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課堂實錄素材

一、展示,入課文

《岳陽樓記》課堂實錄素材

教師: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岳陽樓記》,疏通了課文內容,並讓兩個小組爲我們準備了有關岳陽樓的資料,先請兩位小組長展示他們的效果。

學生1:大家好!我們組收集的是有關岳陽樓的對聯,我們精選了幾副送給大家。這是岳陽樓上最短的一副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這副對聯寫出了洞庭湖煙波浩淼,水天相接的雄壯氣勢,給人以無窮的遐想。“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這是岳陽樓公園大門口的一副對聯,高度盛讚了洞庭湖和岳陽樓,具有澎湃的氣勢。“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心,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而涕下;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巖疆。渚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這是岳陽樓上最長的一副對聯,是清代竇垿撰寫的,將岳陽樓的古今歷史文化與優越的地理條件融爲一體,抒發自身的感慨。我的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學生2:大家好,我們組收集的是有關岳陽樓的詩詞歌賦,我們選擇了兩首詩送給大家。第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孤苦伶仃、體弱多病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所寫下的,全詩流露出孤獨、寂寞、難過、鬱悶的感情。另外一首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這一首詩與上面的一首風格迥異,全詩洋溢着喜悅豪放之情,體現作者浪漫主義的寫詩特點。我的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教師:兩位組長介紹得很好,清楚流暢,重點突出,很有文化內涵,讓我們獲益不少。(同學們長時間鼓掌)

二、熟讀,明主旨

教師:同學們,古往今來,遷客騷人爲洞庭湖壯麗的景觀書寫了浩如煙海的千古絕唱,岳陽樓上更是題滿了文人的詩詞歌賦。因此,有人說,岳陽樓就是一部文學史,連范仲淹也說“前人之述備矣”,面對前人熠熠生輝的文字,范仲淹沒有像李白登臨黃鶴樓那樣“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闢蹊徑,用神來之筆使岳陽樓再放異彩,使《岳陽樓記》從此名於世,傳於後。一紙文章天下傳,那麼這篇文章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呢?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請大家開啟書,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得有氣勢。

(學生開啟書本,放聲朗讀,搖頭晃腦,十分投入。)

教師:大家讀得很好,雖然沒有高歌入雲,慷慨激昂,但是大家還是讀得很投入,這說明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下面,請大家用橫線畫出文章的主旨句。

(學生默讀課文,認真尋找課文的主旨句。)(大約一分鐘)

學生3:我認爲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爲作者在古仁人的基礎上,提出自身的政治理想,表達了先憂後樂的思想。

學生4:老師,我覺得文章的主旨句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爲文章用遷客騷人的攬物或喜或悲之情來引出古仁人的思想,藉此來表達自身廣博的胸襟和情懷。

學生5:我覺得他們兩個人找的句子都是,因爲文章是作者以岳陽樓來借題發揮,表達作者闊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政治理想。

教師:同學們很有自身的見解,敢於發表自身的意見,有發明性。但老師還是贊成丙的意見,因爲他的意見較全面,分析到位,考慮有深度。在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理解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個句子,但那是字面的意思,我們平常說微言深義、微言大義,這兩話到底怎麼理解?請同學們說說,你是怎麼理解的呢?請大家考慮以下幾個問題。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遷客騷人的“悲”與“喜”?他們悲與喜的原因是什麼?作者認爲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究竟跟什麼有關係呢?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學生稍作考慮,立即舉手回答)

學生6:概括遷客騷人“悲”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概括遷客騷人“喜”的句子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遷客騷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的悲與喜的原因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的快樂是在人民快樂之後才快樂啊!

教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十分準確,看來,同學們對課文理解的程度很好。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呢?

(學生分小組討論,紛紛發表自身的看法,然後到班上交流。)

學生7:作者范仲淹是借岳陽樓來發表自身的政治見解。其實,作者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句話是范仲淹的心語,他想以《岳陽樓記》一文廣爲人知。

學生8:其實作者想讓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先憂後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同學們感到很驚訝,唏噓了一下)大家不要驚訝,我是查閱有關資料的。孟子曾有“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說法,范仲淹使其進一步發展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逾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爲己任,以利民爲宗旨,彌補時弊,積極進取。爲此,就要不爲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學生熱烈鼓掌)

教師:這位同學能引經據典,見解精闢,很好。同學們還有其他的理解嗎?

學生9: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范仲淹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志向的表示。但是,我覺得他的“憂君”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不過,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仍有着借鑑和教育意義。

教師:同學們對這句話理解全面而又深刻,有一定的思想內涵,敢於陳說自身的思想,希望大家把這種好的學習習慣經常用到學習上。其實范仲淹就是一位古仁人,他放下自身來寫天下,有一種超脫的濟世情懷。古往今來,在我們中國,像范仲淹這樣的人還有誰呢?請大家談談。(學生靜靜地考慮了一下,回答很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