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實證探析論文

論文2.02W

1問題的提出

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實證探析論文

2012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5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6(國辦發〔2012〕53號),再次強調:“充分認識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要性”。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廣泛關注。高校體育教師作爲學校體育工作者重要組成部分,在增強大學生體質、培養健康合格人才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對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進行分析和總結,不僅可以瞭解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同時也爲高校以及教育部門強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2研究總體狀況

透過中國知網以“高校體育教師”和“職業倦怠”、“工作倦怠”爲關鍵詞和題名,時間界定爲2””3年-2”12年,共檢索到62篇研究,去掉理論性的和重複發表的研究後,剩餘34篇,其中碩士論文9篇。從被試選取的地域範圍來看,研究較多的是從某省市區域內部選取高校教師作爲研究對象,如北京市、上海市、寧波市、青島市、南通市、安徽省、廣東省、河南省等,沒有發現跨省跨區域的對比研究。從調查對象來看,有2篇研究明確界定是公體部教師,3篇研究既調查了公體部教師,也調查了專業體育教師,其他文獻中統一稱呼研究對象爲高校體育教師,沒有做詳細區分。從研究工具使用來看,關於職業倦怠現狀的研究,一共有22篇文章使用了Maslach的問卷(MBI),1”篇參考MBI進行了自編問卷,1篇沒有說明問卷基本情況,1篇使用的是工作壓力問卷。除使用壓力問卷外,1篇使用的問卷結構爲挫折感、情緒疲憊、過度工作等八個維度,其他32篇所研究的職業倦怠的結構完全一致,分別是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以及低成就感,從研究視角來看,大多數研究都從問題出發,研究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有些研究從原因出發,探討了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還有些研究探討了職業倦怠與成就動機、離職意向、工作壓力、自我概念的關係以及應對策略。

3主要研究成果

3.1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總體狀況

從職業倦怠總分來看,研究普遍認爲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並不嚴重或處於中等水平,如遊江波等人研究發現,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整體上並不嚴重;李國良調查發現,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在整體上雖然沒有達到嚴重水平,但調查顯示已經有相當比例的教師開始具有嚴重的倦怠傾向。從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上看存在不一致,有14篇研究認爲情緒衰竭最突出,有1”篇研究則認爲低成就感表現最突出,其餘文獻並沒有提出哪一維度最爲明顯。如王鋒的研究發現,高校體育教師的情緒衰竭相對突出,其次是低成就感和去個性化;張傑研究也認爲情緒衰竭程度相對突出。侯雁春的研究發現,高校體育教師低成就感相對突出,其次去個性化,情緒衰竭最低。明秋雲研究表明,高校體育教師在情緒衰竭和低成就感維度上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在去個性化方面不明顯。綜合以上研究不難看出,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突出表現在某一維度上,總體表現並不明顯。

3.1.1性別因素

涉及到性別的研究有2”篇,從職業倦怠總分來看,5篇認爲男女教師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姚向穎研究發現,男教師總的倦怠高於女教師。有研究認爲,高校體育教師性別因素在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間也不存在差異。但仍有研究證明,在這三個維度之間男女教師存在差異,不同研究中男女教師存在差異的維度不同,如王恆等人的研究認爲,在去個性化維度男性教師明顯高於女性教師;餘少兵研究發現,女教師的情緒衰竭水平和去個性化兩個維度上顯著高於男教師;姚向穎則認爲男教師在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都高於女教師。井玲則認爲,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多體驗到情緒衰竭,林闖的研究支援了井玲的結果。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這些結果並不一致,認爲這是被試取樣不同的結果。這些結論不是絕對的,樣本羣體不同,樣本所處地區不同等都會對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的性別差異有影響。

3.1.2教齡

在涉及教齡差異的22篇研究中,差異不顯著的有2篇,因爲教齡階段劃分不同,差異顯著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與性別差異一樣,同一研究中,即使劃分階段一致,不同樣本也存在差異。總體來看,比較一致的是,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職業倦怠最低,而工作11-2”年最爲嚴重,到了接近退休的`時候又有所降低。這裏也有不同看法,有研究認爲,在教齡方面存在兩個高峯,分別是6-1”年和16-2”年,而另一個研究認爲,這兩個高峯分別出現在工作3-7年和13-18年。總體看來,教齡與職業倦怠的關係並不是線性的,呈現“兩頭低中間高”的趨勢。

