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唐聲詩音樂文學研究論文

論文1.12W

一、《唐聲詩》研究理念

唐聲詩音樂文學研究論文

(一)“歌辭”總體觀念

任半塘在《唐聲詩弁言》中,用“歌辭”這一總體概念,作爲歷史上音樂文學的統稱,因此,就包括《詩經》、《九歌》、樂府、聲詩、詞、曲等音樂文學形態。“歌辭”總體觀念的提出,意在梳理歷史,探尋“歌辭”間的共性與聯繫。主要針對歷史上“歌辭”各體研究不均衡的現象,造成千百年來,“唐聲詩”概念無人問津,相關的認識更是誤解諸多,甚至影響到後人對“詞的起源”問題的理解和判斷,如學術界曾流行着“詩體多病”、“詞爲詩餘”、“填實泛聲”等觀點,該認識在文學史界至今仍佔據着支配地位,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基於此,任半塘在《唐聲詩弁言》中,特別強調了建立“歌辭”總體觀念的重要性,並將“依調填詞”視爲“歌辭”概念的總體特徵,因此,在理解上就排除了較多的誤會和矛盾。進而,對“唐聲詩”體的確立,就成爲歷史的必然。

(二)對“唐聲詩”概念的理解

基於“歌辭”總體觀念,任半塘對唐代“聲詩”概念,亦有獨到的認識,即以配合着燕樂的齊言歌辭爲研究對象,具體特點爲,聯繫着辭、樂、歌、舞四事。[3]強調音樂對唐聲詩構成的核心作用,是任半塘《唐聲詩》研究的重要特徵。《唐聲詩》著作的編撰,正是圍繞着燕樂曲調名,對各方面材料展開的排比溝通。該認識將“唐聲詩”概念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關聯着辭、樂、歌、舞四事,打破了唐詩研究,重文不重聲的現狀。任半塘對音樂文學的理解,無疑擴大了唐詩研究的範圍,無論是對唐“聲詩”概念的理解,還是對史料的蒐集考證,都較以往的純文學觀察更爲豐富、科學,也更接近歷史原貌。

(三)對音樂文學的總體構想

《唐聲詩》是任半塘唐代“音樂文藝”研究計劃的一部分,在《唐代音樂文藝研究發凡》中,任半塘將唐代“音樂文藝”定義爲,“結合音樂之詞章與伎藝”,因此,相關的研究就包括,對聲詩、長短句、大麴、變文、著詞、戲弄之歌辭、舞蹈、表演等的分別研究和綜合觀察;該定義說明,“音樂文藝”這一大概念,包含着“音樂文學”這一分概念;唐代“音樂文學”的研究對象,乃是唐、五代結合着燕樂的歌辭,根據歌辭體式上的差別,任半塘將唐代“音樂文學”分爲齊、雜言兩大類,齊言指聲詩,雜言指曲子,且二者同時並存發展,無所先後。因此,在《唐聲詩》之外,任半塘還計劃對唐代結合燕樂的雜言歌辭進行研究,即後來由其學生王小盾撰筆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齊言歌辭與雜言歌辭,是任半塘對唐代“音樂文學”的基本劃分,因此,對《唐聲詩》進行研究,應結合着《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這樣將齊、雜言聯繫起來,互相關照,便能很好地理解唐代“音樂文學”整體。

二、《唐聲詩》研究方法

(一)“竭澤而漁”的史料蒐集方法

《唐聲詩》著作最大的特點,乃是對唐代歌辭及相關史料的廣泛佔有和運用。據統計,《唐聲詩》中引用的國內古今文獻資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詩、詞、文、曲集;二是歷代詩話、詞話、文論類;三是各種筆記;四是各種類書;五是各種史書;六是小學類。另外,還廣泛引用了近人有關音樂文藝方面的諸多研究成果。除了對國內古今文獻資料的廣泛涉獵,任半塘還特別關注和引用到國外的一些文獻。《唐聲詩》是基於問題意識下的專題研究,它要回答,唐聲詩是什麼、唐聲詩的構成特點、唐聲詩與同時期存在着的雜言歌辭及大麴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他在史料的搜選上,能夠避開傳統的“雅正”觀,進而能夠從一個開放的學術視野,關注到與唐聲詩問題相關的一切可得史料,即“竭澤而漁”的史料蒐集方法。該方法的運用,使《唐聲詩》在史料數量上,較以往零星可見、不成體系的現狀,有了很大的.提升,擴增數倍;在史料類別上,也較以往更爲豐富多樣。

