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經管理資訊化運用綜述論文

論文2.94W

一、農業資訊化所面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農經管理資訊化運用綜述論文

農業農村資訊化是改造傳統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爲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注入新的活力,必須加快解決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等方面的突出矛盾,這些矛盾明顯制約着農業農村資訊化的發展,導致農村農業生產力下降,農村生產力分散,農民生產積極性降低,外出打工人員增多,農業生產人員減少,農村農業發展程度越來越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民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受影響。所以將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效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現代資訊技術應用作爲農業生產經營連接市場經濟體系的關鍵紐帶,推動資訊化與現代農業建設的緊密結合,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的無縫結合,使廣大農民享受現代科技進步成果,優化農業的生產結構,使農民透過農業的資訊化建設獲得更多利潤,加強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與資訊化充分結合,使農業生產過程與市場需求等進行結合,使農民知道該種什麼,種什麼能獲得利潤,提升農業應對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這一過程大大增加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農村農民的收入,穩定了國家的農業生產,使其保持健康向上的發展的狀態。爲國家其他行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農業經濟管理中資訊化的作用

在農業生產部門中合理地組織生產力,正確地處理生產關係,適時地調整上層建築,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合理地組織生產、供應和銷售,妥善地處理國家、企業和勞動者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調動廣大農業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要。資訊化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的介入,可以使農業經濟管理得到多方面資訊的彙總。在科學預測基礎上,正確制定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編制農業發展計劃;在農業區劃基礎上,進行農業地區佈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動力資源、物質技術資源和財力資源;建立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確定農業生產經營中各方面的責、權、利關係以及分配中的積累與消費關係;正確地組織農產品的商品流通;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手段,調節農業經濟活動;全面評價農業經濟效益。

三、資訊化的具體實踐

首先,要加強農業生產戶之間的相互合作。現今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力之間很少相互合作,一般都處於獨自承包的狀況。導致生產戶之間的資訊難以彙總,資訊獲取難度大,生產方向,生產結構等都很難得到優化與發展。農業生產資訊化過程中彙總各生產戶之間的資訊,在基礎的生產過程中彙總資訊,使資訊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實現涉農數據的相容和共享,加強農業資訊的採集和加工,根據農業、農村和農民的資訊需求,加強農業資訊源和資訊渠道的開拓、發掘及資訊彙報工作。再者,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過程中,要加強服務隊伍的壯大與發展。一支有能力、有基礎、有條件的服務隊伍可以在資訊化管理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普及農業技術,豐富農民農業生產結構。

利用自身的資訊知識使農村農業發展逐步走上結構優化,生產技術到位的正規道路。還要培養一支既有文化知識水平,又懂得農業生產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爲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與決策服務,爲農業資訊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援。另外,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道路上,相關政策一定要制定到位。政府出臺一系列讓農民購買計算機等獲得優惠,致力於使50%的農戶擁有計算機,並且要保證農民可以透過互聯網能夠查詢到、學習到知識。

四、結語

農業資訊化是對農業資訊的獲取、控制和使用,所以不單單是指傳統意義上農村通信網的建設,讓農民能夠看電視、通電話和登陸互聯網,所以前期村村通工程只能是資訊化建設的第一步,而遠非資訊化建設的重點。農業資訊化建設是要靠一批懂得技術、瞭解經濟、深入農村和精於溝通的複合型人才建設成的資訊平臺,能根據當前農村居民的整體文化水平,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資訊服務,同時根據農民反饋的資訊予以識別和處理,不斷提高資訊服務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更多的農民學會把握資訊、利用資訊和依靠資訊,營造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資訊化氛圍。透過示範引導、帶動,最終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