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公共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論文2.15W

公共管理專業旨在爲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以及企事業單位的人事和行政機構培養寬口徑、複合型、應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層次的專門人才。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公共管理本科畢業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公共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篇一:公共管理的政府績效審計困境紓解

摘要

對於政府的績效審計工作,可以將政府的表現反映出來,並且對其做具體的評價,進而促進政府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有所提高,同時提升了政府自我更新能力與創新能力。本篇文章站在公共管理場域中,對政府績效審計存在的困境做簡要分析,而後提出了幾點紓解建議,希望能夠爲政府治理提升成效,做出微小貢獻。

關鍵詞

公共管理場域;政府審計;困境;紓解

公共管理同審計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公共管理理念興起之後,對於政府部門的管理理念和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國家和政府的績效審計有着明顯的進步。政府審計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就是績效審計,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府管理的質量,促進公共資源得到更多的釋放,提升公共資源具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公共管理場域下分析,政府績效審計還存在一定困境,但是可以針對這些困境,採取一些紓解辦法。

一、政府績效審計的困境

(一)急需提升審計評價標準。從已經存在的審計經驗和審計效果上看,政府就公共財產,開始審計自身社會關係,以及經濟活動。這樣很難讓審計機關與審計的對象形成實質性的相互獨立,導致政府審計工作質量打折,還不能確保審計工作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探究出現這樣問題的原因是,急需提升的審計標準。審計工作人員需要依據當前標準,進行審計工作,得出評價結果。從實踐上看,因爲評價績效體系中存在一定侷限性,就會導致對於審計對象有着怎樣的經濟效益,審計人員沒能繼續深入地瞭解。只能透過借鑑其他領域標準,或者自己設計出標準後,衡量出政府行爲的效果。

(二)審計方法和工作人員同審計要求存在矛盾。

1.審計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審計工作人員的財務能力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是審計經驗和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審計技術水平有待提升,審計實踐中,應用的方法普遍是統計分析法、分析性複覈法,審計效果沒能同預期效果保持較高的一致。

3.沒能實現全過程的跟蹤審計,審計一般都是事後的審計,而就政府工作過程的審計,實現起來比較困難。

(三)政府績效審計的認識缺位。政府的績效審計沒能形成一種主體的意識,處在了理解國外介紹和理解層面。政府中的部分領導,覺得政府績效審計,是無關於我國政府治理以及公共管理的。政府活動的透明性較差,在預算支出方面,比較隨意,傳統觀念的原因,不能主動參與審計,和不願意去了解審計。

(四)有待完善的體制和機制。財務的收支審計是當前政府審計中應用的主要形式,政府審計工作情況並不樂觀。就政府體制改革上,我國近些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對於政府審計工作來講,政府的績效審計還處在困境之中。比如“服務型政府”轉變過程中,還會有一些阻力,使得實現的步伐較爲緩慢,不利於績效審計。

二、政府績效審計困境的紓解建議

(一)重新構建政府績效審計的體制機制。在公共管理場域下,將有關審計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在政府運作以及公共責任範圍內,讓政府的績效審計發揮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說,對於公共資金預算上的績效審計,可以不斷深化和完善:一則,重視着清理盤活政府閒置資金的情況,督促財務加強盤活力度,提升資金的利用率。二則,對各類項目進行重點的跟蹤管理。三則,從“營改增”出發,總體分析財政的各項數據,並進行關聯性分析。這樣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政府績效審計體制。

(二)構建合理的政府績效審計監督體系。想要讓政府績效審計進行的更加順利,必須要找出更多的法律依據。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則是對該項工作的監督,構建完善的監督體系,確保國家對於政府管理起到的關鍵性作用,實現同步化社會審計以及財務審計,確保審計工作能將法律法規定內容體現出來,讓政府績效審計更加合法化和真實化。

(三)政府績效審計同國家治理戰略的協同合作。從公共管理場域的角度看,政府的績效審計必須要保證能夠更好地進行國家治理,同國家的治理戰略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就實踐而言,政府的績效審計必須圍繞着國家治理下各個階段的任務重點,對重點項目進行審計。

