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近代冀商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論文

論文8.35K

文章介紹了冀商的歷史淵源,並從職業教育的理論和視角出發,重點介紹冀商代表之一武百祥在人才培養、職工生活、職工教育、教育事業、管理制度等五方面的做法,給予了客觀的評價和思考。

近代冀商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論文

冀商,即河北商人,是指從河北走出去到外地經商的商人[1]。同其他各地商幫一樣,冀商也經歷了興起、發展、昌盛、衰落四個階段。通常我們所說的冀商商史,是指始於清,發展鼎盛於清末民初,也是最爲引人注目的一段歷史,人稱“百年輝煌”。

歷史上的冀商,其經商之道及職業人才的培養可爲職業教育提供些許借鑑;2015年河北省召開的首屆冀商大會,標誌着對當代經濟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着切實的利益關係,因此,本文梳理了冀商發展的歷史脈絡,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冀商的歷史淵源

我國商業歷史悠久,曾出現過許多傑出的商幫代表,有以喬家大院爲典範的晉商、冠以紅頂商人之稱的徽商。相對於晉商、徽商而言,冀商的名氣卻遠不及如此。雖不及其它商幫名氣大,但是論及實力,冀商還是毫不遜色的。在河北商史上,冀商的主體主要指這三個幫:一是遠到東北一帶闖關東經商的“老呔幫”;二是遠到蒙古雙方貨物互換爲主“張庫幫”;三是以特產經營及特色品牌爲主的“冀中幫”。

(一)老呔幫

“老呔幫”是三大幫中最具實力的一個,也是“第一幫”。康熙字典中將“呔”字註釋爲:“南人詈北方人爲呔子。”其引申意思爲說話帶有外地口音[2]。因說話帶有外地口音,故東北人給到當地經商的河北商人一個統稱“老呔兒”。

清乾隆年間,樂亭縣劉石各莊的農民劉新亭得知,東北龍灣一帶開墾荒地,急缺農具以及日用品,於是決定闖關東搞長途販運。令人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一舉動,使他開創了今後的“老呔幫”。據樂亭縣誌記載,劉家在東北和關內所開設的商號範圍極廣、數量極多,至光緒十五年已有30餘處[3]。在劉新亭經商成功的影響和帶動下,更多樂亭周邊一帶的人走上了去東北經商致富的道路,自此,“老呔幫”逐漸形成。

老呔幫的主要功績就是開發東北,經商是樂亭發展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在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期間,“東北三個省,無商不樂亭”這句民諺十分流行[4]。自清初起就有樂亭人闖關東經商。他們先從小本生意着手,從而發家致富。有“京東第一家”之稱的汀流河劉家,其祖先就是樂亭經商者的代表之一。

提及劉家創業,其歷程非常艱辛。劉家始祖劉新亭大約在清朝乾隆末年開始創業,發跡於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在當時有一首民謠這樣來歌贊石各莊劉家創業史:“石各莊影匠窩,豐莊趕大車。爐上叮噹響,窪裏跟着學。”其大意是:劉家在石各莊養皮影戲班,有多名“影匠”,因此稱之爲“影匠窩”。劉家利用東北“開墾招荒”形勢,闖關東經商。爐上村鐵匠爐負責打製農具,爲東北供應;豐莊組成車隊,將農具運輸到東北;窪裏也跟着跑起運輸來。所提到的事都爲劉家經商發跡奠定了一定基礎。

他們去時運輸農具,返程時捎載那邊的特產,這種經商模式使得劉家生意蒸蒸日上。到了清末民初,在瀋陽、哈爾濱、吉林等各大城市,劉家均有自己經營的商號,在那時達到鼎盛時期。與此同時,樂亭等地同鄉人也都效仿,很多人因此發財致富。劉家在東北各大城市經營範圍十分廣泛,最初,劉家只是販運耕種農具、布匹、和一些雜貨,隨着其經濟實力逐漸強大,發展成爲了百貨公司,到了後期,他們開始經營錢莊、銀行,一度在商界炙手可熱,爲人們所熟知。

