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佛光寺導遊詞分享

導遊詞2.68W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佛光寺導遊詞分享,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佛光寺導遊詞分享

佛光寺導遊詞【1】

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務國旅的導遊員張豔紅。很多現代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能夠夢迴唐朝,但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國土上,大致有兩個地方可以幫您實現心中這個遙遠的夢。一處是敦煌莫高窟,另一處就是大家現在身處的這座千年古剎——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於佛教聖地五臺山。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亞洲第一古建築”“亞洲佛光”之稱。他的發現者、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將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字譽爲於“四絕於一身”。稱讚佛光寺是國內古建的第一瑰寶。

但在樑思成先生髮現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揚言,“中國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築,唯有到我們日本的奈良來”。作爲一名有着強烈愛國心的建築師,樑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從1932年起,開始了艱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時間裏,他們踏遍祖國的千山萬水,調查古建2738處,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築先後被發現,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築。一次偶然的機會樑思成先生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臺山全圖》,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個傍晚,樑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騎着毛驢來到了五臺山。這天籠罩在燦爛餘暉中的大唐建築迎來了它歷史上最虔誠的造訪者。當他們推開塵封已久的大門時,樑思成的眼淚奪眶而出,他終於可以向世界宣佈,中國有屬於自己的唐代木構建築。在後來的回憶中,樑思成說,這一天是他十幾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們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縣附近時,得知“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在這一年的最後幾個月裏,這位偉大的建築學家開始了漫長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們看到佛光寺坐東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蒼翠,環境幽古,佔地34000平方米,但據說歷史的佛光寺比現在要大得多,鄉間有“上馬關山門”的說法。同時大家可以發現,佛光寺的佈局與我們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樣。通常的寺院採取延中軸線分佈,而佛光寺採取了我國現存寺院中絕無僅有的十字交叉形佈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餘,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與通常所見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形成鮮明的對比。

隨着剛纔踏上的72級階梯,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東大殿啦,整座大殿給人以很強烈的視覺衝擊感,“臺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碩大、屋頂出檐平緩且深遠,整座大殿色彩單純。”有人說,這大大的屋頂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欲展翅高飛的樣子。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體現,是那種胸懷坦蕩、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氣魄。是那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若趕上夏雨時節,整座院內香風花語,或在院中信步閒遊,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驟雨垂簾,遠山明滅,將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會濺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帶來的清涼氣息,真的和唐朝無二致啊。說到這裏不知大家是否夢迴到了久遠的大唐王朝。

關於佛光寺導遊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聖地五臺山遊覽的最後一站,我們特意給大家安排了一出壓軸大戲,那就是被譽爲亞洲第一古建築的千年古剎佛光寺。五臺山堪稱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木結構建築史,這裏儲存了我國現存幾乎所有朝代的木結構建築,不僅擁有中國最爲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大佛殿,還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慶寺大殿、元代廣濟寺大殿以及衆多明、清時期的建築,因此被稱爲“中國古建藝術博物館”,而佛光寺則無疑是這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峨谷——樑思成、林徽因發現佛光寺之路)

我們現在來到了豆村鎮,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門戶,從這裏到佛光寺還有5公里。過了豆村,我們就進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縣峨口鎮,南至五臺豆村鎮,總長50公里,分佈着白雲寺、圭峯寺、祕密寺、峨嶺寺、古法華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餘座歷史上頗具影響的大寺,是五臺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條寺廟密集帶。五臺山古屬代州,而從代州上五臺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這使得峨谷成爲了歷史上重要的朝臺古道,五臺山四關之一的西關峨嶺關就坐落在峨谷之中。當年淨土宗祖師曇鸞和花和尚魯智深上五臺山走的都是這條路,而1937年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山鼻祖樑思成和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家林徽因兩位先生,也是沿着這條千年古道踏上了尋覓佛光寺的最後征途。

