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科學小論文(通用15篇)

論文2.58W

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透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科學小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小論文(通用15篇)

科學小論文1

【摘 要】

一天,吃飯時吃到豆芽,媽媽說豆芽是綠豆長成的,我覺得很不

可思議,一顆小小的綠豆能長成這麼長長的、白白的豆芽?於是,我決定做一番實驗。

【關鍵詞】

綠豆 發芽 對比

【實驗原因】

一天,在吃飯的時候,我家的餐桌上有一道菜是海帶炒豆芽。媽媽說,這長長的豆芽是由小小的綠豆用水淋成的,而且還是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淋成的。我不太相信,第一:這小小的綠豆能長成長長的、白白的豆芽?第二:不是說植物生長少不了陽光嗎,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豆芽能長好嗎?帶着這兩個疑惑,我開始了我的實驗,我把兩把綠豆分別放在兩個杯子裏,一個放在有陽光照射到的陽臺上,一個放在沒有陽光照射到的衛生間裏。看看它們倆到底會出現什麼不同的情況。

【實驗過程】

準備材料:兩個一次性透明杯子、一些乾淨的脫脂棉、兩把綠豆、在杯子裏接好自來水放置一晚備用

實驗正式開始:我先拿來杯子,把乾淨的脫脂棉鋪在杯子底部,把頭天晚上備用的自來水拿來慢慢倒進杯子,讓棉花把誰充分地吸進去(這是樣豆子時刻都有充足的水分可以吸收),然後把綠豆們均勻地撒在了棉花上,最後分別在兩個杯子上標上了1號和2號,以便區分。我把1號放在了有陽光射到的陽臺上,把2號放在了沒有陽光找到的衛生間裏,接下來的幾天我就靜觀其變了。

第一天晚上睡覺前,我去觀察了一下兩個杯子的綠豆,發現他們好像喝了好多水,而且種皮下好像還有一點小小的突起,看樣子,過不了多長時間,它們的小芽就要破皮而出了。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天我對它們進行了生長情況的記錄,下面是我記錄的兩杯豆芽的生長情況。

綠豆發芽生長情況實驗記錄表(附實驗實錄)

時間1號(在陽光充足的陽臺生長)2號(在沒有陽光直射的衛生間生長)10月3日早上實驗第一天,綠豆在水的滋潤下生長,還看不出效果實驗第一天,綠豆在水的滋潤下生長,還看不出效果10月3日晚上個別綠豆的綠衣裂開了,出現了小芽胞綠豆的小芽胞沒有長出,但芽胞處有突起10月4日早上綠豆全部長出小芽綠豆全部長出小芽10月4日晚上小根長長小根長長10月5日早上小根長長,根的底部出現紫色小根長長,生長正常10月5日傍晚很多豆芽的芽胚出現紫色,有個別芽胚長出綠色的葉子一部分芽胚也隱約出現淡淡的紫色,發紫的部分是裸露在空氣中的部分10月6日中午很多豆芽芽胚的紫色加濃,很多芽胚長出了綠色的葉子豆芽繼續長長,極個別的芽胚有很淡很淡的紫色,其餘均爲淡黃色,個別豆芽長出淡黃色的葉子10月7日中午根沒有長長,但是葉子長得很快,而且顏色很綠,芽胚部分很紫,跟平常吃的豆芽大不一樣根繼續長長,葉子爲淡黃色,整體顏色偏淡,幾乎和餐桌上吃的豆芽一樣

【結論】

透過5天的觀察和記錄,我發現綠豆確實能長成長長的、白白的豆芽來,但1實驗杯裏的豆芽跟我們平常吃的豆芽相差得太遠了,芽胚紫紫的,葉子綠綠的,長長的,完全沒有餐桌上吃的豆芽的影子;而2號實驗杯裏的豆芽呈淡黃色,葉子不長,根比較長,跟我們平常餐桌上吃的豆芽很相似。我成功地完成了這次實驗,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陽光下的豆芽,它的葉子綠綠的,能進行光合作用,它不會僅僅停留在豆芽的階段,以前我種植過綠豆,如果把它們種植在土裏,它還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到時候還能收穫長滿綠豆的綠豆莢;而平常我們吃的豆芽是綠豆在沒有陽光直接照射到的情況下生長的。所以,同樣的綠豆在不同的環境生長,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生長狀態。

科學小論文2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緻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二、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準

1.科學性。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準確。

2.創造性。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

3.實踐性。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援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透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三、科學小論文的類型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象透過周密細緻的觀察,並對取得的材料和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覆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着眼於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透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爲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爲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爲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透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

四、小論文的取材與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觀察。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爲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於發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祕。3.實地考察。考察前,必須明確考察目的,準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藥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採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象拍照。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於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

(二)分析

首先,應審覈各種材料的真僞虛實,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範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係不大的材料應捨棄。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繫,然後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後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

五、科學小論文的撰寫

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標題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文: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現的現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結尾: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以得出結論做爲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科學小論文3

“我們今天玩尺子。”“什麼,玩尺子?”“尺子有什麼好玩的?”“尺子非常常見,不好玩!”一聽說玩尺子,我們的好奇心,激動的心,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師見我們好奇,激動的心飛了,繼續說:“別急,先看我。”說着,老師拿起一張紙,把它撕成了碎片。

“哎,今天不是玩尺子嗎,怎麼成撕紙了?”……紛紛議論起來。老師撕好了紙片,叫我們拿起尺子在頭髮上摩擦,我們慢慢地感覺尺子變熱了,到最後,當尺子滾燙滾燙時,老師說:“趕快把尺子放在紙片上。”這時,奇蹟出現了,紙片竟然自己飛了起來,緊地吸在尺子的下面。“怎麼會這樣。”“太絕了!”“真是奇了!”……我們紛紛驚訝得讚歎起來!

老師說:“塑料是一種特殊的材料,尺子是塑料做的,用它和絲綢,皮毛相互摩擦,就會產生一種靜電,這種電能吸住一些輕的東西!”

“原來是這樣!”大家讚歎又道。“竟然可以用絲綢,我們試一試吧!”我們又在外套上摩擦了一會兒,我們一試,果然可以!

