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的思考論文

論文1.93W

摘 要:傳統戲劇文化在現在傳媒的強烈衝擊下,加之自身發展的不足等原因,面臨着巨大的危機和困難。怎麼樣走出困境,是一個非常迫切也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長遠的眼光和宏觀的角度結合具體事例分析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思考,將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結合起來,使傳統戲劇真正達到普及,走出困境,促進發展和繁榮。

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的思考論文

關鍵詞:傳統戲曲文化;廣場羣衆文化;融合

中國戲曲誕生以來,經歷過相當長的輝煌時期。隨着時代的需求,目前傳統戲曲早已經失去了過去的輝煌,很多戲種卻陷入了戲曲人才青黃不接,觀衆銳減的困境,在市場經濟和現代娛樂傳媒的競爭中,傳統戲曲文化是否真正失去了市場呢?面對如此嚴峻的事實,如不及時轉變思路,傳統戲曲生存的空間將會變得越來越小。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戲曲的普及,發展在於培養觀衆、真正走進觀衆。過去戲曲作爲舞臺藝術因爲場地的侷限性,不能更好普及,而廣場是羣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傳統戲曲文化和羣衆廣場文化二者相互融合、創新才能發展。這是文化發展的一種必然現象。今天這種局面是主觀客觀、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更多觀衆,是挽救戲曲免於衰亡的當務之急。

傳統戲曲發展至今,似乎已經成爲一個小圈子、小團體的活動,不僅失去了商業價值,更失去了文化意蘊。以珠三角爲例,這裏的文化廣場極爲豐富,但是傳統的粵劇和粵曲,觀衆羣越來越少,年輕的觀衆羣則更少。而相對於歌舞、魔術、雜技等文藝活動相比,戲曲晚會上人數總是寥寥無幾,更顯孤寂。戲曲儼然變成一項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這本身就不符合戲曲的本質和發展方向。傳統戲劇要面向市場,首先要面對開放,定位於廣場羣衆之中,接受羣衆的檢閱,這樣才能達到戲曲的推廣和普及,才能讓大家走近戲曲藝術,領略其藝術魅力。

如何在傳統戲曲文化和羣衆廣場文化之間達到融合,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支援和引導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

當地政府要在政策和市場上扶持,走“政府組織,企業投入,百姓參與”新形式,模式以政策上的支援爲戲劇團體提供演出便利。“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一直以來都是各地以文化活動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然而我們在不少地方看到,這類雖然衆星雲集,載歌載舞,卻往往有臺無“戲”,沒有真正的主角,花錢搭起的大“臺”,沒能唱出真正的好“戲”。戲劇團體可以在政府、企業的需求下,創作一些貼近企業文化生活,反映現代氣息和熱點題材的戲曲,以企業贊助的形式在廣場冠名演出。企業得到品牌宣傳、戲劇得到發展,互利互惠,實現雙贏。另外,當地文化部門要定時定點的舉行一些戲曲文化活動,爭取一些相對穩定的羣衆觀看,推出一些適合廣場活動的戲曲演出,吸引觀衆。如:東莞厚街鎮舉辦的戲劇曲藝比賽和戲劇晚會,就是以企業贊助冠名,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二、經典和創新並舉促進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

有的傳統戲曲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外地人聽不懂和當地年輕人熱情不高的事實,這樣容易流失觀衆羣,爲吸引觀衆,需要在傳統和創新兩個方面同時着手,在繼承傳統劇目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作一些優秀的新編歷史劇,同時更好地創作出現代戲的精品,做到兩者的協調統一發展。但是需要注重戲曲創作的文化普適性,注重凸顯戲曲當中孕育着的民間文化色彩,以多元化形式把普通羣衆的心態、趣味、對生活的追求得以傳遞出來。這樣既得到本地羣衆的歡迎,也能使外地人正真融入進來,參與進去。當然,戲曲的改革是多樣式,根據場地、環境等不同因素,插入說唱、舞蹈等新的形式,本地方言要做到字幕與聲音匹配,讓外來羣衆理解本地文化,真正達到有機的融合,透過一些新戲讓不懂戲曲的人懂戲曲,讓不喜歡戲曲的人喜歡戲曲。做到戲曲只要有人看、有人學、也有人做,進入到這樣的良性循環,戲曲就有了生命力,就有了發展的潛能。如:東莞的'“週六故事”廣場活動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活動於每週六在廣場定期舉辦、吸引新老觀衆。特邀省級戲曲專家加盟,以傳統民間曲藝說唱特色,以諷刺社會假惡醜、歌頌真善美的故事爲題材,吸取口技、戲曲演唱的藝術之長,寓莊於諧,吸引觀衆。 這是對傳統戲劇曲藝向前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三、理論和實踐互補推動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

優秀的文化從來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理論水平的高低往往影響或決定文化水平的優劣,二者相互關聯。傳統戲曲要想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進步,也離不開理論工作的支援,只有花大力氣,加大基礎資金的投入,創辦一些戲曲學校和理論刊物,豐富理論人才和理論創作,擴大戲曲的影響,推動戲曲的進步。在實踐中,要以理論爲指導,大力推廣戲曲知識普及,戲曲學校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措施,不僅能培養大量的理論人才,也能選拔、輸出更多的優秀表演人才。戲曲的普及離不開羣衆的支援和青少年的培養,對一些有經濟能力的地方可以從青少年做起,培養青少年對戲曲的熱愛,並教授理論和才藝既能,擴大戲曲的影響,真正使文化達到融合,促進進步和發展。如東莞市道窖鎮粵曲進校園,開設幼教班,注重培養“小戲迷”爲例在進廣場進行彙報演出時吸引廣大觀衆,小演員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演出,得到父母家屬支援,觀衆也願意看,表演期間主持人還向現場觀衆講解了有關粵劇的行當、化妝、戲服、唱做念打、樂器、樂隊等小知識,不僅讓大家感受到了粵劇藝術的魅力,也增長了羣衆的藝術見識,所以演出很成功。廣東市粵劇發展中心“粵韻金聲”在鎮街之間交流演出反響強烈。這些實踐都受到了很好的效果,是戲曲文化中應該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工作。

四、寓教於樂溝通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融合

戲曲是一個面向廣大羣衆的開放大舞臺,要想吸引並留住觀衆,僅僅靠優秀的表演水平和創新是不夠的,在文化市場的需求下,更需要文藝工作者和羣衆直接的參與和交流,真正做到文化的融合。可以適當地選拔一些有一定表演功底的羣衆參與演出,或現場邀請幾名觀衆表演,充分調動了觀衆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會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打破傳統的中場休息冷場現象,在期間加入知名演員和觀衆的零距離接觸和互動,或以有獎問答和抽獎等一系列的獎勵活動,更能讓觀衆感受戲曲文化的美妙和好處。這就需要羣衆文化工作者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因地制宜,隨市場的需求和羣衆的需要而做出適當的改變和調整。只有真正達到和羣衆文化的融合,才能得到羣衆的滿意和支援,戲曲作爲一種文化的生命力纔會更加長久。

傳統戲曲文化和廣場羣衆文化的融合不僅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更能使傳統的戲曲得到創新和發展。兩者之間的融合,促進了外來人員和當地之間的交流和進步,帶來社會的穩定,這是建設和諧社會一個重要文化手段。

參考文獻:

董健·戲劇與時代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傅謹·20世紀中國戲劇導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