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新媒體下的羣衆文化建設的論文

論文1.12W

摘要:新媒體在廣大羣衆文化的傳播中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陳舊的羣衆文化工作不能滿足新媒體大環境的發展。在新媒體大環境的背景下,如何進行羣衆文化建設是一個有意義、值得探討的課題。本文探討了新媒體大環境的具體特徵,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目前羣衆文化建設存在的部分問題,同時,提出了相關的幾點對策,以期促進羣衆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

新媒體下的羣衆文化建設的論文

關鍵詞:新媒體;羣衆文化;文化建設

在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科技水平也越來越發達。多種多樣的媒體形式應運而生,並且突飛猛進,衆所周知QQ、微博、博客、微信的使用和發展速度,也瞭解這些新新媒體在當今社會的資訊傳播作用,認識的到,它們對於公衆的生活生存都有着日益深刻的影響。可以見得,新媒體在廣大羣衆文化的傳播中已經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陳舊的羣衆文化工作已經不能滿足新媒體大環境的發展,瞭解新媒體、應用新媒體進行羣衆文化建設已經成爲中央、地方精神文明建設中主要的工作內容。媒體一向是文化的宣傳平臺,是傳播載體,是擴散途徑,因此,重視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建設羣衆文化,勢在必行。準備的把握新媒體的特徵和發展方向,藉助新媒體,努力建設新的羣衆文化,這對社會羣衆文化建設工作有着異常重要的意義。

一、新媒體環境背景

(一)新媒體大環境背景

媒體的發展越來越以新技術爲主要支撐,以貼近羣衆生活、工作爲途徑,與紙質報刊圖書及廣播所異,是一種近乎實現全球文化、時空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化新媒體。當今時代,網絡技術、資訊技術、無線技術、通訊技術日新月異,日漸發達,幾乎全社會公衆人人接觸媒體、時刻運用媒體、生活離不開媒體。據資料統計,騰訊微信月平均活躍帳戶的數目,高達4.66億,微博、網易微博等微博用戶數目,高達5.5億,月平均活躍帳戶的數目,有1.32億。新媒體成爲人們生活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體的洶涌潮流勢不可擋,這是大的背景。

(二)新媒體環境的特徵

新特徵是相對於舊媒體的特點而言的,具體表現爲以下幾方面。1.使用靈活。公衆對於新興媒體,只要擁有WiFi或者移動客戶端流量,攜帶媒體設備——幾乎人手都有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就可以隨時使用,隨地使用,可以閱讀資訊,也可以傳播資訊,亦可隨時表達自己觀點。2.主體靈活。新媒體的'使用主體,不像傳統媒體的使用主體是從事傳媒工作的人員,而是公衆。社會普通公衆,不分年齡、身份,都是新媒體的使用者,都是編輯、記者,甚至都是主持人,參與性越來越強,對於資訊、文化、知識的傳播也越來越迅速。3.傳播多向。新媒體不再像傳統媒體只是單一途徑的向公衆擴散資訊一樣,而是呈現“交互靈活性”特徵,既是資訊的集合體,又是傳播機,有效的進行了文化知識的雙向甚至多向溝通,在輿論發達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注重反饋機制的實現。4.資訊海量。現代社會是大量資訊傳播的社會,海量的資訊充斥着人們的大腦,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新媒體利用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將各類資訊、知識、文化進行編輯整合,供給不同年齡、學歷、工作的公衆享有,使得公衆利用“碎片化”時間和機會去吸收和汲取。

二、新媒體環境下羣衆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各級政府組織建設羣衆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從社區到區域再到地方,已經進行了羣衆文化隊伍建設,配備了相關的工作人員,建立一定的考覈和績效機制,帶領引導地方羣衆進行文化活動;建設了羣衆文化品牌,以地方特色的節目形式爲主導,在全國甚至國際推廣當地傳統文化。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羣衆文化節目形式相對落後

羣衆文化活動在形式上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時代的發展,體現了快、多、好的特點,羣衆對文化的欲求和創新的想法,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交通的發展而日新月異,然而,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雖然一直有所創新,可與公衆欲求和獵取的速度相比,配套的實際文化節目形式相對落後一些。

