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羣機理研究論文

論文2.71W

摘 要 在闡釋產業集羣理論基礎上,對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羣內在機理包含的六種要素進行了系統分析。歸納出現實中風險投資產業集羣的四種模式:產業關聯型、資源共享型、知識密集型和外力驅動型,結合我國目前風險投資產業集羣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我國風險投資產業集羣發展的若干建議。

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羣機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 風險投資 產業集羣 機理

風險投資作爲一種高風險的、組合的、長期的、權益的和專業的投資,近年來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技術產業發展、支援創新者創業、幫助投資人取得較好回報等方面,都顯示出其獨特的作用。綜觀各國成功的風險投資業,可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都以集羣形式存在,像聞名世界的美國硅谷、英國劍橋科學園、臺灣新竹科技園、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羅爾等都是風險投資業高度集羣的地區。如果說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是一個被世界普遍關注的行業,那麼它的集羣發展則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儘管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對產業集羣已作了深入探討,但有關對風險投資業的集羣現象卻很少有人做過系統地研究。那麼,是何種原因促使風險投資業也具有集羣效應呢?本文對此將做深入地剖析,以期爲我國風險投資的戰略佈局和發展方向有所啓示和幫助。

1 產業集羣理論的闡釋

產業集羣始終是區域經濟研究的熱門課題,最早對其做系統研究的是以馬歇爾爲代表的傳統工業區理論,該理論認爲,某一區域集羣同一產業的企業越多,就越有利於企業所用生產要素的集羣。而生產要素供給越多,就會降低整個產業的平均生產成本,並且隨着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專業化,生產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論還把規模經濟、地理、文化與政治等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而這種環境反過來又會促進了企業及各種組織之間外部經濟實現。

對產業集羣的另一解釋則是以中小企業合作競爭爲基礎的新產業區理論。該理論揭示了新產業區發展的內在動力及其區域社會經濟特性,這種區域經濟特徵與當地社會共同體的功能分不開。在產業區內,人們有相同價值觀,彼此相互合作與信任。該理論同樣注重外部環境,指出企業之間應是完全對等關係,認爲企業網絡的形成及各行爲主體在多邊交易過程中的不斷學習和積聚而使創新不斷髮展。波特也從創新角度對產業集羣聚集現象進行了分析,其整個理論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狀況、要素條件、競爭戰略、產業羣,因爲一個產業在國際上要具有競爭力,就必需具備這四個條件。

以克魯格曼爲代表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則從經濟地理的角度探討了產業集羣的動因,他將地理因素重新納入到經濟學分析中,並從貿易成本影響到企業的區位選擇角度探討了產業集羣問題。他透過一個簡單的兩區域模型說明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爲實現規模經濟而使運輸成本最小化,從而使製造業企業區位選擇市場需求大的地點。反過來,大市場需求又取決於製造業的分佈,最終形成所謂的中心—邊緣模式。但由於克魯格曼只是透過產業內與產業間的聯繫來分析產業集羣的動因,卻未考慮其他環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結論的應用受到挑戰。

2 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羣內在機理分析

2.1 相互依存的產業網絡體系

波特認爲,任何企業都可由價值鏈的重組來創造低成本競爭優勢。隨着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由一個企業自身來完成整個價值鏈的創新,或者不可能、或者會產生較高成本。而風險投資又是一個涉及面相當廣的複雜系統,其運作流程僅靠一個企業是很難完成的。如果主導型風險企業勸說其他企業加入,組成一個知識結構合理的團隊,讓其完成配套的技術創新,對風險企業和其他相關企業來說都可以獲得降低成本的優勢。正是這種專業化分工形成了風險企業相互依賴的網絡產業羣,其賴以存在的基礎正是風險企業集羣創造的總價值(VGi)與單個風險企業創造的價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視爲風險企業由於地理接近而獲得的外部經濟,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風險企業額外獲得的知識溢出,其大小取決於網絡中風險企業數量、專業化程度及創新質量。δ越大,企業集羣就會越強大,也就會形成長期的多樣化契約機制。這些契約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動風險企業間的共同開發創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於其區域性的相互依存產業網絡體系。它既有惠普、網景、英特爾、蘋果等世界領先的主導性大企業,也有很多相互聯繫的小風險企業。截止1999年3月,人員不超過50人的科技風險企業佔80%,約有4 800家。正是由於這些大企業與成千上萬的生生滅滅的小風險企業,才共同推動與保持了硅谷持續的競爭優勢。