(二)“以唐證唐”的史料考據法

《唐聲詩》考據工作的最大特點,是以唐代的原始資料來研究唐代的歌辭面貌,即“以唐證唐”的考據方法,這裏是取其狹義解釋,實際上,“以唐證唐”應理解爲,以當代原始資料治當代史。唐代詩樂的具體情況如何?唐詩歌唱時聲、辭曾如何結合?詞體的成因何在?宋以來文人“以宋喻唐”,臆斷“唐人歌詩一字一聲,因字少聲多,餘聲難遣,惟有填字,變成雜言,以守一字一聲不替”之說,該說有何充分依據?針對傳統上習慣從成說中注目立說,從簡冊推實演的研究法,任半塘提出質疑,認爲他們是典型的“唐頭宋帽”邏輯,即引用宋及宋以來的資料,並用宋代的現象來逆推唐代的現象。該方法顯然不科學,任半塘從正反兩面證明了“唐代聲辭結合一字一聲”說是站不住腳的,進而,任半塘根據自己蒐集所見的唐代樂譜的實際情況,來排解宋以來文人“以宋喻唐”,臆造出的“唐代聲辭結合一字一聲”之說。任半塘曾製作一表,將聲詩《格調》後附見的各類聲譜資訊排比羅列,各譜分別指出其譜字數,及原舉唐辭的字數,然後相互比較,得出結論,一字一聲,實不可能。以此爲基礎,任半塘又進一步質疑建立在唐代歌詩聲辭配合一字一聲基礎上,因字少音多,餘聲難遣,故而變齊言爲雜言,即詩餘詞變的理論,拆穿宋人所謂,長短句皆由詩體填字而來的謬說,破和聲、泛聲、虛聲之臆想及明清以來親字、親句之說,實在是一舉多得,爲唐聲詩、宋詞研究掃除了關鍵性障礙!任半塘“以唐證唐”的考據方法,爲學術界提供了,以當代原始資料治當代史的研究模式的傑出範例,也爲唐聲詩、宋詞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

(三)統計學方法的應用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唐代的歌譜,我們今日已經很難求解,這無疑是對唐代音樂史研究、音樂文學史研究最大的限制和挑戰。基於這一現實認識,任半塘決定決定暫時撇開傳譜,轉從傳辭形式,對唐代歌辭聲、辭結合關係進行試探性研究。具體爲,借用統計學的方法,比較同調名聲詩與詞,句法變化的痕跡,即增字增句的規律,來探求詩調與詞調之間的關係,欲探明,詞調是由詩調轉變而來,還是自發而生,獨立循樂創新而來?進而雜言詞是由齊言聲詩填實虛聲而來,還是有其自身產生的一條路徑?任半塘統計了目前可見的,唐五代所有的長短句調,確定有傳辭的,共131調;同時見於《教坊記》的,共75調;其中同調名或有關的調名原爲聲詩的,共21調;加上《教坊記》曲名之外的其他同調名的6調,共計唐人同調名聲詩與長短句27調;任半塘用表格將同調名的聲詩與長短句詞相互對照,可以看出同調名的聲詩與長短句詞,字句上的變化規律,主要爲,增字、增句、因親字成定型、於和聲上加親字;但這類於聲詩與長短句間確有關係的曲調,畢竟只佔長短句詞總數(131調)的十分之一,數量相較於透過其他途徑而來的長短句詞來說,只是小部分,不能算作長短句詞產生的主流,因此,一舉推翻長短句調多由唐人詩句變來的說法。進而確認,“齊言與雜言兩種歌辭,實爲兄弟關係。除小部分外,都難言父子關係。”因此,凡主張“詞由詩生”者,必不能通。這是統計分析的方法應用到詞源研究領域的一個極精彩的示範,它使得詞的起源問題,從此尋得一個有客觀、嚴謹的證據可憑的認知模式,擺脫了宋以來文人,對唐代歌辭實際不加考辨,憑空臆斷捏造事實的認知模式,可以說是研究方法上一次質的飛躍。此外,《唐聲詩》研究中還特別強調了民間文學、民間文藝的重要價值,以及唐代樂譜、舞譜對唐代“聲”、“辭”結合規律解譯的重要性,遺憾的是,終因專業所限,任半塘未能深入該領域,因此先生在書中,誠邀相關領域專家前來共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並在書後附有自己蒐集所得的唐代樂譜、舞譜資料,實爲珍貴!在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任半塘也還嘗試“多重證據法”,多學科相結合等諸多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得《唐聲詩》著作,一方面,擁有較爲豐富、全面的史料基礎;一方面,在對唐聲詩的理解認識上,也較爲科學、客觀,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三、結語

對唐代“歌辭”概念的科學認識,使得任半塘開創了一個別具風格的唐代“音樂文學”研究領域,即對唐代結合着音樂的歌辭的全面考察和綜合分析。對唐代歌辭新的觀察思考,使得任半塘構建出一套基於新問題體系下的,有別於傳統研究模式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且在任半塘學術研究的中晚年階段,得以向世人呈現出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學術成果,進而還吸引了一批研究者參與到該領域的研究中來,如王小盾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楊曉靄的《宋代聲詩研究》等,他們自覺學習並發展着任半塘先生開創的唐代“音樂文藝”研究體系,爲中國音樂文學史理論體系的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根據“科學學”的標準,即強調某一學科是否能夠成立,要看它是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是否產生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否產生了建築在有特性的研究方法體系上的一整套“科學範式”;是否形成了運用這一“範式”,且遵守共同學術規則的由研究者所組成的“學術共同體”,我們可以認爲,任半塘建立了一套唐代“音樂文學”研究的“科學範式”,《唐聲詩》中所集中體現的科學的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值得音樂文學史、文學史、音樂史學界,不斷地學習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