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論文1.6W

21世紀是一個社會發展多元化、學習化、資訊化的時代,教育資源、教學時空無限擴展,這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物質條件。社會課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新開設的一門綜合課,是極富時代特色和中國特色的新課程。怎樣透過上好這門課,培養學生正確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的良性發展,是每個社會學科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一、社會課教學現狀分析

我市的小學社會學科教育改革和其他學科一樣,正經歷着“知識—能力—素養”的發展階段,但教育觀念滯後的現象卻時有發生,如:牽着學生走的多,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少;具體指導和規定的多,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少;傳統的教學模式多,科學探究活動少……這樣做最直接、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把學生束縛在被動學習、被動思考的軌道上,造成了教什麼就學什麼,考什麼就學什麼的呆板局面。這可能是造成學生不會學習,缺乏創新精神的主要原因,這與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合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要求相去甚遠。

如何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本人認爲在社會教學中應恰當地“增”與“減”,纔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社會課教學的“增與減”

1.增加直觀感知,減少空洞說教

社會教材中的部分歷史、地理及民俗知識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抽象空洞的說教難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性爲主,直觀形象的事物更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因此,教學中我重視圖片、實物、錄像、錄音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積極創設情境,縮短時空跨度,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例如學習《中日甲午戰爭》這一內容時,先引導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然後透過閉路電視把相關內容的歷史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看到愛國將領鄧世昌英勇善戰,最後以身殉國喚起國人的覺醒,孩子們的心裏充滿了對愛國將領的敬佩之情,“勇哉壯節首捐軀,無愧同袍誇膽識”海疆衛士鄧世昌,永遠活在祖國人民的心裏,他的光輝形象,永遠屹立在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上。當問及他們的'內心感受時,“努力學習,全面發展,振興中華”成爲孩子們的一致呼聲,這樣教學的效果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社會歷史,同時激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感染的力量直達學生的心靈深處。

2.增加社會實踐,減少教師灌輸

常規的社會課作業多以書面練習爲主,忽視了社會課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沒有益處。正所謂“課堂是小社會,而社會纔是大課堂”。因此,爲了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採用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社會和適應社會的初步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由於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在進行調查前,教師可事先準備好調查提綱。如學習《家庭與社區服務》一課時,可以從自己家庭與社區的關係開始,準備兩個調查提綱:1、你家附近開展了哪些社區服務?這些活動給你家解決了哪些困難?2、如果沒有社區服務,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這樣,以家庭調查爲基礎,繼而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如學完《家庭與社會》後,讓學生透過調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作情況,再來說一說爲什麼每個家庭生活得幸福,有利於社會的安定繁榮?等等。採用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獲得第一手資料,大家感興趣,富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標籤:教學 品德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