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析《阿勒泰的角落》中的人性美論文

論文2.13W

引言

李娟,一直在疆北阿勒泰地區陪伴母親,隨牧民在窮荒遼闊之地輾轉遷徙,家庭以裁縫和小雜貨店爲生。後曾在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做過各種臨時性的文字工作,現返回阿勒泰。在孤寂中迸發天才的力量,以渾然天成的筆觸書寫生死愛戀。曾在《南方週末》、《文匯報》等開設專欄,並出版過散文集《九雪篇》。以絕對清新之風引起頗大回響。

2010 年 7 月 14 號,上海作協、新疆作協聯合舉辦新疆作家李娟作品研討會,出席研討會的有著名作家劉亮程、王安憶、李敬澤等,他們對李娟的作品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新疆作家劉亮程評價說 :“我能爲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爲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而王安憶則說 :“她的文字世界裏,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她與世界的關係很不一樣,她的文字也是教不出來的。”李娟的文字得到了很多作家的認可,參加研討會的一共有當下活躍文壇的二十多位知名人士。每出版一部作品都引起絕大反響,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在網絡上更是瘋狂傳播。

人性美的曲曲牧歌

1.1 淳樸的民風——互助無私的鄰里情

在《阿勒泰的角落》裏,我們到處可以感受到阿勒泰區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土地遼闊、風景壯麗。這也許可以解釋爲什麼我們會感受到牧民們淳樸的熱情、善良的心地。面對如此善心悅目的景色,人也潛移默化地美麗起來。正如作者所言“我不願意相信如此美好的山野會滋養出齷齪的心靈。”(《在河邊》)

一望無垠的草原,天地界限分明的遼闊“大地遼遠,動盪不已,天空更爲廣闊——整個世界,天空佔四分之三,大地佔四分之一。”(《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

看到如此遼闊的土地,我們的心也會不知不覺地廣闊起來的吧。雖是初春,但蘊含着蓬勃生機的草地。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長達半年的北方大陸,這樣的時節不過是初春而已。

雖然是初春,可是“但在遠方一直到天邊的地方,已經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鹽鹼灘左一個右一個,連綿不斷地分佈着,草色就團團簇簇地圍擁着它們,白白綠綠,斑斕而開闊。”( 《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這青色原野,團團簇簇的草色,白白綠綠的、斑斕而開闊的鹽鹼灘,也給人以希望,讓人在春天裏對一年的美好種在心裏。

1.2 人與動物的親密無間

“我知道她們對萬物保持着一種天生的親近,卻不能明白這親近從何而來”。(《牛在河邊》)

在李娟的家裏,養過袖珍兔、金絲熊、流浪貓、大黃狗、花臉雀,這些動物就像是她們的家人一樣,擔心它們吃得飽不飽,冷不冷 ;帶着它們一起散步、看煙花 ;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賦予它們人的意識。如果你不喜歡動物,看了以後,也許也會心生愛憐。

有一回,李娟從烏魯木齊買了一隻袖珍兔回來,年老的外婆緩慢地彎下腰去,慢慢地,終於夠着了兔子,然後吃力地把它抱起來。她撫摸兔子倒向背後的長耳朵,問它 :“吃飽沒有,餓不餓?”(《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她們把動物當做一個有思想的人來對待,以一種平等的姿態。想想我們現代社會,有多少不法分子,爲了經歷利益,對野生動物趕盡殺絕,破壞生物多樣性。會不會有一天,當這些動物都被人類戰勝了,而人類也終將被自己“戰勝”了呢?恩格斯說過,人類對大自然的每一次勝利,大自然都狠狠地報復了人類。