科學小論文4

星期天早上,我開啟冰箱拿雞蛋,準備煎一個荷包蛋。我猛地一拉,發現橫臥的幾隻雞蛋經不住猛烈的搖晃,流出了鮮豔的蛋黃和透明的蛋液。而豎臥的雞蛋卻完好無損。這是爲什麼呢?我跑去問正在看報紙的父親,父親說:“你自己做個實驗就明白了。是這樣做的……”

我爲了探個究竟,照父親說的做了一個小實驗:我拿了一大團橡皮泥,分成四小團。上面豎直放上四隻雞蛋和一塊木板,再放上《新華字典》和《小學生作文》兩本書。讓我驚訝的是,結果雞蛋毫髮未損!我想假如雞蛋是橫放又是什麼結果呢?動腦不如動手,我就在橡皮泥上橫放了四隻雞蛋。哎!讓我沒想到的是:剛放上一本《新華字典》,雞蛋就四分五裂了!是不是這幾隻雞蛋的殼剛好是薄的呢?不如換別的蛋試試看!但結果還是一樣。我再想:一邊放豎的蛋,一邊放橫的蛋,在橫放的雞蛋下墊點橡皮泥,讓這兩隻雞蛋一樣高,結果又是怎麼樣呢?我又做了個小實驗,結果放上一隻鉛筆盒,原封不動,又放上一隻瓷盤,橫放的雞蛋“啪”地一聲就碎了。

這是爲什麼呢?我仔細思考:這蛋是不是都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這想法是對還是錯呢?假如是對的,爲什麼是兩端殼硬、中間殼軟呢……我一下子想出了好多問題。後來,我翻翻科學書,查了查資料,又問了問教師,得出了一個結論:我的想法是錯的。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把雞蛋橫放,一壓就破了,假如把它豎起來,就不易破,這說明同樣的材料的強度大小,決定於形狀的不同。這就像拱橋和平橋,兩者所能承受的重量就不同,拱橋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經過做這個實驗,我養成了遇見問題就要仔細思考,爭取弄懂的好習慣。

科學小論文5

在動物世界裏有許多奇怪的現象,如兔子的眼睛爲什麼是紅色的?魚睡覺爲什麼睜着眼?許多許多,但是我覺得變色龍會變色很神奇,所以我對它進行了研究。

變色龍一般身長25—30釐米,舌頭比身子還長,它有一個特殊的本領那就是會變色,這樣它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僞裝起來,就好像穿了一件迷彩服一樣,既可以避免敵人的侵害,又可以迷惑它要捕捉的食物,便於採取突然襲擊。

這是爲什麼呢?我上網查了一下,原來它的面板內有許多不同的色素細胞,有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金色素細胞。這些色素細胞受神經與激素控制。當環境中的光線。溫度。溼度等發生變化的時候,或是受到驚嚇時,神經系統立即會做出反應,引起各種色素細胞的收縮或舒張的.變化,產生不同的組合,像我們繪畫時用“三原色”可以調出許多種不同顏色一樣,變色龍的身體就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變化。

變色龍能隨環境變化改變體色,長期對自然環境適應的結果。有不少動物都有這種本領,如海邊的招潮蟹;有的外形也可以隨環境變化,如枯枝碟,顏色與形狀與一片枯葉幾乎沒有區別。動物的這種對環境的適應性成爲“擬態”。

知道了這個道理,我一點也不足爲奇了。

科學小論文6

科學往往是很吸引人的,而且科學還是永遠探索不完的,永遠新鮮有趣的。比如,就拿漂浮的雞蛋這一實驗來說,也許很多人都知道,但做實驗的過程遠比聽說的要新穎。

實驗很簡單,材料只有四樣:大玻璃杯、食鹽、勺子、雞蛋。雖說簡單,卻能從中收穫無限知識。

首先,我拿起水壺,在玻璃杯裏倒進大半杯水,接着輕輕把雞蛋放入水中,雞蛋在杯中沉入底部後就不動了,似乎在休息。

接着我放了1勺鹽,雞蛋沒有動靜;我開始放第2勺鹽,雞蛋仍然安安靜靜的躺在杯底;我一氣之下放了6勺滿滿的鹽,雞蛋沒有辜負我的期望,上升的一點;最後,我不服輸的放了2勺鹽,雞蛋上升指數又高了些。

我聽說別人的雞蛋能漂浮的水中間,就把雞蛋拿出來,用勺子攪拌了一下未融的半成品鹽水,待杯子底部的鹽化了,才慢慢把雞蛋放進去,這時,雞蛋不停地上下浮動,我等了一會兒,雞蛋不動了,掙扎着浮出水面。

最後,我把剩餘的2勺鹽倒入水中,雞蛋逐步上升到水面,如戴着泳圈在自在的游泳,我淘氣的用手指把雞蛋往下壓,鬆開手指,雞蛋又很快飄回到水面。

爲什麼雞蛋會飄浮起來?我從電腦中取得了收穫:雞蛋剛放進清水裏的時候,由於雞蛋的比重比水大,雞蛋受到的浮力小於本身的重量,因此它會沉到底部;放鹽後,水把鹽溶解了,水的比重增加,當鹽水的比重等於雞蛋的比重時,雞蛋就會浮在水的中間;再繼續加鹽,當鹽水的比重大於雞蛋的比重時,雞蛋就會浮在鹽水的上面,並且雞蛋頂部露出水面。

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任何物體在水裏都會受到浮力,受到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水的體積的重量,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也叫浮力定律。其實科學就和長大要學的物理差不多。

我很驚奇這個小小的實驗居然蘊含了如此豐厚的定理,這才明白科學除了用來放鬆用來玩,還對我們有很深的重要性。我暗暗下定決心在往後的日子裏好好學物理,好好研究這有趣的科學。

科學小論文7

夏天是一個玩水的季節,看着鄰居家的小妹妹在充氣游泳池裏玩着海洋球,我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做艘小船給他玩玩呢?

