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古民居改建研討與實踐論文

論文1.83W

在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人們失去了很多無法複製的東西。歷史建築材料就在我們面。中國古民居文化,主要來源於自然、社會兩大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及材料資源等內容,這些天然因素對古民居的風格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中國各個地區之間都會存在着明顯的地方差異,人們往往因地而制宜,利用其智慧創造出適合當地環境的居住形式。社會因素:主要包括了社會意識、藝術風尚、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民族差異等諸多內容。以上兩大因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民居的精神內涵。

古民居改建研討與實踐論文

新舊文化的交融

一個個歷史時代的遠去,最終能留給世人可以看到的就是———建築物本體。傳統古民居是一種凝固的藝術狀態,更是一本歷史教科書,帶有着深厚的歷史韻味,並展現着歷盡滄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髓。古民居藝術設計重構可以讓新舊文化的理念交織,可以將古民居改建在形態、情態及生態等諸多方面得到重生。這種做法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對城市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但最寶貴的還是生態建築文化的思想內涵,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聯繫能更好的展示在古民居主體物表面。

古民居外部形態更新的制約因素。功能轉換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原有住宅環境的古民居,由於城市規劃進程中,需要發生商業性質的改變,需要在設計上考慮的因素就有很多。如要在原有的建築中加入大量的有關商業環境設計的室外、室內需求,才能滿足城市需要,那麼就有可能在文化、情感等諸多方面發生強烈衝突。古民居舊有形態、文脈的制約因素:古民居舊有的形態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的。首先,古民居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映射出人們的居住心理、行爲特點,才使得古民居在時空環境建構中表現出歷史文化情感的意義;其次,地理環境、地域特徵是古民居空間環境具有識別性的基礎特徵,與此同時也直接影響着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心理認同感和價值觀。改建作爲動態過程,應透過古民居原有價值的浮現,從而表達出自然適應性、社會適應性和人文適應性的生態美學特性。對古民居改造的審美價值體系的建構,有利於人們瞭解國內古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實現城市的有機更新。

古民居外部形態藝術重構的有利因素。古民居改建的經濟因素:改建可以更好的再次利用建築,可以減少開發商初期投資,如:拆遷費用、土建費用等,原有的基礎設施可繼續利用,減少經費開支。由於建設週期相對短,可以讓業主儘快使用,從而獲得較大利潤。古民居改建的社會文化因素:古民居是城市文明進程的見證者,是歷史和文化的展現載體。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區風土人情所體現的傳統建造技術及社會發展狀態。瞭解社會文化的成因,更有利於反思古民居歷史瑰寶存在的價值。古民居改建的情感因素:古民居向人們講述了城市發展的歷史特性和延續特性,使得人們在心靈上得到慰藉,古民居向城市展示着歷史及人類自身的創造能力,在這種空間和時間上的文化對視中,構成了生存空間。古民居是人類歷史前進中不可缺少的建築,人們對其的感情投入冗長,強行的從人們的記憶中將其挖出,在情感因素上是很不可取的。古民居改建的環境因素:古民居改建具有循環運動的基本特性。環境污染總體的34%以上是由於建築業在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中造成的,全球一半以上的能量資源在建築的建造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消耗掉。循環使環境資源轉化和再生,進而使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得以維持和發展,藝術設計可以將古民居的生命力更好發展與轉變。

外表藝術設計重構原則

重構②:意指對原有系統之間或某一系統內部的原始形態之間的舊的構成關係,根據社會客觀現實需要和創作者主觀意念,在本系統內或系統之間進行重新組構,形成一種新的秩序。古民居外表藝術重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立面改建”。古民居外部形態重構主要是在保持建築物現有基本結構的基礎上,結合環境和功能的需要,在形態上對舊建築進行修理、擴建、更新、補建等方法加以完善古民居建築物視覺感知,從而達到延長建築物的使用壽命。這種全新的視角爲建築的重生提供了新的方向。作爲建築遺址,其本身存在的意義卻再次得以完美的展現,讓古民居重生,不謂是古民居遺址的幸運。接下來對藝術設計重構的四個原則進行分析。

