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2017關於團隊人際關係論文

論文1.3W

導語:本文在回顧已有的團隊有效性和團隊學習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團隊學習模型中有關的人際相關因素,包括團隊構成、初始認知中的社會性認知、團隊互動、共享心智,以及團隊學習結構的反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於人際關係的團隊學習模型。

2017關於團隊人際關係論文

關鍵詞:團隊學習 人際關係 共享心智

 一、引言

團隊學習的研究和實踐已成爲教育和社會科學研究關注的焦點。在團隊的經典定義中,團隊並不是獨立的個體的簡單加總,而是包含獨特的人際價值觀的共同體,這裏既包含正式的組織化的團隊結構,又包含非正式的人際化的團隊結構。很多研究發現,團隊的學習行爲能夠提升團隊績效,而人際環境及團隊成員個體對人際環境的認知,以及團隊領導者的權威結構能影響團隊學習行爲和團隊的績效[1]。本文着重研究團隊學習中的人際關係機制,建立團隊學習中的人際關係機制,爲大學生團隊學習培養提供理論原則和指導依據。

 二、團隊學習中的人際關係機制

在團隊有效性的理論模型中應用最廣泛的是輸入―過程―輸出模型。輸入主要指團隊的初始狀態,包括團隊構成和團隊成員對團隊任務和其他成員瞭解程度的認知。過程主要指團隊的互動過程,目前流行的共享心智模型將傳統的互動過程稱爲外顯行爲,而將共享心智發展稱爲內隱行爲。輸出一般指團隊的有效性,一般將團隊學習視爲團隊績效的中間變量。儘管輸入―過程―輸出模型的理論框架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很少有研究完整地證明整個理論框架。本文主要基於人際關係視角,從團隊構成、團隊初始認知、團隊互動過程、團隊共享心智這幾個方面,總結團隊學習的影響因素和人際關係機制。

(一)團隊構成

團隊構成的因素包括團隊的規模、異質性和組建方式等方面。團隊規模一般不能太大,團隊規模越大,共享心智水平越低[2]。而團隊成員的異質性既表現在性別、年齡、工作年限、教育背景等人口統計特徵上,又表現在價值觀、態度、信念等深層特徵上。知識經驗的多樣性會擴大團隊的資訊來源,引發更多創造性思維,但也會對團隊成員在團隊互動過程中的表現產生消極影響。許多大學生只有在可以自由選擇同伴且學習任務適合於合作時才喜歡團隊學習,而學生的組織結構比較鬆散,在學習興趣、習慣和個人利益上存在巨大差異,因此有學者建議團隊規模保持在3至4人更爲有效[3]。

(二)團隊初始認知

團隊初始認知的因素可以分爲任務性認知、操作性認知和社會性認知[4]。任務性認知是團隊成員對任務內容的'理解;操作性認知是對團隊運作的規則和學習模式的理解;社會性認知則是團隊成員對彼此的生活背景和個性的理解。任務性認知和操作性認知不一致,會導致團隊成員對團隊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路徑產生分歧,增加團隊衝突和協作成本,降低團隊的學習能力。由於大學生團隊的共同目標往往比較模糊,團隊成員之間的人際情感是團隊存在的第一原則,因此在建立大學生團隊時首先應當考慮以學生的人際關係爲基礎進行組隊。

(三)團隊互動過程

團隊互動過程主要指團隊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顯性行爲,主要包括共享、協作、領導。共享是團隊成員之間溝通交流資訊、知識、技能和想法的過程[4]。溝通的質量,即共享的細節層次和團隊成員的參與率決定了團隊的互動績效,進而影響團隊學習的結果。協作是團隊成員之間爲達到共同的目標而互相支援和幫助。大學生團隊的密集互動往往是人際爲導向的,如果見面頻率太低交流較少,團隊就會形同虛設;而密集的互動會在團隊成員之間形成比較高的心理安全,團隊衝突比較容易往建設性衝突發展,共享和協作會更順暢。另外,領導的權威結構也是團隊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對大學生團隊的研究表明,領導者的非正式化的權威和作用非常重要[5],以人際關係爲基礎組建的團隊使得人際關係的核心人物成爲真正的領導者。

(四)共享心智

共享心智是指團隊成員之間共同的知識結構[6]。共享心智模型分爲團隊任務模型和團隊互動模型,前者是團隊成員關於團隊任務相關的因素的共識,包括團隊所使用的技術、設備和完成任務的流程、策略等的共識;後者是團隊成員關於團隊互動的共識,包括互動模式、渠道和隊友的技能等。團隊共享心智水平越高,互動溝通越有效,團隊學習的績效越高。當團隊無法實現充分互動時,如任務複雜、而時間壓力大,或者成員相聚機會少,共享心智水平高可以使團隊成員無需外部溝通就能對團隊所處情景做出一致反應和協作,從而順利完成團隊任務[6]。

(五)團隊學習結果的反饋

團隊學習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隨着團隊不斷完成任務,團隊成員會加深對團隊任務本身和完成任務的策略和流程的理解,並且會對團隊分工、溝通和協作產生更一致的理解。因此,團隊學習結果的反饋能對團隊外顯性互動和內隱性共享心智產生積極的影響,鞏固團隊發展的成果[4,6]。除了對團隊進行羣體性獎勵,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共享、支援和協作,以及對團隊的信心;團隊考覈也要考慮個人貢獻,採用團隊和個體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優等生對團隊的貢獻,並使“差生”在團隊學習中獲得更多益處。

 三、基於人際因素的團隊學習模型

圖1 團隊學習模型中人際關係作用機制圖

本文在對團隊學習內涵中包含的人際關係及團隊學習模型中包含的主要人際因素進行梳理的基礎,構建團隊學習中的人際關係作用機制框架,爲大學生團隊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理論原則和實踐路徑的指導依據。如圖1所示,在團隊學習模型的人際關係作用機制中人際關係是團隊發展的中介變量。團隊的初始狀態包括團隊構成和初始認知,透過人際關係因素,作用到團隊的學習過程(包括團隊互動和共享心智),進而影響到團隊的學習結果。團隊的學習結果反饋到團隊中,又影響到團隊的互動模式和共享心智,並催生更成熟和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進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環。

 四、結語

在回顧已有的團隊有效性和團隊學習研究的基礎上,本文總結了團隊學習模型中有關的人際相關的因素,包括團隊構成中的團隊規模、成員構成和組建方式,初始認知中的社會性認知,團隊互動中的共享、協作和領導,共享心智中的團隊互動共享心智,以及團隊學習結構的反饋,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於人際關係的團隊學習模型。

參考文獻:

[5]尹潔,楊建超.大學生科研創新團隊內部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60-63.

[6]白新文,王二平,周瑩,馬達飛,任婧.團隊作業與團隊互動兩類共享心智模型的發展特徵[J].心理學報,2006. 38(4):598-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