3.1.3學歷、職稱

涉及學歷的18篇研究中,有3篇認爲學歷差異不顯著,有的研究認爲,高校體育教師受教育程度越高,職業倦怠越嚴重,在這些研究中有5篇認爲研究生學歷的教師職業倦怠最高。但也有研究指出,專科學歷的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最高(遊江波)。從研究描述來看,學歷透過工作壓力起作用,自我要求高,追求成功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教師職業倦怠程度高。涉及職稱的有22篇,大部分研究認爲職稱的差異體現在職業倦怠的情緒衰竭維度上,有6篇認爲具有教授職稱的教師情緒衰竭程度最嚴重,2篇認爲具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情緒衰竭最嚴重,4篇文章認爲講師和副教授的職業倦怠水平高於助教和講師。但也有3篇認爲職稱對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沒有產生顯著差異。

3.1.4學校類別

共有9篇研究涉及到學校類別,有研究發現,在情緒衰竭維度上,專科院校高於本科院校,低成就感維度上,本科院校高於專科院校。郝明則發現,專科院校的情緒衰竭和低成就感都比本科院校嚴重。就本科院校來說,研究發現二本院校職業倦怠感要高於一本院校。此外,研究還發現,高校體育教師的周課時、月收入、婚姻狀況等對職業倦怠也有影響,如張薇發現,不同收入的教師在情緒衰竭、低成就感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苗文婷發現,周課時量在6課時以下的體育教師情緒衰竭程度最低,周課時量在16課時以上的教師情緒衰竭程度最高。

3.2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相關因素的研究

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與其他因素的關係研究相對較少,共有7篇,包含工作壓力、自我概念、成就動機、離職意向、滿意度和組織支援感六個因素。研究認爲,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的關係比較複雜,並不是傳統認爲的因果關係,也有研究認爲,有些壓力可以進入迴歸方程,而有些不能。這可能是由於壓力的來源界定不同導致的,也可能是由於壓力和職業倦怠之間存在中介因素。關於成就動機和離職意向,郝海濤認爲,追求成功的動機對職業倦怠是負向預測,避免失敗的動機對職業倦怠是正向預測,追求成功動機所引發的離職意向可爲低職業倦怠削弱。黃淑琳研究發現,工作滿意度對職業倦怠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也就是說,工作滿意程度高可以減少職業倦怠。還有研究發現,組織支援感、自我概念與職業倦怠存在顯著負相關,提示我們可以從增加組織支援和提高教師的自我概念減輕職業倦怠。

4未來研究展望

4.1整合現有研究

從現有文獻來看,實證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和相關分析爲主,方法比較單一,而且因爲取樣不同導致結果不完全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僅有的兩篇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綜述類文獻都是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進行的,缺乏數據上的整合。建議可以採用元分析方法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整合,不僅可以發現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與年代的關係,還可以綜合這些文獻中諸如性別、教齡等方面的差異,爲以後的研究者進行類似的研究提供參考,避免重複研究。

4.2從積極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

現有實證研究大部分是從職業倦怠的問題出發,只是在應對策略中提到“積極心態”用以干預職業倦怠,但是很少有人專門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去研究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尤其是積極心理學中的個人因素,因爲任何外因都要透過內因起作用,在同樣的工作環境和壓力條件下,教師體會到的職業倦怠卻並不相同。今後應該對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與積極心理學中的個人因素進行研究,諸如心理資本,心理資本中的希望、工作投入等。以便發現職業倦怠與這些因素的關係,爲教育部門和高校干預職業倦怠提供另一個視角。

4.3增強研究結果的針對性和應用性,進行干預研究

現有研究大多數都對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提出了建議和對策,但是這些建議是不是適合高校體育教師?如何落實使用?效果如何?在研究中沒有發現針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今後的研究應該增加這些建議的應用性研究,換言之,一方面我們要將已有研究結果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高校體育教師的職業倦怠干預研究,嘗試建立有針對性的干預機制,從體育教師入職就開始實施,發現問題及時預警,才能更好地爲減少高校體育教師職業倦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以便更好爲高校的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