卑心理。然而越自卑就越不敢跟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越自卑也越容易封鎖自己的交際圈,在遇到困難時不知道找誰幫忙。二是貧困生經常會遇到的'困難可能就是經濟困難,面對大部分同學都不用爲生活發愁,而自己經常要爲日常的開支發愁,難免會產生焦慮的心理,從而導致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壓抑、嫉妒、虛榮、羞怯的心理。即使有困難也不好意思跟老師或者同學說,怕受到同學們的嘲笑或者憐憫。

表4 數據表明,在班級裏有沒有人老是跟自己過不去方面,52.04%的貧困生從來沒有,而47.96%的貧困生選擇了有。說明貧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還是存在着一定的問題。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大學生會用異樣的眼神打量貧困生,認爲他們是鄉巴佬、土氣,把貧困生歸爲另類,在生活上、學習上經常排斥貧困生,跟貧困生作對。另外,貧困生由於種種原因,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不能很好地把握人際交往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在交往過程中感情反應不能夠做到適時適度。比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反應冷漠,或者不合時宜地強烈反應,這些都會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結論與建議

由於經濟條件以及生活閱歷的差異,貧困學生的心理負擔比一般學生重得多。貧困生容易把困難和壓力埋藏在內心深處,從而變得敏感多疑、沉默寡言,導致溝通能力下降,人際關係不和諧。於是形成了自尊而又自卑、堅強而又脆弱的雙重性格。這種矛盾心理使得貧困生缺乏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高校貧困生中出現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既有外在物質上的原因,也有內在精神上的原因。因此,解決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堅持物質資助與精神培養相結合,依靠家庭、社會和學校各方面力量,多管齊下,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1 完善貧困生認定製度,提高貧困生的滿意度

當前高校貧困生認定主要採用的是由學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門開具的家庭經濟貧困證明,以此作爲貧困生認定的基礎。學校可以派相關工作人員到部分貧困學生家庭所在地對貧困生資料進行覈查。另外學校在做好貧困生資格認定公平、公正的同時,還要加強貧困生的動態管理。建立學校、學院、班級三級資訊反饋機制,對建檔的貧困生實習動態管理,對於學生反饋上來的日常消費行爲不符合貧困生身份的貧困生,給予其批評教育、貧困等級降檔,甚至取消其貧困生資格等嚴厲處罰。

2 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提高貧困生綜合素質

高校應當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貧困生資助相關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適用性強的資助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學校- 學院- 系三級資助管理機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提升貧困生資助體系,確保貧困生資助工作能夠科學、合理地開展。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勤工助學、心理健康教育、誠信教育等,不斷提高貧困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校只有加強貧困生自身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從物質層面資助到精神層面資助的轉化,才能讓貧困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3 拓寬貧困生獎勵渠道,鼓勵貧困生積極進取

完善各種獎學金制度,除一般的獎學金外,高校還可以設立專門的“貧困學生獎學金”,獎勵一些品學兼優的貧困生。這類獎學金的設立,可以極大地激發貧困生刻苦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部分學習優秀,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貧困生得到資助。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解決部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另一方面透過優秀貧困生的模範作用,鼓勵貧困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不斷進取,奮發向上。

4 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幫助貧困生精神解困

國家、社會及學校對貧困生制定了諸多的優惠政策,採取了幫扶措施,但是主要都是集中在經濟解困的層面,因爲經濟解困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然而我們不能忽略也絕不能忽視對貧困生的精神解困等相關工作,應該多考慮他們在心理、情感、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需要。開展針對貧困生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團體心理輔導寄於活動當中,幫助更多的貧困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給貧困生提供鍛鍊的機會,在活動中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參考文獻

[1]杜磊.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教書育人,2013(11):8-10.

[2]杜磊,孫文菁.高校貧困生生活質量、消費觀念調查分析———以浙江省某高校貧困生爲例[J].教書育人,2014(11):10-11.

[3]張妍,齊蘭芬,張敬茹.高校貧困生教育資助現狀調查———基於學生的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