小船具體要怎麼做呢?透過觀察我發現船是需要浮在水面的,腦子裏飛速思考着有哪些材料是浮在水面的呢?這時我看到了桌上的礦泉水瓶,這不是可以嗎?其次就是怎麼才能讓它前進呢?這時我想到了快艇,在它的後面裝了個螺旋槳。我不就可以推動小船前進了嗎?有了初步的想法,我立刻動手去找需要的材料。

我先找了兩個空的礦泉水瓶、電池、電池盒和馬達。看着這些材料,我要怎麼把它們組裝在一起呢?是不是得在船身裝的支架才行?於是我找了三段玩具鐵軌。首先我把礦泉水瓶當船身,把三段玩具鐵軌用熱熔膠固定在上面,接着把電池盒固定在鐵軌上,裝上電池,然後就是透過導線把馬達開關和電池盒串聯起來。這可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這一步沒做好,整艘船都動不了,最後把螺旋槳裝在馬達上,用熱熔膠固定在船身上就好了。

做好之後,我迫不及待地放進游泳池,一開啟開關船立刻開的出去,把我高興壞了,怎麼樣,我做的船是不是很好玩呢?

科學小論文8

如果說光是一羣人的狂歡,那麼影便是一個人的孤單。深情相聚後的離開,發現很多人都轉向了孤單,工作,學習,生活都如此。

從小到大,幾乎沒有一個人生活過,唯獨有過兩天晚上一個人在家,也是燈火通明瞭一整晚。那時身邊總會有一羣人,在家時有家人,在學校時有同學。所以,我害怕孤單,害怕孤單的陰影。放假時,我總會早早的離開,不是爲了早早回家,而是爲了不被一個人丟在寢室,做最後一個離開的人。那時的時光,總會有溫暖的陽光,懶洋洋的灑在我身上,心情總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驕陽似火的六月,我們就那樣匆匆踏上了離別的征程。這一切實際上是四年前已經註定了的,但是彷彿又都是在夢裏,一切來得那麼突然,那麼讓人猝不及防。沒有時間板着指頭歷數離別的日子,直到車輛載着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個工作日不能夠再在那條熟悉的梧桐樹下的柏油路上閒逛時,才恍然大悟,離別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賴的人是真的離開了。此後,便是山長水闊,相隔多地。想念時,只有孤影相伴。

離別的痛苦,離別之時那個艱難的轉身,那滴晶瑩的淚花,遠不能表達。思念,不捨,往往是後知後覺的。無論離別時說的有多麼難捨難分,哭的有多麼肝腸寸斷,等到離開以後才明白,這只是萬千難過中的一刻。曾經捨不得扔的東西,歷經千辛萬險,悉心呵護才能隨身帶走的東西,這一刻,看着卻透出幾分淒涼。或許當初應該什麼都不帶走,什麼都換上新的,此刻也不至於會如此傷感。可是,沒有人能夠這麼做,因爲孤單的陰影是曾經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熱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着暖手寶,三兩個人蜷縮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數,心中也對室外的雪充滿了嚮往與喜愛。然而,眼前閒暇時光甚多,每天除了七個多小時的上班時間外,都是空閒,特別是週末來臨,一整天一整天的閒暇,以前從未有過。可是,此刻窗外飛舞地正起勁的雪花,對我來說卻又視而不見。我說,怕冷,其實還不如說是害怕孤單。

光與影是不是會有一種和諧的旋律,或許會有,就如相聚和別離。時間久了,習慣了,適應了,就是一片和諧,但這是一種無奈。或許最理想的狀態是這樣,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時候都在,孤單的陰影需要的時候出現。每天都是一羣人熱熱鬧鬧的在一起,時間久了會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個人獨自思考,時間久了會成爲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時刻出現的光與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科學小論文9

[關鍵詞]科學認知範式;中國傳統哲學;特點

20世紀以來,由於西方哲學的進入而使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討論愈加深入與豐富,科學認知範式(自然科學原理、定律、方法與成果等)即是學者們用於理解和判斷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一個重要座標與方法。那麼,科學認知範式下的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究會怎樣的呢?

一、以“窮性至命”爲研究內容

關於中國哲學研究內容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大多偏向認爲中國傳統哲學研究的對象或內容是人,是道德倫理,這個判斷應該說是準確的。科學認知範式順沿這一思路並引向了深入。基於科學認知範式,中國學者發現中國傳統哲學關注的是道德性命問題,而不是自然界的神奇與奧祕。熊十力說:“吾國先哲,重在向裏用功,雖不廢格物,而畢竟以反己爲本。如孟子所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又言‘萬物皆備於我’;程子言‘學要鞭辟近裏切着己’,此皆承孔子‘古之學者爲己’之精神而來。老莊虛靜之旨,其爲用力於內不待言,此皆與西人異趣者。西人遠在希臘時代即猛力向外追求,雖於窮神知化有所未及,而科學上種種發明,非此無以得之也。今謂中西人生態度須及時予以調和,始得免於缺憾。中土聖哲反己之學,足以儘性至命,斯道如日月經天,何容輕議?至於物理世界,則格物之學,西人所發皇者,正吾人今日所當挹取,又何可忽乎?”[1]就是說,中國哲學雖然也講“格物”,但其所謂“格物”是反身向內,是“萬物皆備於我”,是在道德性命上用功。這與西方哲學向外求索、以自然界奧祕和規律爲研究對象的取向完全不同。牟宗三與熊十力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意旨基本一致。牟宗三說:“中國首先把握生命,西方文化生命的源泉之一的希臘,則首先把握‘自然’。他們之運用其心靈,表現其心靈之光,是在觀解‘自然’上。自然是外在的客體,其爲‘對象’義甚顯,而生命則是內在的,其爲對象義甚細微,並不如自然之顯明。所以中國人之運用其心靈是內向的,由內而向上翻;而西方則是外向的,由外而向上翻。即就觀解自然說,其由外而向上翻,即在把握自然宇宙所以形成之理。其所觀解的是自然,而能觀解方面的‘心靈之光’就是‘智’。因爲智是表現觀解的最恰當的機能。所以西方文化,我們可以叫它是‘智的系統’,智一面特別凸出。”]就是說,具有科學特性的西方哲學,其心靈之光照射在“自然”上,是“向外”的學問;而中國哲學的心靈之光照射在“生命”上,是“向內”的學問。所謂“向內”就是修身養性,就是提升道德品質,就是“窮性至命”。牟宗三甚至認爲這個特點在儒佛道三家都有表現,他說:“中國思想的三大主流,即儒釋道三教,都重主體性,然而只有儒家思想這主流中的主流,把主體性復加以特殊的規定,而成爲‘內在道德性’,即成爲道德的主體性。西方哲學剛剛相反,不重主體性,而重客體性,它大體是以‘知識’爲中心而展開的。”[3]就是說,儒佛道三家雖都重視主體性,只不過儒家的表現更爲突出,因爲儒家對主體性做了特殊的規定,這種特殊的規定就是使“主體性”成爲“內在道德性”,從而孕育出深厚而精彩的道德性命之學。方東美提示我們,即便具體到某個哲學家,也能證明中國哲學研究的內容是“道德性命”。他說:“惟朱熹於斯道高標,造詣不深,淺行即止,蓋知識領域,囿於其道德嚮往,致於客觀自然界之純理知識不能無損。就此層而言,朱熹乃與近代西方人適成一鮮明對照。西方科學家以及深受科學影響之哲學家,其心目中之自然知識觀,皆成於主張倫理中立:倡道德價值須全部漂白,以獲致客觀性之知識雲。朱熹及大部分宋儒則與之恰恰相反,皆極重道德睿知,不貴自然知識(尊德性,抑聞見)。朱熹嘗言:古時少年,十六七歲入太學受教,學於窮理致知,藉嫺習忠、信、孝、悌。故窮理之學,必克就倫理文化而爲之,所謂義以修身,明辨善惡,是也。窮理之爲言,非關事物在客觀自然界之實然狀態,而逕指行儀在人倫關係中之應然理想也。”[4]透過“格物致知”在朱熹思想世界中的內容,可以發現他的學問中有對自然界奧祕的關注和涉及,但朱熹與大多數宋代儒家學者一樣,所重視所思索的問題仍然是道德性命,而不是自然知識,即便偶爾涉及自然知識也都以道德爲限,比如朱熹朝思暮想的是“義以修身,明辨善惡”。可見,以科學認知範式爲座標和方法,中國傳統哲學在研究內容上所表現出的特點不能不是“道德性命”。