原有建築形式的保護性和延續性原則。古民居的發展是人類在建造家園的路途中,自我成長的光輝旅程。中國古民居經歷了歷代王朝和時代的層層演繹後,在一路的蛻變和成熟中逐漸攀上了建築藝術的高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材料資源等自然因素,對古民居的風格和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社會意識、民族差異、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社會因素,潛移默化的滲透到民居的許多細節中,構建出中國民居的精神內涵。在改建中要樹立保護意識非常重要,要充分認識到古民居的價值,文物古蹟是城市的價值體現,是城市文明的象徵,是城市發展的推動力,密切關係到民族精神的維護和文脈的繼承。在改建中同時要考慮到配套的環境建設,應該注意保護周邊環境。另外,政府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保護,用創新的思路保護古民居,才能更好的延續歷史。

新舊形式的相互協調原則。新舊形式是指在改造過程中,古民居舊有建築形式與改建後的形式兩者之間各佔的比例、比重或份量關係。因此在對古民居改建工程中,要把握好改建的“度”,要與場所精神、環境精神相協調。首先是比例尺度的相互協調。尺度是指某物比照參考標準或其他物體大小時的尺寸。比例是指一個部分與另一個部分或整體之間的適宜或和諧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不僅僅是重要性大小的關係,也是數量大小與級別高低的關係。在古民居改建中新舊元素的疊加與刪除中,要注意藝術設計形態的比例尺寸關係。其次是韻律的相互協調。在建築三維空間形式下,結構的重複、運動的線,使得各種建築形象比例均衡、錯落有致、和諧統一,併產生出強烈的美的魅力,被稱爲具有韻律氣息,當然其中也有色彩韻律。古民居建築外表色彩一般明度較低,在重構中爲了更好的展示古民居的魅力,可以適當的加入色,但色不是單純的“塗料”而有很多其他元素的展示,如材質、燈光等從而更好的表達藝術設計主題,增加改建後的韻律氣息。再次是料材的相互協調。料材可分爲料與材。料:一般是說的是質地,質地是表現建築物個性的重要因素。在古民居改建過程中,質地的多樣性能使建築設計師擁有更多好的解決方法。新型質地被應用到古民居改造和翻新中,質地的色彩組合和各種質地間精細的構成形成對比關係,可以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使古民居變得生動且具現代感。材:是具有彈性、硬度、耐久性等不同的屬性,而且所有材料都有一個強度極限。在藝術設計過程中,如果超過這個極限,建築材料就不能再延伸,只能斷裂或坍塌。因此在藝術設計時,還要處理好材料的合理尺寸的相互協調。

新舊形式的相互對比原則。重構過程中應用的新材料在數量和種類上儘量少,儘量選擇薄質、通透的材質,儘可能展現舊民居建築本體,喚起人們的記憶。採用全新的建築形式與技術的應用原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進行不斷的技術綜合與平衡來補償古民居建築,使得古民居能更好的適應現階段城市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技術的利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和順應這些新技術特性,才能設計出經濟節約、安全可靠的古民居改建作品;反之則會耗資多,並有可能對古民居的安全感及時代感造成嚴重破壞。

建築設計的發展方向該何去何從,歷史的載體———古民居,讓人們開始清醒的認識到文化歷史的重要性。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建築文化“快餐”效應,被越來越多的大衆所摒棄。與此同時新型建築材料、科學技術力量的支援讓世人看到了很多建築的奇蹟。古民居的合理利用,在建築資源損耗上讓人們看到了環境保護的曙光,同時在強調生態保護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古民居外表藝術設計重構的過程在新文化與舊文化的交融中,體現出新時代的精神氣質。設計者們必須尊重環境,用嚴謹的分析方法啓發設計創作靈感,更好的設計出符合實際需要的建築作品,讓現代城市環境中的人們即享受了古民居帶來的古樸,也分享了改變後所帶來的時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