(二)張庫幫

“老呔幫”是冀東人遠到東北一帶闖關東進行經商,而仍有部分河北人(諸如束鹿、深州、饒陽、南宮等地人)則利用起本地地域優勢,將他們看重了那條始於張家口、終於蒙古草原烏蘭巴托的貿易運銷線,以此來作爲生活的依靠。在電視劇《大境門》,它講述了以張家口鉅商王瑞昌爲代表人物的一代冀商的奮鬥故事。其中,有一個情景是這樣的:清末民初,天氣十分惡劣,在陡峭的峽谷中,張家口蔚縣商人王瑞昌正押車行走,突然從對面衝出劫匪……。電視劇中所指的那條道即爲張家口通往蒙古草原烏蘭巴托的貿易運銷線——張庫大道。這條商道形成於漢唐時代,興盛於清順治元年。那年,正趕上清政府修築大境門,全面放開對蒙、俄的貿易。束鹿等地河北人正是在此商機帶動下,踏上“張庫大道”遠到蒙古進行貨物販賣,自此,冀商“張庫幫”形成。

當年的“張庫幫”主要是將自己帶去的產品與蒙古人的當地盛產進行交換。到達目的地後,一般都是搭上帳篷,等着將帶去的這些產品,諸如煙、糖,以及蒙靴、菸袋杆等日常用品,還有珊瑚、玉器等之類的“細貨”,與蒙古的牛羊馬匹進行交換等。據說,一隻羊只需用一包煙……數倍的利潤使得張庫幫長期地經營着。

(三)冀中幫

惠濟京津和物流天下之業績主要是由冀中幫創建的。河北環繞京津之間,河北商人利用地域優勢以及特產特色,進行經商活動。“冀中幫”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其三:一是交通便利;二是產銷需要;三是產品優質[5]。

“冀中幫”憑藉優質的特產,四海經營。比如以保定特產居多的有:安國藥材、高陽棉布等。除特產外,還有河北人創建的一些特色品牌:像“東來順”、“全聚德”等。

二、近代冀商與職業人才的培養

冀商史上,樂亭人闖關東經商的成功以及他們所流傳下來的故事,鑄就了冀商百年輝煌經商史,一批商業驕子諸如劉新亭、武百祥、孫秀三等將永載史冊。本文以武百祥及其所創建的同記爲例,從職業教育的視角出發,結合職業教育理論,深入挖掘冀商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貢獻。

(一)積極學習先進,注重人才培養

作爲一個商人,武百祥的經營思想、經營方式十分革新。他在經營方式上,打破舊商業的傳統,試圖推陳置新,積極學習先進經驗模式,大膽學習外國經驗。1907年,武百祥善於捕捉商機,開始製作一種流行的英式鼠絨皮毛帽,並聘請有經驗的毛皮匠負責剪裁。1911年10月,他親自去天津置辦貨物,並在外國租界處學習其經營方式,此外,他還曾到江南和日本進行學習。武百祥不僅注重自身的學習,而且還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1920年,他到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各大城市等地考察參觀學習其工商業的發展情況。在此期間,他還曾派員到西歐一些先進國家,諸如到蘇俄、波蘭、德國、瑞士等地進行工商業的學習,並在國內國外設立多個辦事處。武百祥在學習先進的基礎上,根據目前商業所處的地位,帶動商業進行一系列革新,開創了諸多商界先河。

武百祥指出工人自身方面主要存在三種缺欠:知識缺乏,技巧不足,思想差繆[6]。因此,關於人才培養過程,武百祥在《勞資衝突之我見》中在簡述辦理工廠之現況時提及。現將涉及教育方面呈現如下[7]:

教育:每週學徒入教育班讀書三小時。(現有十六班,共六百五十人),教育班分兩種:一種是專門的,分科教授。普通教授,是平民書信,公民常識,三民主義等。專門教材,針織科有紡織學、算術。木工科有繪圖,算術。縫紉科有圖案等。休息場遊戲二小時。

集會:每禮拜六晚七時例會,智育演說(請人演說),禮拜日早八時歌詠會(學習詩歌),早九時朝會(訓育部主辦),下午一時齊赴禮拜堂聽講,禮拜日晚七時德育演說(宗教演說),每次晚會有電影助興。

訓育部:管理工徒,灌輸智識等。

青年會:經理集匯書報教育並德智體羣四育。

武百祥先進的商業革新精神以及注重人才培養、善於利用人才優勢做法對於職業教育發展有很多啓發。他十分注重對學徒的各方面教育,有分科知識的教授,即專門性質,也有普通知識的教育。同時,還強調學徒德智體羣四育的發展。當前,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爲主的一種教育類型,尤其應注重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用人有着緊密關係。相對於普通、簡單多重複的勞動,企業更願意招一些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經過一定培訓合格的服務型人才。爲此,職業教育應注重人才培養,避免技能人才短缺現象成爲常態,縮小企業用工與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差距,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用人的對接,真正深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

