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電子政務發展探究影響論文

論文2.45W

1美國“全球電子商務框架”概要

電子政務發展探究影響論文

隨着資訊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被提上日程,並取得顯著成效,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協調成爲資訊化發展的一大趨勢。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協同實現的整體效應必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1997年7月1日,克林頓總統頒佈了聯邦政府促進、支援電子商務發展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該框架確立了聯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對於美國乃至世界各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在“全球電子商務框架”中,聯邦政府提出了發展電子商務的原則和建議。發展電子商務主要原則包括因特網發展是市場驅動的所以私營部門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在透過因特網進行產品或者服務買賣並達成合法協議的過程中政府應該避免對電子商務的不當限制、政府必須參與時政府參與的目標應該是支援和創造一種可以預測的、受影響最小的、持續簡單的法律環境爲商業發展營造合適的環境、政府必須深化對因特網的特性的認識從而對現有的一些可能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法規重新進行審議、修改或者廢止、打破網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區、國家和國際之間的界限促進電子商務在全球範圍內發展。

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表現爲互動關係,經過研究發現美國“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對我國電子政務的改革提供了參考。

2“全球電子商務框架”對我國電子政務改革的啓示

2.1做好災備方案,確保資訊安全

經濟社會中存在大量數據,WestWorld公司的報告指出,在每500個數據中心中就有1個每年要經歷一次災難。電子政務建設離不開數據,數字資訊是源頭活水。劉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網絡環境下的電子檔案管理規範,必須考慮管理者的責任和辦公自動化網絡上執行的電子消息必須作爲憑證加以管理。劉家真教授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文獻的檔案數據面臨的風險,根據國情提出文獻的檔案數據宜採用同城異地備份與遠端異地儲存其離線備份的災備方案,並對遠端異地離線災備基地的建設、管理與可持續運作提出了建議。劉家真教授還深入研究了更新與遷移在檔案保護中的廣泛應用,以及更新與遷移可能帶來的檔案內容資訊損失風險,並提出瞭如何規避這類風險的管理策略。這些策略對於資訊的更新與遷移過程中的丟失可以起到“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劉家真教授指出,“保護數字文獻的關鍵在於維護數字資訊的長期可存取性,爲維護數字資訊的長期可存取,還提出了3M策略:數字媒體的選擇與維護、科學管理以及技術遷移。”因此,要建立資訊安全平臺,保護網上政務資源。搭建安全支撐平臺和安全應用支撐平臺。電子政務的數據處理與保護必須放在第一位,數據丟失了,或者被刪改了,起不到應有作用,甚至會起到負作用。

2.2政府市場聯動,強化資訊管理

電子政務資訊共享已成爲公務員及社會公衆日益緊迫的需求。然而,由於行政體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電子政務資訊共享面臨着一系列的障礙和問題。爲了提高電子政務資訊共享的效率,各級政府部門應當針對這些原因和表現,採取相應的對策。因此必須強化電子政務的資訊管理。

電子政務的資訊管理要引入市場機制、把握好電子政務的市場定位、確立客戶關係管理和贏利模式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市場化建設。電子政務建設中要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讓第三部門、企業集團甚至民間組織加入,讓他們成爲電子政務建設的主體之一。

電子政務資訊管理是一個巨大工程,短期的規劃是注重解決眼下必須解決的問題,同時要制訂中長遠規劃,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電子政務的經濟效益模型,熟練掌握電子政務對經濟效益影響的幾種主要方式和內容,間接影響至少要考慮建設、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響應考慮到電子政務對政府、相關企業及諮詢機構等方面的影響。

電子政務資訊管理的好壞標準要交給市場而不是政府,這樣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動權。國內外資訊化的實踐證明,資訊化建設必須有標準化的支援,尤其要發揮標準化的導向作用,以確保技術上的協調一致和整體效能的實現。

電子政務推進標準化必須進行正確的策略選擇。爲電子政務標準選擇正確的類型、級別與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確電子政務標準化在標準類型歸屬、標準級別劃定與標準形式確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確選擇我國電子政務標準類型、級別與形式。2.3協同政務建設,攻克關鍵技術

政務主要包括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三個環節,要從行政決策組織、行政決策活動、行政執行組織、行政執行活動、行政監督組織、行政監督活動、公務員培訓等幾個方面探討電子政務的協同發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機理。如公務員的部分培訓內容可以在網上進行降低培訓成本。