1.3 純潔相守的親情愛情

1.3.1 搬遷的人生,流離的百態

李娟說“我想到了故鄉。又想起了其實我沒有故鄉……”。(《森林》) 也許就是在那樣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歲月裏,在經歷了動盪的不安後,才讓她對人與人之間的美好、善良如此敏感和珍惜 ;纔會在她面對阿勒泰的美好的人事物理時,心裏產生源源不斷的感動。漂泊、動盪、遷徙,彷彿是她與生俱來的宿命,但這樣的宿命卻給了她別樣感受世界的人生方式。即使是在破碎中也能看到美好“我永遠忘不了中途投宿的那些夜晚,那些孤獨地停留在空曠雪白的鹽鹼灘上的破破爛爛的土牆房子旅店,還有旅店上空輝煌燦爛的星空。”(《通往滴水泉的路》)

頻繁的搬遷,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是她那麼渴望的一件事“一次又一次,我被大人抱下車,被牽着往那裏走去,心中涌動着奇異的激動,似乎知道自己從此就要在這個地方永遠生活下去了。然而,我的命運直到今天仍沒有停止”。(《通往滴水泉的路》)

遊牧的生活,固然見識了大自然美麗的風光,但對於一個沒有男人的家來說,她們的艱辛無法言說“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帳篷裏生活(到處都歪歪斜斜的,這裏撐一根棍子,那裏牽一根繩子。一看就知道這個家沒有男人,搭房子的人一把勁都沒有),漏雨是常有的事,也是必須得從容面對的。”(《我們的家》)

對一個安穩家庭的渴望,對一個可以保護一個家的男人的嚮往,造就了李娟的敏感和感恩。也許正因爲缺乏,才讓人特別地懂得珍惜和感恩。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李娟的懂得,使得我們在她的筆下,享受了一場心靈的盛宴。透過她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生活執着的愛。漏雨的房子、貧窮的家境、生活的動盪,這些外在的物質缺乏,並沒有妨礙她對自然和人生的熱愛。她是抱着希望在面對人生,即使是補鞋子,她也用盡心思去做“補鞋子的確賺不了多大的錢……但那畢竟是在做有希望的事情啊。我喜歡並依賴這樣的生活,有希望的,能夠總是發現樂趣的生活,在我自己的家裏的生活——我想我永遠不會失去這種樂趣和希望了。”(《補鞋能補出的幸福》)

1.3.2 三個女人的家庭

作家李娟一直和母親、外婆生活在一起,無論是在暫時安定的農區還是動盪遷徙的牧區,她們始終不畏任何困難,一家人緊緊相守。我想這種對親情的不離不棄,也是她們三個女人生存下去的動力,在沒有男人的世界裏,彼此給彼此力量。

1.3.3 純純的愛情

在阿勒泰的愛情,似乎總是那麼的自然,聚會、舞會都是萌生愛情的地方啊!相遇、相識、相知,接着是一場又一場盛大的婚禮。可是,現代社會我們的擇偶條件是什麼呢?男的必須有車有房有體面的工作,否則很難得到親人們的祝福。喀吾圖青年的愛情,是那樣的簡單、淳樸、真誠。似乎總是沒有受到物質的影響,愛情,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

喀吾圖的秋天人真多,一個夏天都在山裏消夏放牧的人全回來了。牛羊也下山了,轉場的牧業源源不斷地經過。這時候也實在沒啥事情幹了——草打完了,麥子收了,家畜膘情正好。

結論

本文主要從人性美的具體表現,進而論述了人性美的曲曲牧歌。

李娟所記錄的大多是阿勒泰的角落裏貧困的、艱辛的、平凡的、瑣碎的平常事,而經營着這些平常事的平常人們,卻自我愉悅、精神富有,在追求與滿足之間,尋找到平衡的釋放與快樂。人性美的信念在李娟的文字裏就像喜陽的藤蔓向着太陽光線的方向伸展,穿透綠蔭斑駁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對生命的希望,沒有陰暗的底色。無論是淳樸的民風——互助無私的鄰里情,還是人與動物的親密無間,以及純純的愛情、相守相愛的親情,我們都可以感受得到處處洋溢着的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