2.2 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風險投資家幾乎都強調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資成敗的關鍵。風險投資家們常說:寧可投資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項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項目、第二流的人。這裏的人力資源不僅包括熟練掌握技術、管理和金融等多門知識經驗的風險投資專家,同樣也包括生產、銷售、技術、管理及售後服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如果某區域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這個地區就會對需要此技術的風險企業產生巨大吸引力。同時,來自不同企業、不同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同一企業內部的專業技術員工也可透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與合作,相互傳遞資訊和技術,從而加快新思想、新資訊和創新技術的擴散,進而推動創新技術的產生和高科技企業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羅爾就是創新人才培養和儲存的搖籃,它除了有10餘家20世紀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學外,還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術學院,每年能培養3萬名工程師,其中1/3是各種軟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 000萬人,他們許多人將技術、資本、經驗和創新精神帶到了班加羅爾,有效地促進了印度軟件產業的發展。

2.3 充裕的資金支援

風險投資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要想使風險企業快速成長,除了要受到人與技術的推動,還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援。因此,各國政府起初爲了扶持風險投資業的發展,紛紛採取財政補貼和建立風險種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於自身的財政狀況,而且各地區又是有差異的,受惠對象也僅限於本地風險企業。而事實證明,政府參與風險投資並不是發展風險投資業的一條有效途徑。爲了獲得充足的風險資金,各國政府相繼都採取了很多優惠鼓勵政策,並加強了資本市場的建設,使得風險投資的供給主體向多元資金投入型發展,美國就是一個典型實例。

2.4 富於創新的人文環境

良好的人文環境是風險企業成功的關鍵。在充滿創新文化的環境下,可摒棄傳統企業模式,追求企業的人性化和個性化,極大地調動控制人力資本的尋常人。在存在“勇於創新、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平等開放、知識共享、講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勵裂變”的創新文化氣氛下,人們可以相互支援與合作,從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觀念、資訊和創新技術的擴散速度,節省了交易成本,最終使風險企業蒸蒸日上,脫穎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層管理人員、下至普通職工,每一個人都具有創新精神。在硅谷資訊的傳遞比美國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許多工程師求職的信條是:富於創造力的小企業遠勝過大企業。這也要歸因於美國獨特的民族氣質,其核心就是“西部開拓”的創新精神,這種民族氣質恰好與風險資本投資天緣巧合,構成了風險投資產業集羣產生和發展的土壤。

2.5 完備的中介服務體系

風險投資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投資,需要各方面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作爲風險投資活動的參與主體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中介機構就成爲風險投資正常運作不可缺少的條件。國際經驗表明,中介機構既是風險投資運作之必需,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專業化分工的結果。一個國家中介機構的健全是體現其風險投資業集羣程度大小的重要標誌,是風險投資順暢循環、實現增值的重要保證。聚集可以使風險企業共享這些中介機構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性。硅谷之所以集羣了很多風險企業,關鍵在於有比較完善的中介服務機構,它們爲風險企業的集羣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化保障。

3 風險投資業的產業集羣模式

3.1 產業關聯型

產業關聯型是指由生產的縱向和橫向關聯形成的風險企業集羣模式。這種類型既有生產同類產品或處於相同生產階段的同產業企業,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產業鏈關係、生產互補品、配套品或具有專業化服務性的輔助企業。儘管這類風險企業之間的關聯錯綜複雜,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產業關聯的少數幾個企業爲主導,其餘企業或爲其提供互補品或配套品生產,或爲聚集區內所有企業作專業化服務。如計算機產業發展就須電子、軟件、材料行業的強力支援,一旦它們都得到專業化發展,計算機產業的規模經營才得以實現。

3.2 資源共享型

資源共享型是指企業受益於某一區域特有的公共資源而形成的風險企業集羣模式。企業最初選址要考慮範圍經濟性,導致範圍經濟的共享資源包括產品原料體系、基礎設施和資訊服務體系等。許多同類或不同類的風險企業都有許多共享資源,這樣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

3.3 知識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是指依託高校、科研機構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較高的風險企業集羣模式。這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形成的極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集羣,美國的硅谷就是傑出代表。這種類型的企業集羣有別於傳統企業: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較高,絕大多數都是高新技術企業;二是受技術創新、吸收和應用的影響比較大,受技術商業化程度的.影響較高;三是風險企業的成長嚴重受技術生命週期和發展方向的影響;四是企業經營的高附加值和高風險並存。

3.4 外力驅動型

外力驅動型是指在外生環境驅動下形成的風險企業集羣模式。外生環境各種各樣,形成的集羣方式也形態各異。世界上的絕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區的風險企業都屬於由國家的政策導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風險企業羣,它們的集羣起初並不是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優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驅動起了很大作用;還有一類是基於投資來源國或地區與投資東道國或地區的雙邊經濟貿易關係和文化而形成的風險企業集羣。如我國港澳地區的風險投資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臺灣投資集中於福建,日本投資則集中在遼東地區;再有一類是由大企業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風險企業羣。像日本筑波的風險企業就是典型實例。不管集羣屬於哪種形態,維持和決定集羣持續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風險企業的產業鏈,外生條件並不能長久地維繫。

