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論文

論文3.32W

911年《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標誌着科學管理理論的正式形成,同時奠定了泰勒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因爲他第一次系統地把科學管理方法引入實踐中,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他也因此被稱爲科學管理之父。下面爲大家整理的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論文,僅供參考~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論文

一、科學管理理論產生的條件

科學管理理論的產生既有經濟技術條件的因素也有當時的政治條件因素。

1.經濟技術條件。當時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科學技術和經濟蓬勃發展,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社會化生成規模逐步增大。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在企業生成實際中應用,使生產節奏加快,不少企業因此擴大了規模,生產各環節之間聯繫更加緊密。要適應這些新涌現出的特點,就迫切需要有一種管理理論的出臺。

2.政治條件。當時的社會大生產發展迅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日益對立,問題日益明顯。一方面,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榨取工人的勞動成果;另一方面,透過壟斷市場,限制產量來提高物價等手段,達到剝削消費者的目的,引起了工人的強烈反抗。爲了緩和雙方的這種緊張氣氛,資本家在經營過程中,也要想出一些相應的管理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

科學管理理論是建立在一套的科學管理實驗基礎之上的,所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內容涵蓋了豐富的知識體系,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定額原理。泰勒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認爲,科學管理就像輔助勞作的機器一樣,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單位勞動力的工作量。在當時的經營管理下,不論是工人還是僱主都不知道每天究竟可以幹多少。工人因爲對資本家的榨取和剝削極爲不滿,普遍採用“磨洋工”的方式勞作,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全部勞動力;而僱主也僅憑想象中的標準來設立一個工作量的標準,沒有科學性,所以二者之間常常引起勞動糾紛。所以,泰勒提出,要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的工作日程”。

2.科學的挑選與培訓工人。泰勒認爲人與生俱來就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要他乾的工作合適他,他就能成爲第一流的工人。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要努力使不同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適合他們,並能夠使其成爲第一流工人的工作。而培訓他們成爲“第一流的工人”,就自然而然的成爲了管理者的職責。

3.工作方法標準化。泰勒認爲,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時間的搭配,以至機器的安排和作業環境的佈置等進行分析,消除其中極爲不好又或者是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種好的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較好的方法。當企業管理者把這些應用到工人的工作中去之後,將會大大提高工人的產量。

4.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爲了鼓勵工人努力工作,完成定額,泰勒提出了這一原則。改變傳統的以估算或者是以經驗爲基礎的定額計算標準變爲以科學爲基礎,然後採用“差別計件制”這種具有鼓動性和刺激性的付酬制度。讓每個人都明確,工資的支付對象是工人而不是職位。雖然從短期看企業的工資支付成本增加了,但同時企業的生產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這種提高遠遠的大於工人工資上漲的幅度,所以總體來說這一做法是有利於僱主的。

5.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相分離。泰勒認爲,單靠工人自身的經驗是不能找到科學的工作方法的,而且他們也沒有時間或者是條件來從事這方面的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所以必須把這二部分的職能分開。這種分工,可以促進管理者與工人的合作,減少工人罷工的可能性,增強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

6.實行職能工長制。這個制度是以機械工業爲依據而提出的,雖然之後的具體實際操作出現了混亂的局面,導致職能工長制沒有得到推廣,但它卻爲今後提供了參考。

7.在管理上實行例外原則。即企業的管理人員把一些日常不重要的事務授權給下級去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一些例外事項的決策權和監督權。

三、對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評價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是順應時代而產生的,它是管理從經驗管理走向成熟的標誌,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不是簡單的邏輯性推理,它是源於基層,源於實際生活中的。泰勒的幾乎所有理論和方法,都是自己親自到一線去試驗和認真研究所提出的。可以說,這個理論的提出,在當時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企業因此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達到蓬勃的經濟發展。

2.科學管理理論也存在了一些缺陷。例如泰勒對工人的看法是錯的,他認爲工人是“經濟人”,工人工作只是爲了獲得工資報酬,而忽略了其它因素的考慮。同時,由於他本身的經歷有限,只是解決了管理中的作業效率問題,還未把它上升到一般管理層面。

但是筆者認爲,每一個理論的出臺都只是時代衍生的產物。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任何理論都會有它的侷限性,它只有隨着社會和時代的不斷髮展得到不斷的補充和修正,才能不斷完善。我們要抱着謙和的心境去看待前人的成果,而不是批判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