二、以“天人不分”爲主客關係

中國哲學在主客關係上的態度究竟是主客兩分?還是主客合一?依科學認知範式的考察,答案只能是“主客合一”。胡適認爲,由於中國哲學以倫理、政治等爲研究對象,從而導致它的學問方向反身向內,所謂“格物”,所謂“致良知”,都是向內用功,關注人自身的問題,對於人之外的自然界從不用心,也毫無興趣。他說:“儒學已長久失去它的生命力,宋明的新學派用兩種不屬於儒家的邏輯方法去解釋死去很久的儒學,並想以此復興儒學,這兩種方法就是:宋學的格物致知;王X明的致良知。我一方面充分地認識到王X明學派的價值,同時也不得不認爲他的邏輯理論是與科學的程序和精神不兩立的。而宋代哲學家對‘格物’的解釋雖然是對的,但是他們的邏輯方法卻是沒有效果的,因爲:(1)缺乏實驗的程序,(2)忽視了心在格物中積極的、指導的作用,(3)最不幸的是把‘物’的意義解釋爲‘事’。”[5]就是說,雖然是“格物”,但所“格”的對象是政治、倫理,而且在方法上是反身向內;所謂“致良知”,是在心性上用功,因而不會有實驗的程序,忽視了“心”的指導作用,並透過將“物”換成“事”而取消客觀認識對象,在這裏就不再有主客的對立,不再有天人之間的張力。熊十力認爲,中國多數哲學家興趣都好反身向內,以盡心至性工夫消解主客的矛盾,進而取消了二者的對峙關係。熊十力說:“中土哲人,其操術皆善反,孔子言反求與默識,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則以反身而誠得之。張子曰:‘善反,則天地之性存焉。’莊子雲自明自見,亦此旨也。”[6]就是說,與西方哲學宇宙人生兩分的旨趣比較,中國哲學更傾向於宇宙人生合一的主張,更傾向於以默識的方法理解世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孔子主張反身與默識,孟子言萬物皆在我心中,張載提倡善反才能回到天地之性,莊子所謂自明自見、內外一體,無不如此。馮友蘭認爲,中國哲學中沒有主、客二分觀念,人與自然是渾然相處的。他說:“中國哲學亦未以第一節所述之知識問題(狹義的)爲哲學中之重要問題。其所以,固由於中國哲學家之不喜爲知識而求知識,然亦以中國哲學迄未顯著的將個人與宇宙分而爲二也。西洋近代史中,一最重要的事,即是‘我’之自覺。‘我’已自覺之後,‘我’之世界即中分爲二:‘我’與‘非我’。‘我’是主觀的,‘我’以外之客觀的世界,皆‘非我’也。‘我’及‘非我’既分,於是主觀客觀之間,乃有不可逾之鴻溝,於是‘我’如何能知‘非我’之問題,乃隨之而生,於是知識論乃成爲西洋哲學中之一重要部分。在中國人之思想中,迄未顯著的有‘我’之自覺,故亦未顯著的將‘我’與‘非我’分開,故知識問題(狹義的)未成爲中國哲學上之大問題。”這裏說得很清楚,由於中國哲學從未將個人與宇宙分爲二,“我”不能獨立出來,不能解放出來,從而也就沒有“非我”,這樣主客之間、天人之間就不能萌發西方哲學中所發生的“我”對“非我”的好奇與認識的衝動。換言之,科學發生的基本模式在中國哲學中都不曾建立,怎麼會有進一步的科學學說和原理的需求?馮友蘭說:“正因爲中國的理想是取享受而舍力量,所以中國不需要科學,即使依培根所說,科學出力量。我剛纔說過,中國哲學家不需要科學的確實性,因爲他們希望知道的只是他們自己;同樣地,他們不需要科學的力量,因爲他們希望征服的只是他們自己。在他們看來,智慧的內容不是理智的知識,智慧的功能不是增加物質財富。在道家看來,物質財富只能帶來人心的混亂。在儒家看來,它雖然不像道家說的那麼壞,可是也絕不是人類幸福中最本質的東西。那麼,科學還有什麼用呢?”[8]既然天人一體、主客不分,那麼科學的確實性與科學的力量對中國人而言純屬是多餘。張岱年將中國哲學特點準確地概括爲“一天人”,他說:“中國大部分哲學家認爲天是人的根本,又是人的理想;自然的規律,亦即當然的準衡。而天人之間的聯繫者,多數哲學家認爲即是性,人受性於天,而人的理想即在於儘性;性即本根,亦即道德原則,而道德原則乃出於本根。此種傾向在宋明道學最甚。邵子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程明道說:‘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語錄》)程伊川說:‘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爲天道,在人則爲人道。’(《語錄》)天與人,本來一體。天道與人道,只是一道。天人既無二,於是亦不必分別我與非我。我與非我原是一體,不必且不應將我與非我分開。於是內外之對立消弭,而人與自然,融爲一片。西洋人研究宇宙,是將宇宙視爲外在的而研究之;中國人則不認宇宙爲外在的,而認爲宇宙本根與心性相通,研究宇宙亦即是研究自己。中國哲人的宇宙論實乃以不分內外物我天人爲其根本見地。”[9]張岱年指出,中國哲學將“天”視爲“人”的根本,而把“天”與“人”聯繫起來的是“性”,人受“性”於“天”,因而“人”與“天”的關係透過“性”解決,而“性”又是道德原則,道德原則來自“性”,因而“人儘性”便成爲處理天人關係的方式。這種方式即意味着天人一體,“我”與“非我”一體,宇宙在我心中。因此,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那樣將宇宙作爲一個外在對象來研究,而是作爲內在德性來研究,因爲研究“心”就是研究宇宙,研究“我”就是研究“非我”。可見,依照科學認知範式,中國哲學在主客關係上的態度就是“主客不分”。