4 我國風險投資的集羣現狀分析

4.1 相互依存的風險企業網絡體系並未真正形成

我國的風險企業大多是透過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優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間集羣。這種集羣模式使得許多風險企業大都是因爲外部的優越條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賴內在價值鏈自然衍生而形成的,這樣企業間就難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競爭能力相聯起來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網絡體系,最終導致企業集羣“先天不足”,價值鏈整合力度不夠、結構單一、企業關聯度低、缺乏協同效應和植根性。隨着改革開放的擴大,地區政策差距日益縮小,這種空間上的聚集就表現出很大脆弱性,當某一區域的土地成本、勞動力價格等區位優勢及稅收優惠政策發生變化時,這一區域內的一些風險企業就可能會向其他政策更優惠的地方流動。

4.2 高素質風險投資人才的缺乏

風險投資是一種現代新型投資方式,涉及諸多學科的理論和知識,實踐性極強,對人才素質要求很高,直接決定着風險投資的成敗。而我國目前現狀是,雖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術、管理,又有金融等專門經驗的人才對其商業化前景的準確評估,致使現在大部分風險投資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員雖然有創業熱情,創新能力也較強,但他們由於缺乏管理和融資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產業化。外資和民間資本雖然有進行風險投資的意向,但由於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難找到可靠的代理人。所有這些都是長期以來我國缺乏高素質的風險投資複合型人才造成的。

4.3 風險企業集羣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對於產品生命週期短暫的高新技術風險產業來說,一個創新產品比較容易達到成熟階段。當達到成熟階段時,產品的利潤就降低,競爭加劇。此時,企業要繼續獲得競爭優勢的策略一般有差別化競爭和低成本競爭。低成本競爭可能會因其他風險企業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該企業被淘汰,而採取差別化競爭的企業則必須透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獲得競爭優勢。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尤其是持續創新能力不強,大多數企業以引進國外成熟的高新技術爲主是導致我國風險企業競爭力不夠強大、資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4 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暢

國際經驗表明,風險資本主要來源於機構投資者和個人等多渠道的民間資本,政府作爲公共事業的管理者,則着重透過制度安排來扶持風險投資。而我國目前風險投資規模較爲狹小,資本來源過於單一,大部分靠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直接投入獲得。由於政府和國有企業資金運用的壟斷性、來源有限性以及與風險投資本質的相悖性,政府的過度參與必將極大制約民間風險資本的發展。

4.5 風險企業的中介服務機構不完善

風險資本從籌措、投入到退出都離不開中介服務機構,它是以消除投融資者之間的資訊非對稱爲目的,提供資金供求雙方的匹配、資訊諮詢、培訓等服務的平臺。目前我國雖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機構,但大多數獨立性較差、地方行政色彩濃厚、市場條塊分割現象嚴重。一般中介機構都掛靠在行政機關、事業和企業主管部門等,很難保證人員、資金與管理等方面的獨立性,勢必影響執業過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於各類中介機構缺乏必要的行業自律管理和法規規範,導致中介機構降低職業職守,違規違法現象嚴重,從而削弱了其在社會上的中介地位。同時,在資本市場中,風險投資業務的法律地位和準則明顯不足,相關法律尚未制定;各個中介機構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執業標準體系,各地中介機構都按自行標準開展業務,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爲政的局面,從而導致中介機構缺乏信用認知性。

5 對策與建議

(1)各級地方政府應從產業組織的戰略高度,選擇合適的行業,在公平、互利的基礎上,引導風險企業走集羣化的發展道路。政府應尊重集羣的內生性規律,要注重某一區域內主導風險企業的培養,發揮它們的“羊羣效應”,透過其產業環節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緊密分工與協作關係的關聯小企業,進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密切聯繫的產業技術鏈,從而推動整個風險企業集羣化的成長和網絡體系的形成。

(2)風險投資產業集羣的成功,人才無疑是第一大要素。爲此,要透過實踐,發現和培養有潛力的人才;要有計劃地把國內有一定風險投資管理經驗的人員送到國外發達國家培訓;要聘用在國外從事風險投資的華人專家回國工作;儘快建立對風險投資家的激勵約束機制。

(3)疏通民間資本轉化爲風險投資的渠道,實現由單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發展的轉換。爲此,我國在目前法律體系的現狀條件下,要儘快制定《風險投資法》,爲風險投資機構的設立、運作與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據。

(4)完善風險投資的服務體系建設。儘快培育中性的風險投資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對各機構進行分工與協作,發揮其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加強中介機構的自律建設。完善中介機構的外部法制環境,儘快出臺和完善《證券發行和交易法》和《投資顧問法》等各種法律法規。加強從事中介機構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加快各種資訊服務業的建設步伐,形成全國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風險投資中介運作體系。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中國風險投資形成、發展的戰略思考[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2

2 劉曼紅.風險投資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國科技資訊,2000(20)

3 孟薇,錢省三.印度軟件產業研究[J].科研管理,2005(1)

4 王建優.產業集羣的特徵、成因和類型[J].當代財經,2003(1)

5 成思危.風險投資論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