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近十年都市情感劇中的女性角色論文

論文1.16W

近十年間都市情感劇在我國電視劇市場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國也有大量的都市情感劇產出。都市情感劇的內容反映着當時的社會熱點以及社會情形。劇中的主角形象隨着社會的變化也在發作着變化,以至能夠說都市情感劇中的主角能夠作爲特定時期的代表人物,由於其包含了該時期特有的屬性。

淺析近十年都市情感劇中的女性角色論文

一、傳統的女性角色

著名女權主義理論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本來女人和男人的不同僅限於生理上的不同,但自古神話中關於女性的故事以及社會的言論,把女性控制在了一個禁錮裏,女人由於社會的要素而成爲了女人。波伏瓦在《第二性》指出,男人膂力旺盛,因而男人更能降服自然、對立外來侵略、控制整個時期,這個優越條件讓男人享有威嚴和優越位置。相反,由於生殖約束了女人的勞動才能,限制了女人的生存空間,女人要得到食物和安全常常依賴於男性。在波伏瓦看來,家庭主婦永遠和一個男人銜接在一同,懷抱裏有一個孩子,這就是她原封不動的生活。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是屬於她丈夫的特權。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大多數女性形象不斷處於波伏瓦提出的情境中,很難逃出這樣的角色捆綁。這也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女性角色。

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也在其《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說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由此能夠看到他作爲男性的優越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裏,“女人”二字也似乎代表了能夠被容納或者被原諒的代名詞。例如,關於事業上的追求,我們通常對男性請求都較高,而對女性,這個請求就降低了許多。在我們的社會常態裏,大家瞭解的女性就業並非必需的,女人能夠依託男人。關於女性就業的社會態度也是要穩定、輕鬆,至於能否很勝利,這並不被關注。

二、2005-2015年都市情感劇中的女性角色剖析

如表1所示,對2005-2015這10年間的都市情感劇中每一年選出一部代表都市情感劇,作爲剖析女性角色的`案例。

表1 2005-2015年裏都市情感劇的代表作品

2005《中國式結婚》2011《回家的誘惑》

2006《新結婚時期》2012《北京愛情故事》

2007《鬥爭》2013《我們結婚吧》

2008《馬文的戰爭》2014《新閨蜜時期》

2009《蝸居》2015《何以笙簫默》

2010《手機》

(注:以上劇集由百度年度最熱電視當選出)

《中國式結婚》和《新結婚時期》主要講述的是婚姻中的女人。《中國式結婚》裏,由於男女主角兩人因不測沒有勝利領到結婚證,從而使兩人的婚姻關係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女主角羅嘉的母親嚴厲反對,以爲兩人沒有結婚是不能夠一同進來度蜜月的。《新結婚時期》裏由於男女主人公的位置相等問題而引發矛盾。女主人公顧小西是城市裏長大的女孩,而男主人公何建國是典型的鳳凰男。顧小西因一次不測很難懷孕,而何建國的家人關於抱孫子的願望十分急迫,對顧小西寄予的最大厚望便是生孩子。對此何建國一家人以爲何小西不是一個完好的女人。這兩個婚姻中的主人公遇到的情境與理想生活中發作的許多情境類似。在婚姻關係中,女性角色常常處於弱勢位置,所以爲了維護女性角色,在開端婚姻關係之前女性常常會有很多請求來給本人一個保證,所以羅嘉母親的做法是完整能被瞭解的。顧小西作爲女性從性別上和社會觀念上都被定義了生孩子和家庭主婦的標籤。反映婚姻關係在都市情感劇中也很常見,兩位女主人公都是新時期的女性,但是卻依然被傳統的世俗約束着。“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男性是社會的主導力氣,形成社會對男女的不同希冀、請求和限制的是社會性別差別而非生理差別,這種不對等的限制招致了性別角色形式或角色定型:即我們經常所說的性別分工。”①

《鬥爭》《蝸居》《北京愛情故事》《我們結婚吧》《新閨蜜時期》《何以笙簫默》這幾部劇中的女主角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她們是新時期女性的代表,都有勝利的事業,與如今大多女性相似,但是她們仍然懊惱着。《鬥爭》中的夏琳將工作放在第一位,她注重本人的事業,好幾次回絕男友的求婚。她追求着本人的勝利,能夠說她跳出了傳統的桎梏。《北京愛情故事》裏的林夏性格豪爽似男孩,也跳出了傳統的牢籠。《蝸居》裏的海萍也是獨立女性的代表。《我們結婚吧》裏的殷桃也是現代勝利女性的典型代表,但是她年齡三十好幾卻沒有結婚,以至沒有戀愛。所以她不斷生活在家人和朋友催婚的狀態中,於她而言沒有婚姻的女人就是失敗的女人。《新閨蜜時期》裏的周小北同夏琳類似,本人具有勝利的事業,是如今獨立女性的代表。《何以笙簫默》裏女主人公趙默笙同殷桃一樣,都是事業勝利的典型,但是她依然活在男人的維護之下。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女漢子”形象的呈現,不像以往懦弱矯情的公主形象,女性的性格越來越多元化。但是這畢竟是少數。在《鬥爭》《蝸居》《北京愛情故事》《新閨蜜時期》裏,女主角都並非獨一,同時還並行着好幾個女主角,代表着那個時期的各品種型的女性。《蝸居》《新閨蜜時期》並行的女主角中有郭海藻、王媛這一類的女性,她們糾結在有身份的男人四周,應用本人的女性身份,爲本人的人生走出一條捷徑,最終迷失本人。在這幾部劇中固然女性的形象逐步呈現了與時期潮流同步的變化,但是總體而言女性依然是一種弱勢的存在,一直不能擺脫社會賦予女性角色的約束。

《馬文的戰爭》和《回家的誘惑》中主人公的身份聚焦在了離婚女人身上。離婚這一現象隨着時期的開展呈現得越來越多,但是離婚關於男女產生的效應卻是大大不同的。離異關於男性而言影響較小,特別關於事業有成的男性,離婚以至會使他升值。但是離婚關於女性則是大大的貶值。2011年風行一時的《回家的誘惑》便是表現了女性角色華美轉型的一部劇,女主人公林品如從傷心欲絕到華美轉型的過程牽動了觀衆的心。固然她的形象有了很大的打破,但一切都是在男主人公高文彥的協助下完成的,這也表現了女性角色的侷限性以及對男性的依賴性。

三、總結

10年間的電視劇女性角色形象發作了很多變化,女主人公的人格愈加獨立,性格愈加鮮明,慢慢從扁平的人物開展到了平面的形象。女性角色從單一走向了多元化,例如女人不再僅僅是家庭婦女,女人能夠在各行各業中呈現。且女性角色也在不時地自我完善,女性的自我認識也在不時地覺悟。中國影視劇中的女性角色固然發作了新的變化,但是依然在一個牢籠中,沒有徹底打破,女性形象仍處於以男權政治中心爲主導的語境下。

在當前追求男女對等的社會狀況下,影視劇在定位和塑造女性角色時,應當遵照男女對等的準繩,多元化地展示女性角色,表現出女性積極向上的一面。應當在影視劇的創作中儘量躲避性別歧視的問題,從女性角度去思索所塑造的形象的價值。同時,監管機制也要在對影視作品的檢查方面進行愈加嚴厲的檢查,躲避歧視性別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