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審視公允值在我國的運用論文

論文2.35W

【摘 要】會計準則已在我國上市公司執行,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但公允價值的運用頗具爭議。本文從公允價值產生的國際背景分析其在我國應用的必然,並針對公允價值在我國應用的特徵對其運用前景進行展望,力圖對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進行再次審視,以期對更好地執行新準則有所裨益。

審視公允值在我國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公允價值; 運用; 背景; 必然; 展望

隨着新會計準則體系逐漸深入人心,公允價值問題再次擺在我們面前。對公允價值的看法褒貶不一。支援者認爲引入公允價值,使財務報表更加逼近經濟現實,極大地提高了會計資訊對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相關性。反對者則認爲在會計計量中大量運用公允價值,不僅導致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幅波動,而且爲盈餘操縱提供了巨大空間,降低了財務資訊的可靠性。在我國作爲一個新生事物的公允價值會計在學術界和實務界掀起大辯論,既在預料之中,也合乎情理。真理越辯越明,但在辯論過程中,認識偏差也隨之涌現。筆者認爲,有必要對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進行重新審視。

一、公允價值產生的國際背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兩個會計目標流派,即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託責任學派”認爲會計的目標是向資源的所有者報告受託資源的管理情況,應以提供歷史的、客觀的會計資訊爲主,側重於會計資訊的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歷史成本便成爲會計計量的主導模式。“決策有用觀”強調會計資訊對企業以外的各利益主體的重要性,即會計的目標是向資訊使用者提供對他們決策有用的資訊。所以“決策有用觀”更強調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和有用性。會計目標的這種轉變,是公允價值這一計量模式產生的重要條件。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美國有2000多家銀行因從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造成巨大損失而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而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上的財務報告,在這些金融機構陷入財務危機之前,往往還顯出良好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因此,很多投資者認爲,以歷史成本爲計量屬性的財務報告可能會誤導投資者的決策。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美國證監會主席理查德.C.佈雷登提出對衍生金融工具應該採用“公允價值”進行確認計量。公允價值就是指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願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這個倡議彷彿一個動員令,從此後西方國家的.準則制定機構紛紛行動起來,努力擴展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財務報告中的運用。

二、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的必然

我國進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逐步加快,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強烈。

(一)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會計國際趨同的必然要求

從計量屬性角度看,公允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着財務會計的發展方向,其運用的範圍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一個組織會計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標誌。近年來,國際會計準則及美國等一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會計準則,紛紛將公允價值作爲重要甚至是首選的計量屬性加以運用,以提高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因此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明確地將公允價值作爲會計計量屬性之一,並在17項具體會計準則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這一計量屬性,意味着我國傳統意義上單一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被歷史成本、公允價值等多重計量屬性並存的計量模式所取代。這充分顯示了我國會計國際趨同的實質性進步。

(二)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建立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必要條件

歐盟委員會對外公佈了其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初步評估報告的結論,認爲:中國在歐盟制定的五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標準中只有一個達標,其他四個仍未達標,現階段歐盟仍無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據悉,在四個未達標的標準中,沒有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會計慣例的會計準則體系名列其中。歐盟上市公司全面採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許多國家已經認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國際反傾銷法中,許多判斷標準都涉及到了公允價值概念。因此將公允價值納入我國會計計量體系將有利於推進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同時,建立了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會計準則體系,也就具備了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要件之一。

(三)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爲公允價值的推行創造了條件

隨着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及不斷涌現出新的金融衍生產品,如期貨合同、期權合同、遠期合約、掉期合約等,使公允價值的推廣成爲大勢所趨;而資本市場上,商譽、人力資源和專利等無形資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只有採用公允價值才能反映這些資產的真實價值;加之伴隨着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董事會、註冊會計師、註冊評估師、證監會等將爲上市公司提高會計資訊質量構築“防火牆”。這些都爲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運用推行創造了條件。

三、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的特徵

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我國會計準則同國際會計準則及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會計準則接近的重要一步,體現了我國的具體特徵。

(一)充分體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

首先,在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生物資產等17項具體準則中運用了公允價值。範圍涉及一般工商業及農業、金融業等特殊行業,這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涉獵範圍基本一致。其次,將公允價值定義爲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願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這都充分體現了我國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方向上的一致性。

(二)趨同而不等同,保持中國特色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第16條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第40號——投資性房地產》第57條規定具有明顯的不同。而新的資產減值準則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後期間不得轉回,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不得已而爲之的重大變革。這一點與國際會計準則是具有實質性差異的。也就是說我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時,是在堅持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了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企業體制以及法律、文化等會計環境,不是簡單地追求相同,而是保持了中國特色。

(三)謹慎運用,確保會計資訊的可靠和相關

我國新會計基本準則明確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採用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這裏一方面強調我國仍堅持以歷史成本計量爲基礎的前提下,引入其他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地位並非主導;另一方面採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條件要求較爲苛刻。這是因爲在我國,作爲活躍市場的市場價格等交易資訊系統還不夠完善,難以爲由公允價值計量的會計資訊的鑑證提供可資依賴的、必不可少的證據;此外,公司治理、企業高管人員道德觀和會計人員的素質等也是我國不宜以公允價值作爲主導計量屬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公允價值在我國運用的展望

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涉及應用環境的全方位質量提升,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應用任重而道遠。

(一)公允價值將來應該會越來越被重視且廣爲採用

就會計職業界而言,隨着人們對會計資訊公允性的進一步認識,對會計公允的評價也越來越切實地基於會計基本目標,因爲公允意味着會計真正成爲了爲資訊所需者及時、準確地提供全方位決策資訊的一個管理資訊系統,而對於審計職業界來說,公允一直是一個基本的原則,也是工作目標之一。至於評估職業界,可以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爲公允而生,爲公允而存的。

(二)公允價值的運用對於職業界的綜合素質提出挑戰

首先,公允價值對職業界的專業勝任能力提出了挑戰。會計人員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以及融資租賃等諸多業務中均涉及到對公允價值的職業判斷,這種判斷是否公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個人職業素養。對審計職業界而言,因爲要評價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公允與否,要求審計人員必須能站在相對更高的層面上理解和運用會計準則、政策甚至諸多會計基本原理,因此對個人的專業勝任能力的要求將更高。而對於資產評估界而言,因爲會計界可以將相應的壓力直接轉嫁給資產評估界,這樣的挑戰更具體和深刻。其次,公允價值挑戰了職業界的職業道德。在1997年前後發佈的幾個準則中,曾引入公允價值,但之所以被迫廢止,主要原因是諸多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調整利潤,而究其根源,可歸於爲職業道德問題。最後,何時能給出一個公允的易於爲人們所理解的關於公允價值的定義,並且能建立一個較爲理想而易於現實操作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型,這也許不是某一個職業界的問題,而是對所有相關職業界的挑戰。

(三)公允價值的全面科學運用存在難度

我國與國際一樣,對公允價值的確定基礎一般分爲三個層次:有活躍市場的報價;同類資產或負債活躍市場的報價;採用估值技術(涉及對現金流、對摺現率、對期間的判斷)確定。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允價值比較容易確認,但是,在市場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確認公允價值則是一個難題。同時公允價值本身也並非十全十美。譬如,按照國內外關於公允價值的定義,投機、炒作等非理性行爲所蘊涵的不合理定價,只要不是強迫交易的結果,也包含在公允價值之中。這不能不說是公允價值的一大缺陷。但是,公允價值存在的缺陷不能也不應成爲迴歸歷史成本的理由,只有不斷改進和完善公允價值纔是理性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葛家澍.會計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8:238.

[2] 企業會計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