降低政務成本要推進協同電子政務建設,協同電子政務是對政府自身運作能力的強化,協同電子政務有助於政府組織實現職能整合、資訊整合、業務整合、流程整合,最終實現政務工作和服務的全面提高。推進協同電子政務建設中要注意解決好政府和開發商之間存在的利益衝突問題,必須設計好有效的激勵機制。

我國電子政務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是國產軟硬件的相對不成熟,在集成時出現不相容的問題,在現有的國產軟硬件的基礎上,要經過反覆測試和優化形成一套真正執行穩定、切實可行的國產軟硬件的集成應用方案,確保應用國產的關鍵技術。

知識產權和隱私的保護技術急需攻克並同步更新。應當從提高公民個人資訊隱私權意識,提高電子政務資訊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強電子政務資訊資源系統的管理方面來保護電子政務資訊系統中的個人資訊隱私權。

我國知識產權電子政務建設的起點和國外比較差不多。國外知識產權類網站的開發者主要是國際協會或組織,行政管理網站佔據主要地位。我國是以中央的知識產權資訊網站帶動地方的知識產權資訊網站建設,實現各知識產權資訊庫的資源共享。要保證電子政務資訊資源權利人享有合法權利。

2.4依法管理政務,制度職能創新

電子政務呼喚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爲本的管理理念貫穿電子政務的全過程,要運用資訊時代的人本思維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動電子政務的發展。推進電子政務實際上是要達到政府行政管理領域內新的制度平衡。

電子政務始終要以依法行政爲大前提。電子政務立法的宗旨應當是推動政府資訊公開、推進政務資訊化建設、提高政務辦公效率。電子政務的法律框架,本質是爲電子政務提供公平、透明、和諧的環境。電子政務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問題是立法模式、立法層次、立法效力等。電子政務的執行必須在法律監督之下,電子政務的發展也必須基於資訊法律的保障,電子政務的實施有利於建設法制社會。電子政務發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環境。從電子政務的建設和應用的流程角度來看,電子政務發展應完善:與政務資訊有關的行政法律法規問題、電子政務建設管理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問題、電子政務建設的技術標準。

電子政務的本質是對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創新。電子政務不僅在公共行政領域,而且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了影響。電子政務是資訊時代各級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爲構建服務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現實條件。

電子政務是現代政府管理創新工具。電子政務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務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這就要求各級政府轉變觀念,統籌規劃各部門網站,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電子政務發展,利用電子政務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強公共管理與服務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點解決好電子政務建設中的深層次問題。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對電子政務中實施IT治理,找到實現電子政務制度與技術協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2.5高效優質服務、狠抓績效評估

我國電子政府績效評估實踐已在各級政府和部門中逐漸開展起來,並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電子政務績效評估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大發展。

電子政務績效是政府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政務正在成爲現代政府運作的主要方式,成爲政府更好的實現其管理、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規模的投入和建設後,電子政務能否真正取得預期的成效已經成爲一個重大問題。

我國目前的電子政務建設狀況不容樂觀,巨大的資金投後,實際效果卻與預期相距甚遠。究其原因,缺乏與電子政務執行特點相符合的績效評估體系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國自己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模式。可以把電子政務的績效劃分爲產出、結果和影響三個層次,提倡綜合應用模式,突破產出層次。我國的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應突出“重在政務”和“政務爲民”的戰略選擇,同時緊密結合電子政務建設和行政改革的進程,做好戰略規劃。從XX網站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政務基礎資訊數據庫建設,重點政務業務系統建設四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穩步推動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同時促進政府績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家真.數據丟失的風險與對策[J].機電兵船檔案,2004,(01).

[2]@劉家真.網絡環境下的電子檔案管理要求[J].檔案管理,1999,(01).

[3]@劉家真,倪麗娟.創建我國文獻的檔案數據災備基地的構想[J].檔案學研究,2006,(04).

[4]@劉家真.更新與遷移中的風險管理策略[J].北京檔案,2005,(10).

[5]@劉家真.保護數字資訊的長期存取策略[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04).

[6]@李綱,王毅彥.電子政務資訊安全平臺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01).

[7]@查先進.電子政務資訊共享的障礙及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6,(07).

[8]@鄧崧,彭豔.我國電子政務的和諧發展模式及問題研究[J]電子政務,2005,(12).

摘要:參考美國政府透過“全球電子商務框架”提出的發展電子商務的原則,中國電子政務改革可以從做好災備方案,確保資訊安全、政府市場聯動,強化資訊管理、協同政務建設,攻克關鍵技術、依法管理政務,制度職能創新和高效優質服務,狠抓績效評估等方面着手,以更好地服務經濟和服務社會。

關鍵詞:電子政務;服務經濟;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