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互聯網+思維下助力家長緩解分離焦慮論文

論文7.26K

幼兒入園之初,其家長存在分離焦慮的情緒。如未及時緩解,會拉長適應期,對幼兒的成長不利。在“計算機應用互聯網+”的思維主導下,由幼兒園採取一系列措施,能有效緩解家長分離焦慮症。

互聯網+思維下助力家長緩解分離焦慮論文

何謂焦慮?《教育大辭典》的解釋是:焦慮是一種擔心、緊張或憂慮爲核心的複雜而延續的情緒狀態。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焦慮分離,顧名思義,就是由分離所引起的焦慮。新入園的幼兒與家長有着血緣的親密情感結系,因入園,這份親密將成“斷崖式”的分離,傷心、痛苦、拒絕等行爲隨之產生,也在情理之中,同樣,家長因孩子入園而引發的不安、擔心、憂慮情緒也是正常的。這一情感特殊時期,心理學上都將其稱爲“分離焦慮期”。幼兒的分離焦慮期,學校、家長都會關注、干預和呵護,但家長的分離焦慮期相對孤寂。其實,關注和幫助家長緩解、度過分離焦慮期更有其現實意義與教育促進功用。

一、新生家長分離焦慮的現狀分析

孩子要告別家庭,進入幼兒園,這給孩子的心理、生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而從當前的情況看,這種親子分離帶來的不適應,同樣挑戰着家長們緊繃的神經。尤其在新生入園初期,家長的分離焦慮最爲濃烈,還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鏡頭一:家長抱着孩子不願放手,懇求老師“再抱一會兒,再抱一會兒”;回家後,一連幾個電話打給老師,詢問老師孩子哭了嗎?聽話嗎?被人欺負了嗎?

鏡頭二:家長抱着孩子上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順利完成交接,孩子情緒基本穩定,老師帶着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可是幾分鐘後,老師看到孩子一邊哭一邊朝門口跑,原來孩子看到了一直在視窗張望的媽媽。

鏡頭三:家長來接孩子回家時,忙不迭地問孩子“你哭了嗎?”“老師對你好不好?”“同學有沒有欺負你?”……

凡此種種,無不反映出家長對於親子分離的焦慮心情。而這些焦慮緊張的情緒會感染給孩子,造成負面效應,導致孩子的入園適應期拉長。筆者認爲,其主要原因是正逢“雙獨”時代,以孩子爲中心的家庭結構,導致孩子成爲家庭情感的核心,很多家長把全部的情感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入園前,孩子絕大部分是由全職媽媽或隔代長輩一手養育的,她們相互依戀。孩子入園後,這些家長和長輩失去了情感的重心,心理產生失落感。再加上對孩子在園情況不瞭解,易產生極度擔憂、悲觀的情緒。因此,要讓孩子入園時不再焦慮,應先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再共同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由於教師與家長直接交流的機會有限,筆者嘗試“互聯網+”的做法,從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入手,透過正面影響來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促使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二、新生家長分離焦慮的緩解策略

分離焦慮,“在中國和德國都同樣存在。不同的是,德國幼兒園已經找到一種制度模式,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儘管各地的具體實踐有異,但其核心特點都是讓父母陪伴兒童完成入園適應。因爲這一模式首先在柏林提出和發展起來,因而也被稱作‘柏林入園適應模式’。”可在中國搬用“柏林入園適應模式”肯定行不通,至少在目前還不行。針對家長的分離焦慮,筆者嘗試了“互聯網+”的做法,在實踐中受益匪淺:

1.“互聯網+”入園,讓家長在心理上接受幼兒園

一般新生報名在暑假前就會全部結束。在報名過程中,幼兒園就以校訊通的方式把家長們網羅到幼兒園的大網絡中。正如莫蘭所言“在一切方面面臨不確定性的人,被帶入一個新的探險。必須學會迎戰不確定性,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多變的時代,在其中價值是兩義的,一切是相連的。”在長達2個月的暑假中,幼兒園透過短信平臺、幼兒園網站、論壇等渠道頻繁傳遞關於孩子入園準備的教育資訊,使家長在意識和觀念上有了明確的導向,爲入園做好心理準備。