樑思成的父親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啓超。《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梁啓超教子的成就絕對不亞於竇燕山,在他的衆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學家樑思永,圖書館學家樑思莊,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樑思禮等,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樑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時先後就學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是中國第一代受過正規教育的建築師。據說在赴美求學之前,樑思成對建築這門科學幾乎一無所知,他對建築學的興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響。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家,還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詩人。建國後她和樑思成一起主持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當時,日本人放出話來:“要研究唐代木結構建築,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來!”這讓樑思成感到了莫大的恥辱,泱泱中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難道就真的沒有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遺存嗎?而事實是,中國人向來“重文史,輕技藝”,建築藝術只是做爲一種工藝技術在匠人手中相傳,從來沒有像西方那樣作爲一項極其重要的藝術來對待,因此,也就從來沒有人對中國古建築作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以致外國人都認爲中國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正因爲如此,樑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棄了美國的優厚條件,回到了動亂不安的祖國,並從1932年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尋找遺存的古建築。15年間,踏遍華北、江南和西南的190個縣,共調查古建築2738處,遼金時期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大同華嚴寺、善化寺、應縣木塔,宋代的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太原晉祠聖母殿,一座座偉大的木結構建築先後被發現了,唯獨沒有唐代的建築。樑思成很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北京圖書館看到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繪製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臺山全圖”,圖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馬上查找明代鎮澄法師的《清涼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臺山寺廟羣的中心區。因爲根據以往的經驗,那些所謂著名的古蹟由於遭受天災人禍和後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築。於是他決定去碰一碰運氣。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帶着莫宗江和紀玉堂兩位學生來到了五臺山。在豆村,他們不得不放棄汽車換乘騾子入山。那時的山路不像現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連騾子都戰戰兢兢不敢透過。終於,籠罩在絢爛餘暉中的佛光寺迎來了無限虔誠的造訪者。那真是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隱沒千年的東方古建築的聖殿終於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遠的出檐、碩大的斗拱都充分說明,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築!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寶藏被突然開啟,又像一顆沉入海底千萬年的明珠重新現世。

(佛光寺山門前,夢迴唐朝)

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圖,在這裏,我把佛光寺給大家做一個概括性介紹:佛光寺位於五臺山南臺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臺懷鎮47公里,寺院坐東向西,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是開闊的泗陽河谷地,寺周松柏蒼翠、環境幽古。全寺佔地34000平方米,現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樓房120多間,唐代經幢3座,金代經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還有12通石碑和330餘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數百平米唐、宋、明時期的珍貴壁畫,真可謂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大觀園。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爲我國木結構建築的第一號文物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舉世無雙的國寶,所以我們進入寺中一是堅決禁止吸菸,二是悉心保護環境,寺中建築物上堅決禁止刻劃,寺中花草也是絕對不可以採摘的。

在進入寺院之前,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的是這株唐代的臥龍鬆,它又象一棵迎客鬆,正在張開臂膀歡迎我們的到來。好!那就讓我們懷着最虔誠的心情,穿越千年時空,夢迴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經幢前細說佛光寺的建築佈局、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

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經幢(877),在這裏,我把佛光寺的佈局特色、歷史背景和文物價值給大家做一個大致的彙報。

首先來看看寺院的佈局:進入佛光寺,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雖然寺院面積多達34000平方米,但幾乎站在院內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餘,這種“開門見山天地寬”、“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風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幾許”、“小園香徑獨徘徊”有着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時的中國文化胸懷坦蕩、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氣魄,可以說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呈現出一種“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氣象。佛光寺的佈局正是體現了這種開放、包容、質樸、大氣的盛唐氣象。我們看:佛光山從三面環繞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開朗的山川河谷,作爲全寺的主殿,東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種君臨萬邦的氣勢威壓着全寺。相對於東大殿,寺院中軸線上另一端的建築——清代重建的山門,則顯得平淡而侷促,與東大殿的雄偉壯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中軸線的兩端原先有兩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軸線十字交叉的副軸線,但北側的普賢殿在清代一場火災中被毀,只留下了南側這座文殊殿,這座配殿幾乎和東大殿一樣宏大壯麗。全寺整體佈局構成了全國現存寺院中獨一無二的十字軸線,軸線上層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層庭院,整座寺院顯得和諧大氣、疏朗開闊。