(四)審計的評價體系需要優化。審計中依據的評價標準應該得到優化,找到那些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的標準,比如說同類的先進組織能夠運用的標準和範例,政府以前取得過的最好績效等。形成指導性的標準,對於政府績效審計,有必要就一些基本原則和做法,給出基本的規定,可以來自法律、法規或者是規定等等。不但需要指導性的標註,對於技術性的標準同樣需要設立出來,包括專業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等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公共管理場域中,看當前政府績效審計中有哪些困境,主要包括急需提升審計評價標準、審計方法和工作人員與要求存在矛盾、政府績效審計的認識缺位、有待完善的體制和機制,想要更好地面對這些困境,提升政府審計的質量,可從重新構建政府績效審計的體制機制、構建合理的政府績效審計監督體系、政府績效審計同國家治理戰略的協同合作、審計的評價體系需要優化等方面入手,更好地面對以上困境。

參考文獻

[1]王會金.國外後新公共管理運動與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發展創新研究[J].會計研究,2014(10):81-88+97.

[2]侯玉輝.後新公共管理運動理論視角下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6.

篇二:公共管理中的服務價值探究

摘要

在公共管理中,服務價值可概括爲現實行爲、精神狀態兩種,因公共管理主體的運用,資源掌控,爲社會提供服務,透過提供服務,滿足價值的評價主體,進而滿足民衆需求。本文主要分析公共管理中的服務價值。

關鍵詞

公共管理;服務價值

近年來,我國公共管理部門堅持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爲主線,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思想政治建設爲重點,緊緊圍繞“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三型黨組織創建,強化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制度建設和作風建設,不斷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着力提升人社隊伍的服務能力、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透過一系列舉措,不斷實現公共管理的服務價值。本文主要探討公共管理中的服務價值。

1服務價值在公共管理的現狀

針對我國公共管理,是一種以黨和政府爲核心,構建一個非政府性組織,透過多層性和統一性,採取分散性和集中性的管理方式,促進中央和地方有機管理,實現管理實施的有機分離和統一,屬於一個多層次、綜合性的管理系統。目前,對於我國公共管理,服務價值能夠實現,但尚處於一種邊緣化狀態,並未凌駕其他價值和佔據核心位置。首先,公僕意識較爲淡化。公職人員作爲黨、人民的服務者,必須具備公僕意識,要求公職人員重視公共利益,甚至犧牲個人利益,去滿足公共利益。對於現實公共管理,公僕意識淡化,必然會引起各類問題,在公職崗位上,但不謀其政,官僚作風屢見不鮮。對於公共部門,不求作爲、不作爲心態十分常見。

立足某種程度而言,明確服務價值核心,必須確立公僕意識。因公僕意識淡化,大多數公職人員與人民公僕這一原則相違背,缺少核心思維。其次,服務能力較差。針對服務價值而言,不僅要求公職的公僕心態,作爲公共管理者,在諸多觀念引導之下,必須具有現實的服務行爲。公共服務主體的確實,某些公共管理者不能有效吸納社會的利益訴求,使得公共部門服務和社會需求相脫節。立足組織協調能力,某些公共管理者無法歸納、分析各類利益訴求,利益訴求整理較爲表面,和實質性相脫節。總而言之,因公共管理主體處於一種弱勢狀態,使得服務價值能力基礎嚴重缺失。第三,服務價值評價體系中,公民的地位缺失。立足某種意義來說,公共管理主體所提供的服務,是以是否滿足社會需求進行評價,達到了某種程度,也需要一定評價主體評價。人民擁有社會一切權利,享受服務的民衆,就是評價主體。對於執掌權利的服務主體而言,公共部門是一種價值性、權威性的分配,進而實施社會資源分配,但與社會民衆的利益訴求偏離。因此,政府所掌握資源,不論是哪一種類型服務,向哪一種人服務,社會主體無法決定,掌握公共權力的公共管理者才具有話語權。因此社會話語權被無形移交到公共管理部門,難以維持公民對服務價值的評價。

2公共管理中服務價值的改進方法

處於當今社會,在公共管理中,實現服務價值的核心地位,可提升政府執政權威性、合法性,有利於公共部門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公共管理方面,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和政策,進行了大量探索和實驗。由於公共管理改革存在較大難度,覆蓋範圍較廣,改革層面較深,所觸及利益層面較多,進而使得公共管理改革舉步維艱,嚴重影響了改革進程。首先,明確服務價值中的從屬價值。在覈心價值中,從屬價值具有維護、支撐作用,圍繞在覈心價值周圍。因此,明確核心價值,必須確立、鞏固從屬價值。