三、以“模糊籠統”爲思維方式

以往關於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也有許多論說,有人認爲是抽象思辯,有人認爲是直觀類推,也有人認爲是歸納演繹,這些觀點因取材不同而有其合理性。不過,基於科學認知範式的判斷,中國傳統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特點只能定性爲模糊、籠統、綜合,而非清晰、明確、分析。嚴復較早接觸西方的自然科學,對科學方法十分崇拜,因而他非常自然地拿西方哲學思維方式與中國哲學思維方式做比較。他說:“蓋西學自希臘亞理斯大德勒以來,常教學人先爲界說,故其人非甚不學,尚不至偭規畔矩而爲破壞文字之事也。獨中國不然。其訓詁非界說也,同名互訓,以見古今之異言而已。且科學弗治,則不能盡物之性,用名雖誤,無由自知。”[10]就是說,中國傳統哲學雖有訓詁,但不是界說。所謂界說,就是對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外延,給予確切、簡要的說明。但中國哲學沒有這個東西,故與邏輯思維相悖;中國哲學不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不能全面地概括事物的特性,所以即便用錯了名詞,也不能自己糾正。這都反映出中國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模糊、籠統與混亂。嚴復舉例說:“有時所用之名之字,有雖欲求其定義,萬萬無從者。即如中國老儒先生之言氣字。問人何以病?曰邪氣內侵。問國家以何衰?曰元氣不復。於賢人之生,則曰間氣。見吾足忽腫,則曰溼氣。他若厲氣、淫氣、正氣、餘氣、鬼神二者之氣之良能,幾於隨物可加。今試問先生所云氣者,究竟是一何名物,可舉似乎?吾知彼必茫然不知所對也。……出言用字如此,欲使治精深嚴確之科學哲學,庸有當乎?”[11]“氣”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氣”用於指示的意涵過於豐富多彩,什麼厲氣、淫氣、正氣、邪氣、陰氣、陽氣等,任何物事都可用“氣”表示與說明,從而導致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難於分辨“氣”的內涵,一個概念的內涵如比混亂,怎能清晰地表達哲學思想和觀念呢?熊十力認識到,中國哲學對事物的把握並不是建立在清晰的分析上的,而是建立在籠統的判斷上的,他說:“中國的哲學不似西哲注重解析。此個問題甚難置答。據我推測,大概中國人生在世界上最廣漠清幽的大陸地方,他底頭腦深印入了那廣漠清幽的自然,他底神悟直下透徹了自然的底蘊而消釋了他底小我。易言之,他底生命與自然爲一。儒家‘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老子底‘返樸’,莊子底‘逍遙遊’。這些話都是表示他大澈悟大自在的真實境界。因此他不願意過計算的生活,不肯把本來渾全的宇宙無端加以解析,不肯把他本來渾一的生命無端分作物我,別了內外。他見到分析是因實際生活方面而起的一種支離破碎的辦法。他並不是故意反知,卻是超出知識猜度的範圍而握住了真理。因此,應該說他是超知識的。”[12]熊十力以儒家“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老子底“返樸”、莊子底“逍遙遊”等來說明中國哲學追求的是大澈悟大自在真實境界,但這種“大澈悟境界”雖然具有超知識性、神祕性,但卻是非分析的、渾然的、猜測的,因而說到底是一種模糊、籠統的思維方式。張岱年則用了更多、更具體的案例說明中國傳統哲學在思維方式上的模糊性、籠統性。他說:“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很多哲學家推崇直覺。直覺也是一個近代的名詞,在古代稱之爲‘玄覽’或‘體’(即“體認”、“體會”之體)。老子云:‘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十章)又說:‘不窺牖,見天道。’(四十七章)所謂‘玄覽’,所謂‘見天道’,都是指對於天道的直覺。這直覺是超乎一般感覺經驗。莊子不但要求超越感官經驗,更要求超越理性思維,宣稱‘無思無慮始知道’(《莊子·知北遊》)。忘耳目、超思維,這種境界,稱爲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同書《大宗師》)惟有忘卻自己,與最高的道(“大通”)合而爲一,才能達到最高的認識。張載講‘體物’,他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正蒙·大心》)體物即消除了物我的對立,自我,以天地萬物爲我,這樣來認識天下之物。朱熹解釋所謂‘體天下之物’的‘體’字說,‘此是置心在物中,究見其理’(《朱子語類》卷九十八)。所謂‘置心物中’正是近代所謂直覺之義。”[13]在張岱年看來,無論是老子超乎感覺經驗的“滌除玄覽”,還是莊子無思無慮的“坐忘”,無論是張載消除了物我對立的“體物”,還是朱熹以心知天的“置心物中”,都主動地消除了物我區別,都是模糊不清的直覺,都是缺乏科學理性、科學分析的思維。

