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藝術手法分析

在《桃花源記》中,作者不僅無情地鞭打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更重要的是目空今古,大膽否定了君權。下面是yjbys小編分享的桃花源記的藝術手法分析,更多內容請訪問()。

桃花源記的藝術手法分析

一、文質兼美 情境俱佳

《桃花源記》雖不是詩作,但也表現了一個詩人明朗清新、樸實自然的文筆。《桃花源記》就文字而言,可謂精矣,筆墨不多,着實讓人百讀不厭。文章以武陵人的行蹤爲線索,爲我們勾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究其醉人的藝術魅力在於:

1、動人的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作者把強烈的感情傾注在描寫的對象上,創造出可見可聞而又使人感動的那種境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創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其中,我們可以飽覽恬靜優美的生活圖景,欣賞到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見的一片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景象,藉以感知桃源中的人們不僅生活愉快,而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沒有 封建君主的統治,沒有如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動亂和災難。作者把自己的進步理想寄託在桃花源的社會裏,從而形象化地描繪出了一個美好的農村生活境界。

2、明晰的線索

《桃花源記》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園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可以說本文是既按空間順序又按時間順序來安排材料的。按空間順序,即由桃花源外寫到內,又從桃花源的內寫到外;按時間順序,即由發現桃花源,寫到訪問桃花源,寫到離開桃花源,寫到再尋桃花源。縱觀全篇思路:發現桃花源——敘寫桃花源——議論桃花源——不能再入桃花源,內容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變幻奇妙,又讓人覺得入情入理。

3、虛擬的情節

第一,漁人來來往往,從不交代確切的時間、地點和人物姓名。第二,行蹤曲曲折折,走到哪裏算哪裏,忘路之遠近,又竟然忽逢桃林。第三,所見縹縹緲緲,山險口狹,彷彿若有光。第四,際遇閃閃爍爍,衣着悉如外人,卻又不知歷史時事;千言萬語,卻只寫了一句話,那就是囑咐漁人千萬不要泄密;最後,無論民間或官方,無論個人或羣體,都“不復得路”。完整的故事精彩紛呈,自然而然地引人入勝。

4、迭起的懸念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 “忽逢桃花林”,爲之一喜(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 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爲之生疑(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裏邊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爲之一驚(三折);接着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後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爲之遺憾(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 “不復得路”,又爲之迷惑不解(五折)。

5、突出的形象

寫桃花林,僅抓住最爲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繪花不採靜態的枝蕾,而取動態的落英;繪草不列草類高矮,而重色澤形態。寫桃花源,僅抓住農耕生活中人們賴以休養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寫桃源人,僅抓住無自養能力且易受傷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樂”,青壯年便不消說了。對於使之“大驚”的“外人”,一是“要”,二又“延”,還“設酒殺雞作食”,淳厚好客之風迎面拂來。從“雞犬相聞”的鬧聲中反映出桃花源社會的和平寧靜;從“皆嘆惋” 中則可見桃花源人內心中的自我慶幸與滿足。

6、客觀的評價

本文寫於兵連禍結的晉宋交替期間,社會戰亂頻繁,動盪不安,封建剝削殘酷,民不聊生,政治黑暗腐敗,使作者不能施展抱負,在做過幾任小官以後,出於對醜惡官場的厭惡,棄官歸田,過起了隱居田園的生活。十多年的田園生活使作者瞭解了勞動人民的疾苦和願望,對廣大農民的苦難深有感受。出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作者寫出了本文。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描繪的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的一種精神寄託,也是幹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當然,這種理想境界,不過是一種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而且是一種不可實現的空想。我們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認識到這一點。

7、明暢的語言

文中所有的敘述和描寫,儘管是文言,卻曉暢易讀。譬如寫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層次豐富;譬如寫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形象鮮明;譬如寫行:“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活動具體;譬如寫言:“不足爲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祕,令人遐想聯翩。

8、深厚的功底

南陽劉敬叔《異苑》(卷一)有一則記載,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極爲相似。原文如下:

元嘉初,武陵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蠻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爲怪。此蠻於路砍樹爲記,其後茫然,無復彷彿。

蠻人射鹿之入石穴與陶淵明的漁人尋源之入桃源,雖有記敘詳略之分,其情節與行文卻大致相仿。可以推斷,劉之蠻人射鹿之入穴與陶之漁人尋源之入境可能源於同一傳聞,或則源於浙江龍遊縣發現的龍遊石窟的不同故事。作爲文學作品的《桃花源記》,是作者依據當時的這些傳聞、結合自己的經歷、滲入自己的理想化而玉成的佳作。他不僅在藝術給這個傳聞以加工潤色,同時把自己熟知的避亂故事(如;三國時期人田之泰之避亂于徐無山,晉人庾袞之避亂於禹山,康王之避亂於楚王谷等等……)史實信手揉入,似行雲流水,無斧鑿之痕跡,恰到妙處。全文僅三、四百字就能把發現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環境、風土、民情、來歷、交往描寫得清清楚楚,歷歷在目,既有生活的對話,又有曲折的情節,寫景明麗如畫,敘事委婉得體。

這虛無的“桃源”一旦經如此藝術高手加工潤色,便會深入人心,永享美名。由此可見,陶淵明非常深厚的文學功力。這也正是《桃花源記》之所以鶴立雞羣,獨留芬芳的原因所在。

二、亦真亦幻 神祕曲折

因文章近似小說,曾被收入志怪小說集《搜神後記》中。文章爲我們虛構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引發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使得讀者無不爲之神往。

綜合唐傳奇和明清傳奇文學來看,文章是否具有傳奇色彩要看其是否具備了三個重要的因素:1、奇特、神異、精密完整的故事情節。2、豐富具體的'環境描寫。3、鮮明生動的人物性格。《桃花源記》則完全具備了這三個方面的要素,而且作者在寫作中運用的浪漫主義手法更是貫穿了文章的始終,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縹緲動人的美麗畫卷。

1、神奇而美麗的環境。

標籤:桃花源記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