因此,就公共管理者而言,公共管理者的服務行爲,必須由德行向責任義務行爲逐漸轉變。在對主體行爲進行評價時,德行是對其行爲的稱讚,屬於人德行的表面顯露。責任義務與德行相區別,屬於一種不可選擇性、強制性行爲,因迫於部分外在壓力,主體必須做出相應行爲。可以說,責任義務、德行之間具有本質區別,如果公共管理主體樹立服務供給觀念,就有利於確立服務使命感,就可成爲義務觀直接承擔者。確立義務觀,要求公共管理者能夠自我反省,建立監督制約機制,構建系統性的教育培訓制度。其次,促進憲政建設。在公共管理中,確立服務價值核心地位,需依靠社會文化機制、社會文化氛圍,在憲政支撐之下,創造良好的社會制度環境、文化氛圍,是一種以社會需求爲基礎,服務價值和憲政價值相通,促使服務價值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全力推進憲政建設,在理念上,能夠確立服務價值核心地位,從制度角度上,爲確立核心地位提供強有力保障。提高憲政建設速度,加快立法速度,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不僅要求立法速度提升,還需完善法律體系,促進憲政建設落實、傳播,不斷提升民衆法治觀念,透過不斷完善司法體系,保證民衆能夠有法可依。第三,確立服務價值形態。對於公共部門而言,是爲社會各主體服務,社會作爲公共服務的享受者、接受者,在評價服務價值時,因由享受者、接受者,即社會民衆承擔評價主體角色,民衆對服務價值進行評價,立足自身利益角度,透過親身接受,享受公共服務之後,所產生的真實感受,即服務評價,評價公共管理是否滿足自身需求和滿足程度如何,強化服務價值和機制建設,是公共服務價值的評價機制,民衆對服務價值的感受,是最準確和最真實體現。

3結語

立足整體角度,公共管理能夠獲取服務價值。立足公共管理主體,也確實將所有精力投入到服務價值確立之中。公共管理的服務價值核心就是服務,服務是價值實現的基礎和根本,如果沒有服務,價值就無從談起。因此,不論是公共管理機制確立,或公共管理體系構建,公共管理者都必須自我完善,透過明確服務價值中的從屬價值,促進憲政建設,確立服務價值形態,進而不斷實現公共服務價值。

[參考文獻]

[1]王雪聖.公共管理中服務價值探討[J].才智,2012(27).

[2]劉鵬,李磊.中國公共管理主體之間的關係[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01).

篇三: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

摘要

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是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我們國家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存在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也是經濟建設工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農村公共管理方面的事業發展保證了農村經濟建設的基礎。本文主要分析了現如今公共管理在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遇到的幾項實際的問題,同時根據調查分析提出了在新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加強農村公共管理的諸多對策。

關鍵詞

新農村;公共管理;問題;對策;人才;政府

一、引言

這些年我國越來越重視新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大了經濟支援的同時實行了諸多新型建設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事業管理來說依舊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公共服務的落後是新農村發展過程中的軟肋,農民們也都非常關心農村服務的問題。因此,採取一切有效措施來加強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問題極爲重要。

二、我國新農村公共管理中實際存在的幾項問題

(一)農村基層政府的職位分配不合理

新農村的建設不僅是人民羣衆的奮鬥目標,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條命脈,需要黨和國家的大力引導和政府人員的支援。但現實中有些農村的基層政府在建設職位任務分配還是不夠合理。很多農村幹部人員不瞭解不關心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管理的現狀,政府也只是強制幹部們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務,在諸多關乎民生的建設工作中產生了不良循環。鄉鎮府作爲農村經濟建設的最基本單位,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其本身的職能要求和管理標準。政府人員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業中的法律和經濟等問題,這導致農村社會經濟運轉的不平衡。

(二)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趨於城市化

公共事業管理支援生活水平低下,較爲貧困的人民,具有扶貧性的特點。但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還是無法達到人民生存發展事業需求的,農民的生產生活還是缺乏基礎的保障,公共設施的配置還不夠完善。國家的資金被用在電路網絡、水利工程、道路建造、農田山林開發等方面國家必須加強對公共設施的投入分配來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等。

