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現狀與對策建議論文

論文1.91W

1我省現有農業支援保護體系

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現狀與對策建議論文

1.1綠箱政策的投入包括: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農改超設施項目等。②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等扶持政策。③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扶持政策。④農業生產、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結構調整補貼政策。⑤貧困地區補貼政策和農村自然災害救濟政策。⑥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補貼政策。⑦農業生產者收入直接補貼政策。如對糧食生產者的直接補貼。

1.2黃箱政策的投入包括:①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補貼政策。如,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②農業市場風險的保護政策。如,糧食收購保護價政策。③糧油流通環節差價補貼政策等。我省農業支援保護補貼總量持續增長並一直保持着較高的增長率,農業補貼的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14年全省農林水的財政支出達524.58億元,比2013年的513.03億元,淨增11.55億元,增幅2.3%。主要用於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強“五水共治”資金保障,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支援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和山區經濟發展,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等。

2我省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的作用

近幾年來我省不斷加大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力度,爲實現浙江省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做出了貢獻,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爲穩定我省的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做出了重大貢獻。2014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44.59億元,比上年增長0.25%。

2.1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以市場爲導向的農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產業結構逐步完善,農業生產平穩發展,農產品產量穩步提高。糧食戰略產業穩中略升,經濟作物穩定增長,蔬菜面積穩中有升,花卉苗木面積增長,推進“四邊三化”、“兩美建設”等戰略決策實施,加快推進創建森林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2.2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

近幾年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14年全省農用機械總動力達2420萬kW,機耕地面積143.8萬hm2,機播面積22.49萬hm2,機收面積92萬hm2,機耕、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60%、10%和38%。

2.3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自從2004年實施農業支援保護政策以來,農民收入增加明顯加快。2004年浙江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大關,達到6096元,比上年增長11.1%。2014年浙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7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的高0.5倍,比上年增長10.8%,並連續30年居全國省(區)首位。

2.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大力培育,2014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4.7萬個,農業龍頭企業達到765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7369個,家庭農場17955家。

2.5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髮展,科技應用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我省農產品註冊商標達17000多個,其中著名商標近5000只,名牌產品600多隻,“三品一標”產品總數7116個。種子種苗工程深入實施,一大批優良品種得到引進、繁育和推廣,糧食、油菜、生豬、家禽優質良種率分別達98%、95%、100%和95%。農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全面展開,近80萬農民參加了農業技術等培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

2.6休閒觀光新型農業業態快速發展

近來年,以休閒觀光農業爲主的新型農業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爲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目前,全省現有休閒觀光農業區(點)2390個,從業人員11.2萬人,接待遊客7921.6萬人次,實現總產值160.04億元,比上年增2.4%,佔全省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6%。

3我省現有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2004年實行農業補貼政策爲主的支援保護體系以來,我省不斷地加大對農業支援和保護力度,對我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諸多問題,如財政支農的投入水平偏低、力度不足、結構不合理、效能低下,農業補貼制度不健全、補貼金額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補貼品種範圍有待進一步擴大、補貼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農業保險、農村信貸發展嚴重滯後,農業支援保護資金分散難以形成支農合力等方面的問題。

3.1農業支援保護水平較低

近年來浙江省不斷加大財政對農業的資金投入力度,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相比,對農業支援總量還仍顯不足。一是絕對量呈不斷上升趨勢,但財政支出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較小。2014年全省地方財政決算收入4121億元、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2844.59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547.01億元,支出佔財政總收入的13.3%、佔總產值的19.22%。也就是說我省農業支援保護總量約佔當年農業總產值的20%左右,而按同口徑計算,發達國家一般爲30%~50%,美國和歐盟分別爲50%和60%,日本更是高達70%以上,就是巴基斯坦、泰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在20%以上。因此,與發達國家的支援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這表示我省農業支援保護的水平偏低,財政對農業的投入總量有待提高。二是政策措施還不完全。從農業支援保護政策的運用來看,在WTO規則允許的11種“綠箱”政策措施中,我省僅使用了8種,而像收入保險計劃、農業生產者退休或轉業補貼、農業資源儲備補貼等多項農業補貼在現行的補貼體系中尚屬空白。運用“黃箱”政策數量還很少。此外,政府用於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也低於城市,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

3.2農業支援保護結構不合理

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即“人頭”經費多,建設性支出少;全社會普遍受益的投資多,農業直接受益的`投資少;一般的生產性投入多,農業科研和農村社會發展投入少;直接投資多,貼息、直接收入補貼、補助等引導性投資少。還有支援保護重點不突出,一般以間接補貼爲主,直接補貼很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補貼不協調,生產環節補貼支援種類多而數量少,產前、產後環節補貼支援不透明等[2]。