另外,幼兒園爲新班開通綠色通道——提早分班,並隨之建立班級QQ羣、微信羣等。這樣給教師、家長、孩子留出了更多時間來相互熟悉,形成團隊。班主任透過線上溝通和線下互動相結合的方式與孩子、家長相互認識,增進了解,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賴的親近感。例如,在網絡上,透過視頻通話相互認識;在網絡上策劃、宣傳,線下組織家長帶孩子參觀幼兒園,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幫助孩子緩解因陌生環境造成的焦慮情緒;組織孩子體驗幼兒園的活動,從而緩解因生活方式改變而產生的焦慮等。家長和孩子在與教師的交往過程中熟悉了彼此,相互接納,相互信任,由此初步建立了比較安全的依戀關係。

這些“預熱”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孩子對教師和幼兒園有了更加直觀的瞭解和感受,也讓家長放下心來,更加堅定了讓孩子入園的信心。

2.“互聯網+”入園,讓家長在行動上融入幼兒園

“爲了兒童的健康成長,教師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所應該承擔的'‘替代父母’的責任,並始終懷有一顆向着孩子的愛心,這是教育能夠所由開始之處,也是教育應該所由開始之處。”爲此,我們把家長以建羣的方式彙集在一起,成爲一個“預科班”式的羣體,這爲之後各項活動的開展做好了鋪墊。在這個羣體中大家的目標一致,共同話題以育兒和入園爲主。因此,教師在羣裏發佈一些和有關入園準備的資訊等供家長學習的基礎上,還組織網絡“沙龍”,與家長一起探討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入園等論題,爲焦慮的家長答疑解惑,疏解心結。家長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爲入園“備戰”。例如,教師引導家長幫助孩子做好生活準備:學習自己吃飯、自己解小便、按時作息等,爲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做準備;引導家長幫助孩子做好入園的心理準備:讓孩子明白長大了要讀幼兒園,幼兒園的教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自己等,以堅定孩子入園的信心;引導家長帶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網站,瀏覽在讀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照片等資料,瞭解幼兒園各種有趣的活動,提前感受幼兒園的文化,激發孩子產生入園的興趣和慾望。

諸如此類的提前“備戰”,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正面影響,使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爲孩子順利入園做好行動準備。

3.“互聯網+”入園,讓家長在互動中消解分離焦慮

思想和行動上的前期準備,爲入園開啓了良好的開端,而入園後的及時跟進措施,也是緩解分離焦慮、鞏固干預成效的關鍵。家長和孩子雖然已經做好了這樣或那樣的準備,但當那一刻真正來臨時,還是會出現哭鬧的現象,家長又緊張起來。例如,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哭的時間長不長,嗓子會不會哭啞了?孩子的中飯吃飽了嗎?孩子的午覺睡沒睡?……煎熬的家長甚至爲此無心工作。“應該說,現代學校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已經不是資金問題,人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學習和身體發育問題。無論是教育還是人的發展,都逐漸要求並呼籲一種內在性的生長。無論對於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認知差異的尊重,還是對於自我文化的重新審視,都有可能而且極爲必要改變過去單一地依靠外部力量作用的思維觀念和操作路徑,將思考的視覺轉向人自身,將人的狀況、人類個體自我的真實需求作爲學校教育改革與操作的着力點。”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將孩子在園一日情況進行“網絡直播”或“轉播”,以穩定家長的情緒。這樣,教師每天會把孩子的在園情況用照片、小視頻,或直接對話的方式,在網絡平臺上及時傳播,讓家長能及時得到資訊和安慰。看到孩子開心遊戲的情景、看到孩子大口吃飯的樣子、看到孩子呼呼大睡的萌態,緊張的家長才得以釋然與放心。

網絡的及時跟進和適時反饋,對緩解家長的緊張情緒,減少由家長的負面情緒對孩子帶來的消極影響,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使前期干預的努力成果得以鞏固和提升,使分離焦慮在平和的氛圍中得以消解。

雖然新生入園後,家長的分離焦慮或多或少還存在着,或者在少數家長中存在着。但是,“互聯網+”做法,使新生入園的適應期正在不斷縮短,家長對幼兒園的支援和配合度正在不斷提升。家長不再焦慮,家園更加融合——這就是“互聯網+”思維下助力家長緩解分離焦慮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