四、以“玄談臆想”爲議論風格

哲學在議論天下事象時,是實事求實?還是踩虛踏空?是據實求證?還是玄測臆想?依科學認知範式判斷,中國傳統哲學的議論風格之特點偏向玄談、臆測。哲學對物事要做評估,對學說要作評論,對結論要做判斷,我們概括爲“議論風格”。以自然科學立場看,中國哲學的議事風格表現爲玄虛之論、臆造之言比較多些。嚴復浸潤西方思想文化多年,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認爲與西方相比,中國哲學臆造之風較盛。他說:“西學之所以翔實,天函日啓,民智滋開,而一切皆歸於有用者,正以此耳。舊學之所以多無補者,其外籀非不爲也,爲之又未嘗不如法也,第其所本者大抵心成之說,持之似有故,言之似成理,媛姝者以古訓而嚴之,初何嘗取公例而一考其所推者之誠妄乎?此學術之所以多誣,而國計民生之所以病也。無他,其例之立根於臆造,而非實測之所會通故也。”[14]就是說,中國古代也有演繹法,但由於這種演繹法的基礎不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因而容易走向玄談,流於空疏之學,於國計民生有害無益。他舉例說:“夫陸王之學,質而言之,則直師心自用而已。自以爲不出戶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與其所謂知者,果相合否?不逕庭否?不復問也。自以爲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而門外之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15]就是說,陸王心學以“心”爲法,不問“心”外世界色彩,不問“心”外世界的變化,光憑“心”發表議論,逞意、必、固、我之氣,唯我獨尊,唯“心”是從。嚴復認爲,這種風格是十分可怕的。他說:“不實驗於事物,而師心自用,抑篤信其古人之說者,可懼也夫”[16]熊十力並不認爲中國傳統哲學中沒有實證精神,沒有科學觀念,但他不能容忍中國哲學在議論風格上表現出來的玄談、臆想、空疏等缺陷。他說:“凡哲學家立說,以經驗界之知識爲依據者,若注重質測之術,以矯空想之弊,則雖不足以深窮萬化之原,而於物理世界必多所發明,即可由此以發展科學,西洋哲學大概有此長。中國之學,超物而達於神化,非知識的。若其不務質測而好逞空想,則將本經驗界之見地,而應用到玄學上去,懸空構畫,以組成一套嚴密的理論,而說宇宙人生如是如是。”[17]就是說,西方哲學以經驗界知識爲根據,注重實驗之術,所以於物理世界必多所發明,但中國哲學不同,中國哲學既不以知識爲根據,也不注重實驗,反而好空想、喜玄談,於科學進步、人生豐華都不利。在獲得真知的程序上,張岱年認爲中國哲學注重的是神祕的覺悟與缺乏根據的推理,而輕視理論的說明、邏輯的論證。他說:“重了悟而不重論證。中國哲學不注重形式上的細密論證,亦無形式上的條理系統。中國思想家認爲經驗上的貫通與實踐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證明。能解釋生活經驗,並在實踐上使人得到一種受用,便已足夠;而不必更作文字上細微的推敲。可以說中國哲學只重生活上的實證,或內心之神祕的冥證,而不注重邏輯的論證。體驗久久,忽有所悟,以前許多疑難渙然消釋,日常的經驗乃得到貫通,如此即是有所得。中國思想家的習慣,即直接將此所悟所得寫出,而不更仔細證明之。所以中國哲學家的文章常是斷片的。”[18]在張岱年看來,中國哲學既不注重形式上的細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它滿足於生活經驗的解釋,對於經驗無法說明的現象,則訴諸於內心的神祕冥證與沒有任何科學知識根據的推演,所以其議論不能不陷於空疏妄談。總之,依科學認知範式,中國哲學欠缺科學所要求的實驗、實證,非但欠缺這些“科學元素”,而且被玄談、空疏、臆造等“非科學元素”所擠佔,因此說,科學認知範式這面魔鏡,使中國哲學中的“妖”現了原形,只有驅逐這些“妖”,中國哲學才能回到人間。這應該是中國哲學者以科學認知範式認知、理解和評價中國傳統哲學的初衷之一。

如上即是在科學認知範式下所獲得的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認識,雖然這些判斷有着充分的根椐,但有幾個緊要的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澄明。首先,有助於更加全面認識中國哲學。對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分析、研究與判斷,可以依靠任何可能的座標和方法,但這個座標和方法必須有助於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傳統哲學。科學認知範式的意義之一就在此。由於按照科學認知範式的主張,哲學研究的對象或內容必須包括自然界及其奧祕,哲學所主張的主客關係必須承認主客兩分,哲學所運用的思維方式必須有理性邏輯思維,哲學議論事象必須是實事求證。因此,如果中國傳統哲學的表現與此相反,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也就基本上可以確定了。而且,在科學認知範式應用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更加具體的、深入地瞭解和把握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細節。其次,有助於更新、豐富中國傳統哲學特點。中國傳統哲學特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即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意味着中國傳統哲學特點具有動態中生長、豐滿的特性。漢代哲學對於先秦哲學有了新發展,隋唐哲學對於漢代哲學又有了新發展,宋明清哲學對於隋唐哲學又有了新發展,20世紀哲學對於宋明清哲學又有了新發展。而這種現象的發生,既是不同時代人民實踐智慧的凝集與昇華,同時也因爲不同時代都程度不同地吸收了新的哲學思想與學說,其中,佛教、西方哲學的影響最爲鮮明。從這個意義上說,以科學認知範式爲座標所揭示的中國傳統哲學特點,同時也是提示中國傳統哲學在特性上必有需要更新、完善之處。這正是科學認知範式又一意義。最後,科學認知範式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判斷是相對的。雖然科學認知範式對於認識、豐富中國傳統哲學有着獨特的價值,但這並不意味着其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結論具有絕對意義,相反,其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的判斷是相對的、有限的,即不能將科學認知範式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特點判斷視爲對其他特點的否定。這是因爲,第一,在科學之外,尚有其他座標與方法可爲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特點提供服務,而且這種服務的結論同樣是有助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更新與完善的,如人文認知範式的應用,即有此效果;[19]第二,應用科學認知範式分析所獲得的結論也不全然合理,如關於議論風格“玄談臆想”的判斷,並不完全符合中國傳統哲學本貌;因此,科學認知範式的效應是需要我們謹慎對待的。