(二)豐富職工生活,提高綜合素質

武百祥不僅注重人才的培養,而且還非常重視職工的福利待遇。武百祥認爲沒有素質好的工人,工廠很難搞好[8]。所以,爲了工人的知識和素質修養得到提高和昇華,他提供了很多有利有益的舉措。在同記,爲商店店員和工廠工人提供宿舍;爲了使員工看病方便,在同記設有醫院,並實行免費醫療;除此之外,還設有浴室、理髮室等生活保障設施;爲了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在工廠設立了俱樂部、圖書館、遊戲室等設施;爲了使員工得到更好的身體鍛鍊,還設有體育場、運動場等。這既爲員工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其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種種上述舉措,表明一個企業強大發展的背後,不單需要職工過硬的專業技能,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是一項必要的因素。這與其大力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緊密相關。在當前經濟轉型關鍵時期以及互聯網+時代下,職業教育更應面向大衆,儘可能使更多工人、農民及待業青年接受職業教育,增強企業、鄉村技術技能積蓄,提高從業人員技能和綜合素質。

(三)關注職工教育,重視企業文化氛圍

爲了提高工人素質以及受教育水平,武百祥將同記工廠內部組織分爲廠務部和訓育部。其中廠務部下設各個科室及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生產活動以及日常管理;訓育部下設職工青年會,由6個部組成。即:德育部、智育部、體育部、羣育部、藝術部、婦女部。職工青年會是由工廠訓育部直接領導,具體組織形式如下圖[9]:

圖1 訓育部組織機構

職工青年會所組成的組織機構,在活動目標方面清晰明確;活動內容詳實,既有促進職工專業方面的活動,又有文化常識性活動等,如工業研究、工業演講、工人教育班、主日學等。活動形式多元,如廠事討論會、常識演講、歌詠會、遊戲室等,注重研究、討論、演講、娛樂、運動於一體;人員配備恰當合理,不同活動有相應的崗位人員負責,設有會員、教員、主任、指導員、值日員等。生活保障齊全,設有養病院、浴所、膳堂、宿舍。該組織機構全面完善,崗位責任落實到人,極大的促進職工發展。

透過這些活動的組織,既對職工進行了生產技術教育和文化教育,又使得職工的精神能力改進有一定益處。武百祥在《五十年自述》中對學徒施行教育所取得的成績這樣寫道:“沒讀過書的學徒們,到現在不但能唱詩、能看書、能寫信,而且每星期還能出一張‘工人週報’[10]。”武百祥還對領袖和店員在學問方面進行了特別要求。他在《大羅新政策》中寫道:“商業上的教育,固是商人的利器,然而要僅受學校的教育,有書本上的學問,而無切實的經驗,必難得其實用……要想在商業界佔一位置,除此常識之外,更需要有特別的學問,非是從書本中可以找到的,也不是印板式的,代代相傳的,乃是由於苦心經歷積漸而得的經驗”[11]。對於店員來說,他指出“一般普通店員,其受學校教育不過二、三年,或四、五年,如欲使其成爲優秀的店員,當然還需要一番訓練[12]。”主要透過課本講授加之經驗訓練。可見,在那時商業職業教育就十分重視實踐經驗的鍛鍊。此外,當時武百祥也很重視企業的文化氣氛,花文化名人爲“同記”特別店員,旨在更好地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那時武百祥對於員工在商業教育上要達到的要求,對於如今的職業教育來說仍然適用。職業教育旨在以就業爲導向、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在課程方面,把握好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比例。一方面,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另一方面,特別強調實踐鍛鍊,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在活動方面,多組織有意義的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中。

(四)創辦學校,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武百祥因自身只在家鄉私塾裏讀過四年書,深切感受到沒有文化之苦,因此他爲了讓更多下一代免受其苦,在家鄉樂亭及哈爾濱創辦了學校。在1912年,在家鄉樂亭縣創建了趙灘小學。1918年,與人共同籌款籌建了“東華商校”(後改爲東華中學,後改爲哈二中現址),培養造就一批具有新知識的商業專業人才。因爲在當時,大部分商界領袖是沒有受過商業知識訓練的,不能適合企業發展的需要。1928年,他與趙禪唐共同籌資,創建了百善學校,這一學校在當時成爲樂亭縣最好的學校,聘請好的老師,創建優質的硬件設施、環境,讓孩子們接受最好的教育,爲社會培養了大量各級各類的人才。其中,學習好的可以繼續升入中學、大學進行深造,即使沒有繼續升學的,也可以依託良好的文化基礎,積極投身於農業生產、商品流通、企業經營等各個領域。