3.3農業補貼政策效能較低

近年來,一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出現邊際效應遞減趨勢,個別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改變了設計初衷,由過去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支援糧食生產,轉變爲單純的農民收入支援措施,政策效能趨於弱化。3.4農業保險信貸發展嚴重滯後由於農業保險因其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農業保險工作難度大、強度高,不可預見的費用多,以及農業損失中的道德風險難以分辨等多種原因,使保險業務的經營管理存在巨大的困難。由於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民的“無產者”身份,制約了農村金融的發展和金融機構不敢貸款給農民,造成了農村金融供需的通道不暢、貸款難、貸款貴、風險高的局面。

4完善我省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的對策建議

加大農業支援保護力度是我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根據我省農業發展現狀及問題,並結合經濟發展的未來需求,制定和實施既符合有關國際規則,又符合我省省情,且能對全省農業發展起到真正促進作用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

4.1梳理現有政策

我省現有對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的政策有70多種,有些政策對農業的支援保護作用基本沒有,如良種補貼,每畝只補10至15元,我省由於人多少,有的農民只種植幾分幾釐,只有幾元錢,根本調動不了生產積極性,建議取消或將資金整合到其它發揮作用的農業補貼種類中去。

4.2突出支援保護重點

農業支援保護必須突出重點。建議我省農業支援保護重點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糧食生產、種業體系、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產業鏈服務、農業多功能性、農村金融農業保險以及環境友好型支農政策等方面。4.2.1加強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安全。隨着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對糧食等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不斷增加,同時由於受到耕地剛性減少、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糧食增長幅度受到了較大的制約,供求狀況極不平衡。因此,我省要不斷加強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力度,擴大種糧面積,提高單位產量,充實地方糧食儲備,增加省級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一是實施規模種糧補貼。按照“統籌整合、適度規模、政策連續、力度不減”的原則,將省級糧食生產種植環節各項補貼資金整合歸併爲規模種糧補貼資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資金扶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支援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按照“散戶補服務、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提高組織化專業化”的原則,在規模種糧補貼資金中安排適量資金,對爲散戶提供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病蟲害統防統治、代收代耕代烘等社會化服務,並達到一定服務面積的糧食生產服務組織,採用“以獎代補”等方式進行一定補助,大力培育多元化社會服務組織,提高服務水平和對散戶的帶動能力。4.2.2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進一步加大節水灌溉、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的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增強排澇和抗旱能力。繼續加大對農村道路、通訊、電力、文化、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兩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中低產田升級改造、新品種推廣、節水等農業技術應用、新型農民培訓等方面的資金補貼力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推動糧食穩定增產、糧農持續增收。4.2.3支援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斷增加對農業科研、技術推廣資金投入的同時,要逐步完善投入體系,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迅速轉化。增加民營農業科研機構、技術培訓機構的投入補貼力度,爲農業生產者提供市場資訊、技術培訓、技術諮詢、技術推廣等服務,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4.2.4加大農產品營銷服務補貼力度。農產品營銷服務補貼屬於“政府一般服務”,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基本出發點是滿足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數量需求與強化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供給能力,而在農產品營銷服務方面的補貼仍然相對較少。建議加大產地市場建設的補貼力度,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補貼,整合農產品物流補貼,促進農產品冷鏈與供應鏈、物聯網、互聯網的協同發展。4.2.5健全農業保險保障機制,穩定農民的收入來源。發達的農業保險機制,能使當地農業在受災後得到及時的賠償,並能迅速恢復生產,從而穩定農民收入[3]。日本、美國的農業保險機構普遍實行國家對農業保險提供保費補貼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建議創新保險理念。平衡農業保險與政府救濟的關係,逐漸把政府救災資金安排轉移到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上,透過農業保險將政府臨時性的被動救災救濟行爲,轉化爲一種制度化、規範化的主動性的災害應對機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實現政府救災職能的轉變。創新保險品種。引進價格指數、氣象指數等更多保險險種,提高保險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溫州市是我省番茄主產區,時常遭遇低價、滯銷等問題,建議溫州市建立“番茄價格指數保險”。擴大保險範圍。對“政府關切、社會關注、農民關心”的民生農產品進行保險,如豬肉、綠葉菜等品種,解決“賤傷農”和“貴傷民”的矛盾。創新擔保方式,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有條件有地方,參照上海市辦法,設立“小額貸款信用保證保險”,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解決貸款難問題。

4.3整合支農資金,健全農業支援保護體系

積極構建以產業支援政策、收入支援政策、市場調控政策、貿易促進政策和資源與生態保護政策的五大類政策組成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產業支援政策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公共服務政策、經濟引導類政策等;收入支援政策主要包括直接補貼政策與間接補貼政策等;市場調控政策主要包括國內供給的調節政策、價格政策及進口調控政策;貿易促進政策主要包括促進服務政策和營銷支援政策;資源與生態保護政策主要包括資源合理利用政策和生態保護政策。同時,也要積極下放權力、資金切塊給縣(市、區),讓地方根據各地特色、設計多種因地制宜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達到財政資金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