再來說歷史背景:關於佛光寺的始創年代,宋代的《廣清涼傳》中有記載,說是北魏孝文帝(一說是孝文帝冊封的羌族領袖宕昌王)朝拜五臺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過這裏見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紀念,並賜額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經成爲享譽全國的大寺了,當時東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壯麗的三層九間彌勒大閣,閣中塑着七十二聖賢和八大龍王。但是在緊接着的唐武宗滅法時,這座大閣和全國衆多寺院一起毀於一旦。中國歷史上有四次大規模滅佛事件,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和後周世宗滅佛。這四次滅佛,其它三次都發生在國家分裂的時期,而只有唐武宗滅佛是在大一統的年代,所以滅法的規模要遠大於其它三次,是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擊,史稱“會昌法難”。這次滅法起因於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爭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當然成爲了唐朝的國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競爭過程中,佛教往往處於劣勢。而到了唐中期以後,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全國境內大小寺院林立,兼併了大量良田、莊園,在寺院蔭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種免稅、免役特權,這就極大地影響了國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時期平定藩鎮叛亂的軍事行動,使本來就十分拮据的國家財政越發捉襟見肘,這就促使他不得不從寺院手中奪取大量人口和土地,來緩解國家財政困難。使武宗最終下定決心全面滅佛的原因有三:一是會昌三年九月,長安城中有傳言說澤潞藩鎮的奸細隱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們編造讖語向武宗惡毒構陷佛教,聲稱有人說“李氏十八子昌運未盡,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國”,並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國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沒有進展,於是道士們說這是佛教的黑氣阻礙了成仙的道路。武宗於是在會昌五年(845)正式下達了滅佛詔書,到年底時,全國共銷燬寺院四萬多所,僧尼還俗二十多萬,解放奴婢十五萬人,沒收土地十萬頃,收繳的佛教供器全部鑄成錢幣和農用工具。可是僅僅一年後,武宗就因爲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僅33歲。武宗駕崩後,他的兒子唐宣宗一即位就開始大興佛教,並開創了大唐歷史上最後一個輝煌時期,人稱“小貞觀”。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許修葺佛光寺,由長安的寧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廢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資出錢,願誠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說大中十年)建成了這座東大殿。唐代以後,金代天會年間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賢殿和山門,清代又重修了被毀的山門並新建伽藍殿和香風花雨樓等建築,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佛光寺遊記【3】

今天的天氣格外好,從早晨開始,陽光便燦爛地鋪滿校園,潔白的刺槐花,靜靜地散發着淡淡的幽香,與純淨的藍天互相映襯着。在宣泄着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老友畢竟還是能解得其中滋味的。“走,外邊玩去!”自然是一拍即合。歡呼雀躍的心,與這春天和風唱和着。

帶上幾個年輕人,讓這旅途也變得輕鬆了許多。

小路在山裏穿行,延伸。太行山在永年境內沒有什麼崇山峻嶺,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我們要去的地方是與武安交界處的新安村,當地人稱爲“山溝”的地方。

一路向西,道路也漸變得狹窄,有的地方僅容一輛車透過。道旁的綠楊成蔭,小路也給罩住了。靠在座椅上,透過天窗仰望天空,有說不出的愜意……。

寺院坐落在一個山坳裏,背靠大山,坦然地面對我們挑剔的目光。靜靜的,若無其事,只是漫不經心地精緻着。就像寺院入門處的彌勒,寬容大度祥和喜悅均在沉靜的中自然地流露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沒有刻意地去深沉古板,也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崇高和巍峨。一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灑脫和超然,遠離了世俗的紛雜擾攘,閒閒的,遠遠的。這份超然竟將我的心神攝住了,寺廟也曾見過幾座,似這般清淨之處,實在不多。往往是幾個一知半解的人,假借佛祖的名諱,用些似是而非的佛理裝點門面,眼睛卻是緊盯世人的錢包,在那裏,信仰都變成一種交易,“功德”可以用金錢兌換,更有甚者乾脆利用世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換取敬重。像是在搞恐怖主義了。

佛光寺談不上香火鼎盛,甚至可以說有點冷清,寺院裏沒有善男信女燒香還願,磕頭祈福,煙霧繚繞的場面,空氣明澈清新。廟宇的斗拱飛檐在蔚藍的天空中畫出優美的弧線,懸掛在廊檐下的銅鈴聲音清脆,在寂靜的寺院裏迴盪,和着鳥鳴聲在春風中混成一曲天籟。

讓我的心爲之沉靜,頭腦也變得清醒了許多。入春以來,身體欠佳,竟至臥牀,每自夤夜不寐,輾轉反側,總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年已不惑,卻一無所成,曾經的理想變得如此茫遠。迷惘,失落,不平像一團亂麻在在頭腦中糾纏不清,整日裏在衆人面前還要強作歡顏,簡直不堪回首!

