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中考試題

一剪梅2.85W

李清照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顯得越發難能可貴。提供了《一剪梅》中考試題答案及賞析。

李清照《一剪梅》中考試題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中考題

1.對李清照《一剪梅》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紅藕香殘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殘,席子已生秋涼。在這秋的氛圍中,突出了詞人形單影隻的孤寂之感。

B.“雲中誰寄錦書來”言不得夫君書信的記掛和相思。“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借收到書信後登樓望月,以此表達詞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飄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兩個意象,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呼應,感傷在夫妻分離中的年華消逝。

D.“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時,由己推人,想見對方的愁思,既見寫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見雙方感情的'深篤。

2.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的表達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詞與《李清照詞兩首》中哪一首所表現的情感接近,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李清照《聲聲慢》一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前三句用一連串疊詞,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深創鉅痛後的愁苦之情。是詞人向蒼天的悲慘呼告,也是詞人後期淒涼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

B.“雁過也”寫北雁南飛,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難南下,作者見“雁過”似乎有“舊時相識”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細雨”兩句寫桐葉簌簌,秋雨滴滴,可見草木凋零的秋意,可聞撩人相思的悽音,營造了寂靜的環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詞作用一個“愁”字收筆,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全詞用象徵手法,把國破家亡的身世寓於景物描寫之中,表現了詞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

【答案】

1.B

2.對比突出,“眉頭”與“心頭”相對,“才下”與“卻上”相對,突出了這種感情“潛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繪形繪神,“眉頭”重在寫外形的相思苦,“心頭”重在寫內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寫壓抑相思,“卻上”重在寫無法壓制的苦痛。(意對即可)

3.與《醉花陰》接近,都是詞人早期作品,表現的是秋天思念夫君之情。譬如在前者是盼“錦書”來,“錦書”特指夫妻、情侶間的書信;後者是在“佳節又重陽”之時,更盼夫君歸來團聚,不至則感覺“半夜涼初透”,不僅涼意襲人,更有孤獨淒涼之意。(意對即可)

4.D

【一剪梅賞析】

這首詞作於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後,寄寓着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爲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雲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於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淒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爲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爲“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爲世人所稱道。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