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桃花源記的課件

桃花源記的課件

教學目的

桃花源記的課件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透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課文,教給“鑰匙”

成語“世外桃源”也許衆所周知,因爲它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嚮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國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課文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註腳,原題是《桃花源詩並記》。但因爲這個“記”有着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爲廣泛,更爲人們所喜愛,於是就終於“喧賓奪主”了。

《桃花源記》課文描寫的桃花源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是在醜的面前高舉起的一面美的鏡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些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描寫,實則是對醜惡黑暗現實社會的憎恨,“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些又是對虛僞,狡詐、勾心鬥角的殘酷現實的無情批判。

《桃花源記》課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爲線索,以時間先後爲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第一部分,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緣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在此設下了懸念:

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又是什麼地方?第二部分,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和隨後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主體的'核心。然而漁人辭去時又留下懸念:

“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後,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復得路”的種種情景。這樣一波三折,將讀者帶進了那個奇妙無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祕的色彩。

讀《桃花源記》你會發現其構思懸念疊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 其情節曲折迴環,一線貫之,層次分明;其語言用詞精到,生動可感,耐人尋味。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想《桃花源記》,它會使你“喜→疑→驚→迷”;評《桃花源記》,你會被“記”中所表現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歎服。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來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魅力。

二、閱讀“提示”,瞭解常識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盪,戰亂頻繁,生靈塗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引領,誦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

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

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後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髮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爲業:

作爲爲具言所聞不足爲外人道也:

對,向

2)乃不知有漢:

竟:

乃大驚:

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都 兩兩狼之並驅如故:

一起

4)一爲具言所聞:

詳細地 具答之:

詳細地

5)甚異之:

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鹹來問訊:

都 黃髮垂髫:

用特徵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

請 處處志之:

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

到…去, 尋病終:

6)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

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

更不用說。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

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

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瞭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鍊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

“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着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己朗讀。教師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

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鞏固遷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據這段文字,充分發揮想象,以“奇遇”爲題,作一番場景描寫(300-400字)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

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

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爲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標籤:課件 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