科學小論文10

去年寒假,我回連雲港玩兒。

有天晚上,我去姐姐家睡覺,睡覺前習慣性地和姐姐聊天。姐姐跟我說,前段時間連雲港下雪啦!那雪花潔白潔白的,在空中跳躍着,就像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第二天早上大地一片潔白,銀裝素裹,然而到了中午雪就開始融化了。可是化雪了,我們反而覺得比下雪時還要冷呢。…… “啊?!”聽了姐姐的話,我吃了一驚,“爲什麼呢?”我又刨根問底。姐姐聳聳肩,表示不知道。我暗暗尋思起來。

按常理說,天氣冷了,要到零攝氏度以下才會有雪,那時,天氣肯定很冷啊!而化雪,那時太陽暖烘烘地照着,人也應該感到暖烘烘的阿!相比之下,不用說,肯定化雪時比下雪時要暖和多了!可是按照姐姐說的…根本不可能嘛!難道姐姐在騙我?不會!

第二天早上見到爸爸媽媽,我張口就是晚上的那個問題,那些話還沒經我同意,就迫不及待地冒了出來。爸爸媽媽笑了笑,說:“你可以上網查。”

我回到姐姐家,開啟電腦,來到百度網查了起來。

突然,一行字映入了我的眼簾:

水結冰要放熱,而冰融化爲水要吸熱,但根據熱力學基本定律:物體的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水與冰雪的相互轉化溫度爲0攝氏度,水結冰放熱到環境中會使環境溫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過0攝氏度,否則熱量的流向就會“掉頭不顧”;另一方面,雪融化爲水要吸熱,使環境溫度下降。但環境溫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攝氏度以下,否則低於0攝氏度的環境就會使冰雪融化的過程產生“逆轉”。因此,從理論上講,下雪決不可能比融雪溫度低。簡評:許多科學發明或發現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呢

科學小論文11

今天,我去釣龍蝦,我帶着釣竿和釣餌(豬肉)去一條混濁的溝裏釣。沒一會兒,我就釣到了10只龍蝦,正當我興高采烈的回到家準備紅燒時,發現小龍蝦的殼上沾滿了污泥,一開始我以爲溝裏的小龍蝦髒一些,少一些,於是我又到一個清澈的塘裏去釣龍蝦。結果一隻也沒釣到,於是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小龍蝦喜歡在混濁的水裏生活。

既然猜測了,我就要想盡辦法來證明這一點。我立馬行動起來,我找來兩隻桶,一隻桶裝渾濁的水,一隻裝純淨水,並在桶裏各放了5只龍蝦,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到了第三天,渾濁的水裏的龍蝦仍然生龍活虎,而在清水裏的小龍蝦已奄奄一息,這證明了我的猜測是正確的。

我又做了一個實驗,我仍然把一隻桶裏裝渾濁的水,一隻桶裏裝清水,各放進5只龍蝦,但這次實驗我並不求小龍蝦喜歡渾濁的水還是清水了,我是在求小龍蝦吃什麼,我不去管渾濁的水裏的小龍蝦,我天天餵食給清水裏的小龍蝦,但喂的是一些被我切得小得不能再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過了5天后,渾水裏的小龍蝦和清水裏的小龍蝦一樣生龍活虎,這個實驗證明了小龍蝦吃小得不得了的微生物。

現在我終於知道小龍蝦爲什麼喜歡渾水了,因爲水裏有極小的魚肉、腐肉、水草、水藻等,而這又是小龍蝦的最愛,所以小龍蝦就喜歡渾水了。

經過這次實驗,我心裏十分高興,因爲我又知道了一個科學知識,希望大家也常做這類科學實驗,只有這樣,才能多瞭解科學知識,增長見識。

科學小論文12

終於到週末了,可以看電視了,我開心極了,只聽“嗖”的一聲,我就躺在牀上看電視了。

電視的頻道忽閃忽現的,這時媽媽正好進來打掃房間,我把這種情況告訴了媽媽,媽媽無能爲力地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讓開讓開,我要擦電視了。”“好了,好了。”我欣喜若狂的說。“什麼好了?”媽媽用疑問的眼神看着我。“還能什麼好了,當然是電視好了。”媽媽說:“哪呢?”“恩,剛纔還好好的,怎麼?”“又好了。”對於這個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媽媽一碰天線,電視就好了;一鬆手,電視又壞了。

我的小腦袋裏冒出了一個問提:人體爲什麼會導電?我上網查了許多資料,才知道人體裏有電流,因此有電解質像鈉、鉀、鈣等在,電解質便在人的體液中。人體裏含有的大量血液、淋巴液與腦脊液主要是用水組成的,人體中的每個細胞全充滿着水,之中溶解着各類電解質,所有這些,構成了人的體液。體液存在人體中,佔的分量十分大,是體重的70%。電解質溶解於人的體液中,便形成了帶電的離子,這些離子在外電場的作用下,於體液內作定向移動,便形成了電流,人體同樣就有了導電性,成了導體。

鐵片的祕密

我們學習了《鐵罐和陶罐》,知道了鐵罐放在泥土裏容易腐爛,我的腦袋裏冒出了一個小問號:那麼鐵放在哪裏生鏽最快呢?爲此,我反覆思考研究做了一個小實驗。

我事先準備了三個小鐵片。一個放在溫度低的地方——冰箱;一個埋進泥土裏;最後一個放在鹽水中。看看哪一種會更快使鐵片生鏽。一天下來。我來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鐵片,仔細觀察起來,可鐵片卻一點兒變化都沒有。我接着來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裏的鐵片,可結果仍是如此。最後我來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裏的鐵片,可也是一點都沒變。這可讓我納了悶:“難道得時間長一點才能出效果?”我將信將疑地離開了實驗地。幾天之後,我又來到那兒,驚奇地發現在泥土裏的鐵片有一點點生鏽,而在鹽水裏的鐵片早已鏽跡斑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啟了電腦,才知道原來是原電池反應,離子導電。因爲兩種金屬通常是活動性不同的兩種。以鐵和銅爲例。因爲空氣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碳,鐵片遇到酸失去電子成爲鐵離子,電子則透過金屬移動到銅,再還原成氫氣,形成一個原電子。這種反應成爲析氫氣反應。鐵的這種腐蝕內稱爲電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比一般的氧氣還原性腐蝕速率更快。

從實驗和資料中證明,鹽水會讓鐵片更快生鏽!

