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論文

論文2.48W

新的課程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們對閱讀教學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認識。例如,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的對話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字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注意文字與生活、與社會、與自然的聯繫。特別關注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開發課程資源。隨着資訊技術的革新,大家也比較關注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總之,欣賞課堂教學的口味在發生變化,不僅要求有新意,還要要求有創意。

有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分析論文

關於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確實是我們應當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什麼是有效性的課堂教學?它的標準是什麼?恐怕還難以說清,但它應該有基本的原則。語文就是語文,語文教學的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那麼閱讀教學是什麼呢?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藉助文字,理解和體驗文字的價值;藉助文字的閱讀,積累語文知識,訓練語文技能,提升人文素養。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學的方式與策略的影響。無論閱讀教學怎麼教,也不能脫離對文字意義的解讀,語言的積累,能力的訓練。現在我們強調建構式的課堂教學,也就是從學生的原始情境出發,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與創新,然而學生的自主性,往往不是閱讀教學實質性。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羣島》,有的學生提出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教師認爲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進而就讓學生查閱資料,弄清形成的原因與過程。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問題解決了,可是再也沒有多少時間來理解文字的意義了。這是關注了枝節,失去了整體。又如,讓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朗讀、背誦;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想像、繪畫;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情境表演。然後教師就讓學生按着自己的方式來學習。課堂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課堂交流的時候,朗讀的來朗讀,繪畫的展示繪畫,表演的來表演。可是,朗讀的同學怎麼能感受到繪畫的同學心境?繪畫的同學又怎麼感受到表演同學的內心呢?課堂教學出現了思維的空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另外,閱讀教學有着自身的規律,對文字的理解有個逐層深入的過程。沒有默讀的思考,沒有問題的探究,沒有朗讀的體驗,這怎麼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又表現在哪裏?因此,建構式課堂教學,絕不是學生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它是師生的合作建構,當學生提出的學習方式存在不合理性,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我認爲,課堂教學首先要尊重教師的主導。沒有教師主導,談不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我經歷過這樣的課堂教學,例如,閱讀教學中的識字。課堂教學處理的方式是,讓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出生字,然後學生在小組交流,最後全班彙報。教師把所有的生字用投影打出來,學生想彙報哪個字就哪個字,想怎麼彙報就怎麼彙報。學生確實很有興趣,一個學生把一個字彙報完了,其他學生還彙報這個字,有的是讀,有的是組詞,有的是說話,有的是說記憶方法。整個課堂教學你說我說,熱鬧非凡,教師也不住激勵誇獎。不知不覺課堂教學的時間過了大半,再想完成其他教學任務的時候,已經力不從心了。這個現象說明,一是課堂教學不能放任自流,二是對識字教學沒有尺度的把握。如果課堂教學換成另一種方式,由教師引導學生彙報哪個字,這樣就可以調控學生的發言,也能把握識字的重點。合理併科學的分配教學的時間了。尊重的主體性,失去了有效性,這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

“對話”不僅是現代教學時髦的名詞,也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什麼是對話,師問生答是對話,生問師答叫對話,生問生答叫對話,自由討論也叫對話。問題是我們關注的是誰的對話,很多課堂教師關注的是愛發言學生的對話,多數學生成了對話的聽衆。出現這樣的局面,一是教師考慮課堂教學順利地進行,有發言的趕緊說出來。另一方面教師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理解問題是差距的,有的學生沒等反應過來,被別人強先了,細緻地發現,總是那些思維敏捷的學生。這樣課堂教學看似生動,但是沒有照顧大多數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出現了兩極分化。對話不能只是學生的對話,教師該對話的`時候一定要對話。對於難以理解的問題,啓而不發的問題,還需要交代的問題,教師爲什麼不能講解呢?教師到位的講解不同樣有效嗎?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看學生對話多少,要看哪些人在對話,對話是不是質量。

朗讀訓練是閱讀教學重戲。我們反對朗讀技術性的指導,主張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個性。但絕不是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前階段聽說這樣的一個案例:在學習《坐井觀天》時,一個學讀青蛙的話“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麼大,還用飛那麼遠嗎?”把重音放在“別說大話了”上,老師提出了表揚。一個學生再讀,把重音放在了“那麼遠”上,老師鼓勵讀出了自己的感情。又一個學生結結巴巴地讀了這句話,老師問:“爲什麼這樣讀?”,學生說:“青蛙長期住在井裏,連話都不會說了。”教師隨即表揚:“你讀得可真好!”。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它不是真實的生活情景,用真實的生活來理解,顯然不能自圓其說。如果說學生有自己的體驗可以理解,那麼教師表揚就顯得牽強。語言是有語境的,該怎麼讀,不能破壞整體。

朗讀訓練講究層次性,而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難以把握。就說教師範讀,什麼時候讀比較合適呢?有的教師喜歡開篇就範讀,有的教師喜歡講讀後範讀,還有的教師喜歡穿插在講讀中。無論在什麼時候讀,要注意範讀的必要性和欣賞性。開篇範讀主要是爲了激發學生情感和學習的興趣,一般來說,文章短,抒情性強課文。講讀中穿插範讀,主要是讀重點段落,要形成一種感染力,或啓發性,引起學生的共鳴和模仿。但有的時候,學生讀得很不錯了,教師也要搶讀一番,甚至讀得還沒有學生出色,這就是無意義的勞動。講讀之後範讀,純屬多此一舉。有感情的朗讀的訓練一定建立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之上,有了情感體驗那纔是有效的,否則是機械的、無味的訓練。朗讀不是追求形式,而是注重質量,每次朗讀教師要有中肯的評價或激勵。前幾年有個教研員當笑話說一個老師訓練朗讀的方式,課堂教學爲了追求多讀效果,指揮到:男生讀,女生讀,南行讀,北行讀,全班讀……變着花樣的翻新,就是不管讀的怎麼樣,也不管爲什麼要讀。如此的朗讀訓練,怎麼談上有效性?

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注意時間是有限的。在短短的時間要做到有實效,就需要刪繁就簡。目標明確,指向清晰,訓練到位。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主渠道。教師應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儘可能使學生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使每堂課都成爲有效教學。這樣,語文教學效率低的局面得到改觀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