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探究應用積極心理學治癒留守兒童的心理創傷論文

論文2.45W

“全國有上千萬留守兒童,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慮,最突出的是焦慮感。”日前,在由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主辦的“農村中小學心理研討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黨委書記喬志宏列舉了一組數據,據研究顯示,全國15%~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留守兒童的情況更爲嚴重和特殊,這一羣體的焦慮感、抑鬱感、孤獨感、自責感均處於比非留守兒童更高的水平,其攻擊行爲、違紀行爲、品行問題也更爲多發。“60%的留守兒童都有焦慮體驗,非留守兒童只有25%,兩者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喬志宏指出,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攻擊行爲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的攻擊行爲;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更多地出現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學校紀律如通宵不歸、等行爲,出現更多的品性問題。

探究應用積極心理學治癒留守兒童的心理創傷論文

做過多年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南開大學周恩來管理學院副教授蔣建榮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基本上都是來自於中小學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順延會帶到大學。”

對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表示,6 到16 歲是人生心理髮展、人格形成最關鍵的時期,各種習慣和行爲模式在這個階段奠定基礎,而當前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數以億計,“培養他們形成健全人格,不僅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對於我們整個社會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專業關注”缺失

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高文柱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中小學走訪中發現,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封閉,不敢與人溝通。“但即使認識到這一問題,很多學校也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中小學基本沒有心理教師,就算有,也是政治、體育等副科老師兼任。”

在與會嘉賓看來,專業的心理介入,能較早地有針對性地矯正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爲。

蔣建榮講述了一個諮詢案例,一個曾經是留守兒童的大學生,談及自己的夢想時說,畢業後想出國讀博士,然後發明一種細菌,將人類消滅。“後來經過深入溝通,他才道出原因,他說上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別人都有爸爸媽媽接,他沒有,因此產生怨恨心理。所以我們做心理諮詢的時候,儘早面對面地深入溝通,多問一些爲什麼,可能能更好地引導這些孩子的未來發展。”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張興利舉了一個案例,有的孩子經常打架,就被貼上行爲障礙的“標籤”,“實際上經過分析,他可能就是要引起注意,尋求同伴的接納,也可能是自暴自棄,表示優越感等等。”

張興利說,心理學上有一個“預言的自我實現”,如果給他貼上一個標籤,比如行爲障礙,他就會更容易作出這樣的行爲。相反,則能有效抑制相關行爲。積極心理學在留守兒童身上的應用蔣建榮曾經對一個初一的班級進行調研,這個班的老師告訴他,班裏有7 個多動症學生,“因爲這些孩子上課坐不住,醫院檢查的結果是鉛超標,就被認定爲多動症。”後來,蔣建榮給孩子們上了兩個半小時的職業生涯課,上課開始不久,就任命其中一個“多動症”學生爲紀律委員。“這個學生課堂表現非常好,下課後竟然哭了,他說,以前老師經常批評他不守紀律,那天他感到了信任。”

“應加強積極心理學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更多地將信任、樂觀、希望、幸福感這些正念傳遞給孩子,對他們進行啓發引導。”蔣建榮說。喬建宏表示,在留守兒童身上實施積極心理學,更要強調留守兒童的`可塑性、潛力和心理彈性,教會他們直面自己的人生;幫助留守兒童的家長學會正確、高效地和孩子溝通交流;激發社會上更多的力量來關愛和幫助他們,透過社會、社區、學校等公共機構和志願者的加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構成留守兒童的支援網絡。

“當我們給別人做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作爲教育者,我們的心理健康是首要的。如果我們內在有垃圾,帶去的一定是‘污染’。”蔣建榮建議,在對留守兒童實施積極心理學干預的時候,首先要開發老師的愛與責任的能力、信任與共贏的能力、選擇與擔當的能力、感恩與欣賞的能力、尊重與理解的能力以及夢想與行動的能力,“老師強了,少年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