(三)我國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還不夠完整

我國在經濟建設的公共管理確實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是透過多年的努力還是無法解絕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衝突,一些政策還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規定。許多未經認證的企業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產中,這就容易產生諸多紛爭和矛盾讓公共管理的產品的生產缺乏信心。

(四)農村公共管理技術和人才的缺失

現在的農村發展最大的問題莫過於人才的缺乏。雖然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部分農村展現出新氣象,各種公共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這些都是基於硬件設施而忽視了軟件設施。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嚴謹,導致農村人才的匱乏。根本上說就是務農人員缺乏實質性的管理技術,不能靈活應用集中化的農村管理模式。農村生活水平的落後使得人民羣衆產生了頑固的思想,大學生不願意在農村發展,加上國家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學位的人才引進顯然不夠現實,而且除了農業方面其他生產方面也同樣缺乏人才。

三、強化農村公共管理的幾點方法

(一)對農村基層政府治理結構進行改革

農村基層的幹部要貼近羣衆,和人民羣衆心連心。農村幹部的選舉爲以後的幹部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所以應該更重視選舉的公正公開同時給幹部安排優質舒適輕鬆的工作氛圍。此外還要注重管理經驗的'共享,老幹部帶動新干部共同將傳統的管理機制轉換成更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政府要分配權力到民衆手上,以爲人民服務爲宗旨,並積極接受人民羣衆的監督和批評。

(二)實現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多向性

我國要積極加大公共事業的投入,將國家的建設重心轉移到農村,讓國家財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設中,給廣大人民帶來更多利益。公共建設服務體系的投入和發展不容小覷,需要迫切解決農村教育衛生、公共人口管理、農村秩序中的矛盾問題。在國家法律的基礎上透過細化和完善關於農產品投資發展的多向性政策,從而來保證政府外的投資方在發生糾紛和矛盾時可以有相應的維權措施。這必將促使投資方更加積極地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對農村發展更有信心和目標,也讓人民羣衆更加安心。在法律法規的引導下農村走向工業化,傳統的農業發展鏈得到了更新化的發展,使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平衡性的發展。

(三)加強農村人才的培養和管理模式的轉化

現在我國的農村幹部羣衆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幹部主體年紀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處於低級狀態,缺乏有學歷有知識的大學生和碩博生。當然對於現有的人才必須加強對人才領導團隊的建設,對人才和普通農民進行集中培訓,進行集約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請教授和專業人士對種植農作物的知識進行技術講解,還可以讓人才給農民進行技術指導,既省人力又省物力,這樣可以提高農民的整體科技水平。還要大力發展農村的教育,衛生環境和科學水平等問題。擴大大學生在農村的任職途徑和通道,給大學生多一點建設和發展農村的機會。引導人才進去農村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農村人員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學發展鏈。

(四)更加重視農村的教育工作

在鞏固農村義務教育基礎的前提下,還應合理地對農村學校結構佈局進行調整,根據實際對農村師資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鞏固教育教學質量。在落實小學教學基礎下再深入加強中學教育的管理質量,加大教學規模。城市學校應該合理分配農村地區的招生名額,給農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城鎮可以建設教育質量比較高的中學,而鄉村則把精力和資源用在建立小學上。對於一些教學效果不佳,人數規模較小的學校可以進行修整擴招或者直接拆除等。這樣可以建立一個從城市到農村的雙級教學體系,致力形成一種師資共享,環境優化的教學形式。對於老師的生活服務保障進行加強和改善,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和更多的教學資源,讓教師穩定教學,學生安心學習。

四、結束語

這樣看來,中國作爲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在新農村經濟管理建設中面對着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對我國農業發展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國家政府和人民應該緊密聯繫共同提升新農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個高管理水平的新農村建設工程,展現出一片國家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景。

參考文獻

[1]王利民.公共管理視角下農村公共產品需求機制的構建[J].蘭州學刊,2012(4):56.

[2]李良智.江西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公共管理優化研究———基於7縣35村的實地調查[J].求實,2012(6):87.

[3]羅文寶.農業現代化語境下政府參與農村公共管理的職能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12):143.

[4]張敏敏,甘敏.寶山村新農村公共管理的經驗及啓示[J].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