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聲樂教學論文中千人一聲現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與片面性探究

論文2W

一、“千人一聲”說法的合理性

聲樂教學論文中千人一聲現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與片面性探究

(一)一味模仿

趙振嶺於2004年03期發表在《人民音樂》期刊上的《對目前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來,我們有的聲樂教學丟掉了過去的一些優良傳統,只講技術不講對優秀藝術如曲藝、表演等的繼承,聲樂教學變成了空洞乏味的練聲課,唱作品變了聽錄音的模仿秀,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

範繼紅的《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聲”之我見》(樂府新聲2004年01期),作者認爲缺乏文化修養、不懂作品處理、完全照搬模仿別人,會導致千人一聲。

(二)媒體影響

徐靜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現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學學報2005年03期)中指出聽衆、媒體、專家評委等的審美及評價導向使得許多歌者狂熱地“投其所好”導致了千人一聲;與此相類似的一個原因是商家的包裝和商業運作。許多演出公司和唱片公司, 爲適應市場的需要, 他們花大力氣對歌手進行聲音包裝,於是出現了所謂“時尚的聲音”,併成爲許多青年人競相仿效的“榜樣”。

範繼紅在《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聲”之我見》(樂府新聲2004年01期)中也指出了這一點問題:在電視歌手大獎賽中往往篇幅較長,難度較大的作品得分較高,於是歌手紛紛演唱這類作品,同一個比賽中曲目重複率特別大。媒體在推新歌、推新人時也沒有從風格多樣化這個角度出發, 其中也參雜着一些商業化的運作手段。一些想出名成家的歌手, 就緊跟形勢及媒體的導向。

(三)創作單一

趙振嶺於2004年03期發表在《人民音樂》期刊上的《對目前民族聲樂教學存在的幾點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來作曲家創作的歌曲手法雷同, 缺乏必要的民間採風甚至缺乏民間氣質, 優秀的民族歌劇也不多, 這是造成千人一聲的又一原因。

範繼紅在《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聲”之我見》(樂府新聲2004年01期)中也指出,近來作曲家很少有采風的活動,歌曲創作越來越趨向於單一化、商業化。

(四)教與學的不足

徐靜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現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學學報2005年03期)中認爲在教育系統上,作者認爲教師對“因材施教”的忽視也會導致千人一聲,足以可見一個作品儲備豐富,自身水平過硬的聲樂教師的重要性。

同樣,範繼紅在《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聲”之我見》(樂府新聲2004年01期)中指出從事聲樂教學的老師沒有能力給學生提供一些風格多樣化的歌曲讓學生進行選擇。因此, 歌曲風格的單一也是演唱風格單一。

綜上可知,以上四種導致“千人一聲”說法的原因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都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聲樂學習者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的反應。

二、“千人一聲”說法的片面性

改革開放之前的宣傳媒介欠發達,大多數聲樂愛好者只是聽廣播裏的歌唱,與現在五花八門的專業比賽節目相比,當時有知名度的歌唱家相對較少,人們所能聽到的歌曲也是有限的,再加上那一時期的風格鮮明、膾炙人口,且人們生活水平、消遣活動有限,自然容易出現紮根人民心中的歌唱家及其經典作品。所以一提起或聽到某位歌唱家,人們都容易想到他的作品,反之亦然。

但拋掉了時代和社會的因素,而過激地認爲這就“千人一聲”的現象,顯然是片面的。

(一)誤以爲發聲方法的趨同性就是所謂的“千人一聲”

張培培的《淺析“千人一聲”的成因及解決辦法》(藝術研究2015年01期)也指出:一個唱法形成的標誌主要在於它演唱方法的科學性。而每一位歌者的天生的音色和對歌曲的獨特理解的不同,還是可以區分,而非“千人一聲”的。

同樣,廖珊在《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問題的思考》(歌唱藝術2011年08期)中指出“千人一聲”說法其實是由不同演唱者演唱同一風格類型的歌曲而形成的,形成這一現象的本質不是唱法本身。作者還認爲對於一個藝術流派來說,要求內部的個體之間有着明顯的差別是非常苛刻的。在外人看來已經成熟的流派的唱法是“千人一面”的,但其實每個個體之間的區別還是存在的,只不過一般受衆容易將其忽略。

(二)當原生態歌手遇到“學院派”民歌時,“千人一聲”說法成立嗎?

張培培的《淺析“千人一聲”的成因及解決辦法》(藝術研究2015年01期)指出,原生態歌手都很有特色是因爲他們絕大多數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主要靠口頭傳唱來表現特定情感、特定某一地域及特殊發聲技巧等;而音樂學院的教學目的要有一定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即要培養學生具備演唱多風格、多民族地區聲樂的`能力。比如讓原生態歌手去唱藝術歌曲或其他民族的歌曲,在風格上仍然是原生態的味道,那麼此時“千人一聲”的說法還站得住腳嗎?

(三)當聽衆自身的專業水平不足以分辨出歌者的個體差異時,“千人一聲”說法成立嗎?

音樂學家田青在一次講座中提及“學院派”民歌演唱時曾說:“剛開始我閉上眼睛不知道是誰唱的,後來我們睜着眼睛也不知道是誰唱的”來表達“學院派”民歌的雷同性,但是如果深入挖掘這句話,我認爲是存在誤解的。

三、總結

廖珊在《關於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問題的思考》(歌唱藝術2011年08期)中所說:對“千人一聲”的爭論只是歷史巨輪下揚起的粒粒塵埃,而不是歷史真相。所以我認爲千人一聲現象到底存在與否,或對是否存在這一表象的探討是沒有太大實際意義的,(假如非讓我做出選擇,我覺得是不存在這一現象的。)我們更該關注於“千人一聲”這一說法背後的初衷,即希望民族聲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圍繞這一初衷,我認爲歌曲風格的單一纔是導致“千人一聲”這一說法的重要原因,至於歌曲風格的創作來源則是根植於曲藝、戲曲、民族民間音樂等的傳統土壤。所以,作曲家要更多關注音樂本身,深入民間採風去聆聽傳統音樂;聲樂教師和聲樂學習者也任重道遠,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演唱不同風格的作品,根據歌曲風格來調整學生的歌唱方法;最重要的是:學生要深入地學習音樂知識和文化知識,多聆聽感知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在此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充分挖掘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風格,根據自己的理解處理和表達作品。如此,則有利於一人多聲,爲我國民族聲樂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盡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