科學小論文13

上個星期,母親給我買了一個小巧玲瓏的指南針。

我把指南針轉來轉去,不明白爲什麼,它的指針總是指着南面。晚上,父親回來,他看見我在擺弄指南針,就問:“遇到什麼問題啦?”我說:“父親,爲什麼指南針總是指着南面呢?”父親說:“指南針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的,我們祖先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並且製成了可以自由移動的指南針。爲什麼指南針可以指出方向呢?原來,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磁體,它和磁鐵一樣,也有兩個極,一個叫地磁北極,一個叫地磁南極。由於指南針是一個磁體,並且可以移動,而磁鐵是同性相排,異性相吸,因此地球上的指南針就總是一頭朝着地磁北極,一頭朝着地磁南極。”“噢,原來是這麼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說。

父親還告訴我,指南針還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針稱爲羅盤。我問父親:“那麼,這個指南針怎麼用呢?”父親說:“把它放平,之後指針會受到地磁影響而旋轉,等它停下來的時候,其中一頭指的是南方,另外一頭指的是北方。指南針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時候,用來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穩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針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峽谷中。”

輪船在大海上航行,飛機在天上飛行,都需要指南針指明方向;我們到郊外旅行時,指南針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幫助……指南針真是我們的好幫手!

科學小論文14

今日,我和母親去外婆家,外婆拿出今年剛收的花生,要炒給我們吃。母親說:“炒花生多麻煩,還得用沙炒。”我說:“幹嘛非要用沙子,直接炒不是更快嗎?”母親說:“那我們就來試一試吧,看誰說得對?”

我的方法是直接炒。等外婆把竈燒熱後,我把一大碗花生倒入鍋內,先用鍋鏟慢慢翻炒,二十幾分鍾後,鍋裏冒煙了,我慌忙加速翻動鏟子,可花生還是越來越黑。我說:“花生應該熟了吧!”外婆說:“還早着呢!”我只得耐着性子又炒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外婆才說能了。我盛起來一看,花生個個都已經變成“焦黑碳”了。我拿了幾個嚐了嚐,不是焦的就是生的。

唉,看母親的吧!只見母親把一大碗沙子倒入鍋內翻炒,一分鐘後,倒入一碗花生。只見母親不緊不慢地翻炒着。大約過了半個小時,她把花生盛了起來,濾掉沙子。我不相信母親能這麼快就把花生炒熟,用驚奇的眼光望着母親炒好的花生:皮略有點泛黃,撥開一看,仁也熟了。我嚐了嚐,既香又好吃。

咦,真是怪了!爲什麼直接炒反而慢呢?母親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你仔細看看花生的形狀!”我盯着那堆花生髮愣,心裏想:這花生兩頭凸出來,中間凹進去……

“哦,對了!假如直接炒,花生受熱的面積小,而且受熱不均勻,難怪我炒的花生有的焦,有的生呢!而用沙子炒,沙子受熱速度快,傳熱性能高,它能很快的把自身受到的熱均勻地傳遞給花生,使花生全身也均勻地受熱,因此花生反而熟得快。”我大聲對母親說。母親聽了我的想法,讚許地點點頭說:“我的女兒真聰明!”

哦,真想不到炒花生還藏着這麼大的學問,這真是身邊處處有科學啊!

科學小論文15

鳥巢、水立方中的科技

大家都知道,北京2008奧運會體育中心是一個很大很漂亮的鳥巢樣式,國家游泳中心則是一個很漂亮的充滿着氣泡的水立方,但是龐然大物下面究竟隱藏着哪些方面的技術呢?今天科學小論文範本將帶領您解開這些什麼的建築物。

首先我們來說“鳥巢”,鳥巢建築是基於國際建築領先地位的,他是我國乃至世界在空間技術的應用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首次將空間技術應用到建築物結構框架上的一個重大創舉。它是由我國多爲建築方面的專家透過進行可行性驗證和安全構架驗證而決定實施的一個重大工程,於是鳥巢成了我國2008奧運會的一大標誌之一。他將向全世界展示一個全新的中國。

“首先在設計結構上,採用空間技術的鳥巢,在最大程度上介紹了對原材料的需求,節約了成本,並且形象完美純淨,是奧林匹克的一大亮點。

“水立方”以方型的建築形態體現與“鳥巢”和諧共生的中國文化理念。“水立方”鋼結構採用了新型的基於氣泡理論的多面體空間鋼架體系,屬於國內外首創,是一個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建築,結構設計面臨着許多國內外前所未有的課題題將透過對新型空間結構幾何構成與優化、結構整體分析與設計、結構風雪冰試驗、各類節點和杆件計算方法與實驗、室內環境聲光電熱研究、ETFE立面裝配系統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完成將最終的成果直接應用於國家游泳中心的設計與施工,確保工程安全、經濟、合理,同時納入國家新版網格結構技術規程等課題立項目標。

那時,人類歷史上又會翻開新的一頁,這一頁上又會畫上怎樣的一筆呢?未來是屬於我們的,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纔有可能在這一頁描繪上燦爛的一筆。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新創造的宇宙飛船,將會把我們帶到另外一個奇妙的世界,一個等待我們去探索的新世界!

讓我們懷着一顆像鳥兒一樣期待飛翔的心,飛向知識的海洋,努力拼搏,爲祖國的未來做出貢獻!

標籤:論文 通用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