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聽說教學法與翻譯教學法的發展及未來論文

論文1.8W

[論文關鍵詞]聽說教學法 翻譯教學法 發展 未來

聽說教學法與翻譯教學法的發展及未來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對聽說教學法與翻譯教學法的發展及未來進行討論,提出相互結合,揚長避短纔是最好的結合點。

一、“聽說教學法”和翻譯法的發展及未來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聽說教學法”爲外語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着交際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沉浸教學法等的出現,“聽說教學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被人們所淡忘。但是,我們可以說從六十年代以來所產生的各種教學流派或教學法均在不同的程度上留下了“聽說教學法”的痕跡。特別是在今天,當大學英語教學的中心逐步轉向以聽說爲主體的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聽說教學法”必將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實際上,英語教師一直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用“聽說教學法”的有關手段,以便加強學習者的聽說表達能力。值得我們重視的是今天的“聽說教學法”與40年代的“聽說教學法”相比較應該有了很大的區別;這些區別可在教學側重點以及對聽說教學的認識上反映出來,其主要認識可概括如下:

1.更強調學習者的口語交流的參與意識和實踐意義;

2.更重視口語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真實性和趣味性;

3.更強調口語的可接受性以及口語表達的習慣性;

4.更重視口語教學的語境及話題,不再是機械性地重複和模仿;

5.更強調口語教學的互動以及交流性,不再侷限與單向的句型操練。

以上認識以及在聽說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方式放映了這一教學流派的變化,體現了語言學研究的有關新觀點,以及更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更爲重要的是該教學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融入於目前流行的各教學方式之中。有學者預測“聽說教學法”將伴隨着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再度興起又將重返語言教學的主導地位。

而對翻譯教學法的爭論也一直延續至今,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翻譯教學法自身也在不斷地修正和完善,並努力克服不足,以適應語言教學不斷髮展的需要。1980年,R. Smith(桂詩春,1988)在TESO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的一所學校,採用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教授兩個班外國學生的英語。一個班採用傳統的翻譯法,另一個班採用聽說教學法。經過一年的實驗和比較,得出以下兩點結論:1.第一班的學生在語法的準確性、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方面高於第二個班的學生;2.在聽力和口語能力方面,兩個班學生的水平幾乎沒有差別。這一實驗結論使得人們開始重新看待和認識語法翻譯教學法。同時,使語言學家對語法翻譯教學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共識:

1.語法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也是語言基礎的重要組成成分;語法能力的培養不應該與交際能力的培養對立起來。Canale &Swain(1982)和Richards &Schmidt(1981)等語言學家認爲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的要素:1)語法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3)話語能力,4)策略能力。目前,那種將語法翻譯教學法和語法能力的培養完全看作是所謂的“舊的教學法”、“落後的'教學觀念”等認識正在得到澄清。人們能夠更加客觀地、科學地看待和使用語法翻譯教學法。

2.語法是溝通概念與語境之間的橋樑。人們認識到正確使用語法規則在特定環境下進行語言交流的重要性。在採用語法翻譯教學法的過程中,人們更加強調了這些規則的使用,更加重視了使用這些規則的語言環境。

3.語法翻譯教學法是可以幫助學習者深入獲得資訊,並達到較高外語水平的一種途徑。外語學習者掌握了語法規則後,他們能夠使用這些規則對不熟悉的語言現象進行解碼,分析和理解無數的陌生語言現象。語法翻譯教學可以幫助學習者在一定的時間內提高閱讀能力,較準確地獲取書面資訊。與過去相比較,語法翻譯教學法的教學目的和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目的在於培養外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grammar awareness),提高學習者使用語法規則的能力,達到語言實際交流的目的。其方式在兩種語言互譯的基礎上,強調外語學習者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正確、得體地運用這些語言規則的能力。今天的語法翻譯教學法基本上擺脫了完全以語法規則爲中心、整個教學活動脫離語言交際環境的現象。它已經形成了在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透過兩種語言資訊的互換過程,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進而掌握目的語。在今天的外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教學法依然很活躍。許多教師仍然喜歡採用英譯漢或漢譯英的練習形式,也喜歡結合課文講解必要的構詞知識和語法知識。這些方法比較有實效;同其他教學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者的興趣。可以說,只要有外語教學,語法翻譯教學法就是一種人們願意採用的教學方式。

二、結束語

聽說教學法和翻譯教學法分別側重聽說與語法的掌握,而在語言發展迅速的今天,這兩種教學法分別出現了一些弊端,所以對於這兩種教學法的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爲重要,也需要教育者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求更好的結合點,使之更好的爲當今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Brown, 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ngman, Inc.,2000

[2] Ellis, 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 Howatt, A.P.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4] Stern, 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7]羅立勝等。試論20世紀以來外語教學思想的幾個轉變[J]外語教學,1998增刊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9]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