(二)羣衆文化節目開展相對不均

傳統的文化節目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短期性,固有的這種傳統使得羣衆文化還未能迅速轉變,一方面,在保留地方特色和中國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各類羣衆文化節目目前還是存在較強地域性和封閉性,地方羣衆興趣不足的情況下卻又不能使外界羣衆接收的到,不能得到文化欲求的滿足。另一方面,我國地域廣闊,偏遠地區或者深山農村地區的羣衆文化活動相對於城市來說非常匱乏,文化節目傳播廣泛程度不理想,沒有能將個性的、特色的地方文化傳播出去,同時也拒絕吸收外部文化;重視已有的文化節目,輕視培養精品節目,對此關注度低。

三、新媒體環境下羣衆文化建設的加強

在新媒體大環境下,藉助新媒體、利用新媒體,將羣衆文化建設進行加強。

(一)藉助新媒體,促使羣衆文化建設“接地氣”

羣衆文化以羣衆需求爲內容選擇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羣衆文化建設就要讓文化內容更加貼近羣衆需求,更加“接地氣”。1.藉助新媒體平臺開設地方政府公衆平臺。例如,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設微信、微博公衆號,利用傳統媒體加以宣傳推廣。在公衆號的結構設計和內容選擇上,要精心且有創意,包括文字語言創意、格式結構創意,以活潑大方不失莊嚴的風格,主要是爲了吸引更多公衆的關注,方便更多的公衆對平臺的訪問,以及爲文化發展出謀劃策。2.藉助新媒體平臺吸納羣衆建議。新媒體注重雙向溝通、多向交流,注重意見反饋機制,隨着資訊的傳播速度日益加快,公衆的想法、建議也在快速的更新換代。利用新媒體,就是要讓公衆成爲羣衆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要讓公衆把對於文化發展的想法、建議都能主動提出來,要讓公衆的智慧和羣衆文化建設工作緊密結合。現代新媒體的使用主體,大多是最普通的社會公衆,他們的想法、建議,都非常有針對性,有豐滿的社會意義,有實踐值得性,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實施價值。這就爲相關政府引導部門在開展羣衆文化活動提供了幫助。這是互惠互利的舉措,是得益於新媒體服務羣衆的舉措。

(二)藉助新媒體,深挖羣衆文化需求

新媒體的發展得益於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更好的服務新媒體。只要公衆在互聯網平臺上對於文化需求有所行動,比如對某些文化內容的收藏、評論、點贊、轉發等,就能夠利用相關技術進行統計和分析,例如統計什麼樣的網站、網站受訪較爲集中的時間、路徑、人羣情況。羣衆文化建設主要部門,應增加專業人才和政府投資,對在新媒體平臺上出現的上述行動的大數據進行調閱、整理和分析,深挖公衆對於文化建設所反映出來的想法和建議,深挖公衆的真實需求。同時,也要利用科學技術,積極實現雙向溝通、多向交流,在實際工作中“拓展文化產品交流渠道”,注重建構“選單式”個性化反饋迴應機制,注重及時有效的迴應公衆的需求,發佈和開展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工作公衆的建議的作品,滿足各類公衆的文化欲求。總之,就是要對羣衆文化建設工作及時的進行改進,最終以滿足公衆想法爲目的,將羣衆文化加以傳播。

(三)藉助新媒體,增強羣衆文化建設工作的推廣宣傳

利用媒體的本質——傳播和宣傳,尤其新媒體傳播快、廣的特徵,使羣衆文化建設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範圍更大的宣傳效果,得到更多公衆的互動,增強公衆的參與性。一方面,這就會改變文化資訊不對稱的現狀,讓羣衆對於自身需求的文化工作的組織部門、開展進度等,可以進行直觀的可靠的瞭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文化宣傳機構和部門可以利用新媒體公開公佈和宣傳文化工作和活動開展和即將開展的情況,製作線上入口及線下實際組織,吸收更多的民間公衆真正參與到羣衆文化建設的具體活動中去,提高羣衆文化建設的質量和效率。隨着公衆參與的增多,羣衆文化建設公衆化、平民化也就越強,對公衆的吸引力也就越強,文化發展也會越快。這個平臺將會越來發展越大,將會擯棄傳統羣衆文化建設工作中單一、禁錮的缺點,將一些不具吸引力的文化節目活動進行淘汰,或將其進行改造,增強其時代感,在形式上、內容上、專業技術上都大力的改革和發展,符合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公衆精神文化生活的細膩、具有層次感的趨勢,適應不同年齡、職業、專業、階層的公衆的文化欲求。實現羣衆文化工作的“華麗轉身”。

標籤:論文 羣衆 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