今日裏,所有的不快竟在這無邊的寧靜之中冰釋了。可能是受山門那句“放下自在”的偈語啓發,也許是對那句“平常心是道”點醒了我這迷途中羔羊吧。

猛然間想起,佛經中的一段話: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原來近些天的種種不快,究其原因是我“心動”了。

出了韋陀廟,轉過漢白玉觀音菩薩塑像,到達第二層平臺,一顆樹徹底將我震撼了。

一棵合歡樹。綠蔭如傘,紅花成簇。滿樹的繁華錦繡,與這清淨莊嚴的寺院竟有些格格不入。佛家講究一切皆爲虛幻,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樹卻就在佛祖殿前,燦燦爛爛,香氣馥郁。分明是要迷惑前來寺院拜佛的世人,考驗他們能否看透“物相”。這棵合歡樹就被砌在道旁的石牆內,想來當初建寺時,一定很讓工匠們費了一番心思。到底還是不能讓它就範,砍掉又有悖佛理。只好任由它散散漫漫地在這裏招搖。老幹嶙峋,根鬚裸露,斜斜地樹立在暖暖的春風中,樹枝隨性恣肆,任意東西。在這山寺中,不因常年聆聽佛經吟詠而變得馴服,也不因獨處空寺飽受寂寞而性情乖張,一副滿足充實的樣子,蓊蓊鬱鬱,亭亭如蓋。我站在樹下想:如果這樹有靈性,這裏常年乾旱少雨,應該不會羨慕那多水的江南吧;這裏偏僻閉塞,它應該不會嫉妒山外的白楊見多識廣吧。你看它羽狀的葉片上沒有一絲的不安沮喪,絲狀花朵中流淌出恬適安詳。

人有時真該像一棵樹。不管身處何處、何境,心安意定,專心經營自己枝條、根基,在適當的時候,開出自己的花朵。不刻意追求樹外的虛榮,自然不會失意悵恨。這樣看來,這樹之所以得以保全,並不是我猜想的那樣。我最初的想法有點幼稚可笑了。當初佛光寺的住持必是參透了其中的禪機,特意留這棵樹在此供世人蔘悟吧。

人就是容易執迷,執迷於名利,沉湎於私慾,“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繁華逝去之後,塵埃落定之時,獨自面對自己時,手裏空空如也。當年佛祖在菩提樹下禪定,冥思七七四十九天,終於大徹大悟,洞悉困難之源和生命真相,創立了佛教。自此佛門弟子心懷天下蒼生,濟世渡人,爲解救紅塵困苦而祈禱,傳至今天已歷經3000年之久。拋開宗教的神祕光環,單看他拋卻太子優裕的生活,爲解開纏繞心頭的疑惑,毅然踏上修行的道路的勇氣,就讓平凡如草芥的我憑生無限敬仰。此番佛光寺之行,更是解開我縈繞我行頭的諸般困苦使我心境澄明,自然對佛祖多了幾分感激。離開合歡樹,向西踏上青石臺階,拾階而上,就到第三層平臺了,上面便是大雄寶殿,供奉佛祖如來的地方了。我且雙手合十,道聲:“阿彌陀佛!”。

大雄寶殿位於全寺最高處,殿前是大理石鋪就的平坦開闊的廣場。站在廣場,整個寺院盡收眼底。或想起唐王昌齡對長安附近的青龍寺的描繪“本來清淨所,竹樹引幽陰。檐外含山翠,人間出世心。”詩中的清淨、竹樹、含山翠等詞句用在此處也頗爲貼切。這寺院是最近才擴建的,據同行的老董說,這寺院的擴建、修葺全得益於本寺的現任住持仁秀法師,法師醫術高明,廣結善緣,自然有很多捐贈……

出寺門時,我問門房:“仁秀法師今天在嗎?”回答說,出遠門了。

看來是緣分未到啊。我回頭看看同行的幾個人,大家哈哈一笑。

標籤:導遊詞 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