武百祥創建的學校,對貧困生實行免費政策,對特別貧困甚至提供資助補貼,這使得每個貧困家庭孩子都可以接受教育,或者憑藉一技之長就業,也有繼續升學的途徑。透過讓他們接受教育,幫助他們實現了脫貧,也爲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更多的實用型、技術型人才。武百祥發展教育事業的思想,對現如今的職業教育發展有借鑑意義。一方面,還應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另一方面,在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更注重“招生招工一體化、校企共同育人”等改革趨勢下,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要求。

(五)制定嚴格管理制度,重視商業信譽和商業道德

武百祥強調既然要吃同記的飯,就要服從同記的管理,並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規章管理制度。首先,武百祥在用人方面特別重視學徒制的管理辦法,他在《勞資衝突之我見》中對於工廠的學徒有嚴格規定“本廠學徒三年畢業,初學程度入廠者,畢業後酬勞一百元。高小畢業入廠者,酬勞一百五十元。(爲提高工人資格故酬勞上略有區別)”[13]。其次,對於店員管理,他也有嚴格的要求標準,如規定店員要達到高小文化程度,年紀輕、容貌整潔,透過考試方可錄用,在錄用後還要經過一段培訓期,並在熟悉業務和規章制度後才能上崗售貨,始爲正式店員。再次,至於店規,武百祥在《同記工廠及附屬事業》中說到:“無論什麼事情,只要人數一多,必須有一點秩序,纔不至於紊亂。學校、軍隊、工廠,都是一理。……全廠職員,上至經理廠長以及各科主任執事,一切食宿起居與工徒苦力完全一律,毫無分別。至於工作服務,上級廠員均須身先工徒[14]。”再次,他對工人和店員制定了一些禁令,以及訂立了廠訓——“潔誠信愛”。對於失職或違職的職工,輕則記過,重則除名。在武百祥兒子《憶我的父親》中寫道:父親的舅舅何善榮是當年帶他父親闖關東的人,在同記店內工作,由於不遵守店規,同樣被開除了。

在商業信譽和商業道德方面,武百祥尤爲重視,首先實行了言無二價、童叟無欺等做法。他在《同記工廠及附屬事業》中,在講到工廠效用之助長信用時提到:“我們的成衣,因爲工廠有一種好習慣,絕不會沒收顧主的.剩料,也不會冒開材料,所以信用頗著[15]”。並在《大羅新政策》的演講中,從貨真、價平、優待、快感等四個方面保障了顧客的利益,在給顧客帶來便利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同記的信譽和道德。

在武百祥看來,嚴格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商業信譽道德是同記取勝的資本。現如今,職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立德樹人,加強德育特別是職業道德教育,是職業院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三、近代冀商與職業教育的思考

歷史上,冀商三大主體的出現與形成,不僅使得東北、內蒙以及河北地區得到了發展,而且還帶動了冀商以及相當一部分人的致富,更尤爲重要的是一些留傳下來的技術、特色品牌以及經商之道對於當今快速發展的職業教育很有益處。對於現代而言,藉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冀商商會也在不斷地發展,並於2015年7月6日在石家莊召開了首屆世界冀商大會,加強了海內外冀商與家鄉河北的交流,促進冀商參與河北經濟建設。無論是追溯到歷史的軌跡還是跟蹤現在發展的前沿,冀商以及商會的發展對於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建設,提供就業機會

目前,隨着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對外貿易的深入開展,相應地冀商也在逐漸發展,對於企業以及家鄉來說,兩者的資源互動和輻射回流,即發展了企業,又回報了家鄉。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結合得最爲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從某種程度上說,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透過商會這個平臺,與會冀商積極參與當地的項目,投資辦廠,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經濟的發展帶來人才崗位的增多,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就業。

(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冀商來說,是當前創新發展的最大機遇。透過冀商大會,與會企業抱團互助、搶抓機遇、搭建資訊投資平臺,凝聚轉型力量等,有力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區域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相適應的人力資源的支撐。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這無疑爲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指明瞭方向,有利於實現職教人才培養與產業企業用工需求的對接,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現產業與人才優勢互補,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層次和質量。

(三)加強校企合作,爲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便利

透過冀商間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發展,與會冀商可謂商機涌動,積極投資家鄉,可以將很多行業企業的項目帶到地方中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於職業教育而言,也爲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於推動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深入教育與產業結合,促進職業學校與企業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與崗位對接、基地與車間對接、師資與師傅對接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職業教育和當地區域企業產業實現有效對接、共同發展。同時也能把優秀的企業文化帶進校園,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