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赤壁賦優秀學案

赤壁賦3.37W

一、 朗讀第一段,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二、 作者在這段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如果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麼?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

提示: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選用<秋江風月圖>。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清風、水波、月 )

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着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寫夜遊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遊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後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遊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爲後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三、 學習第二段,討論: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爲什麼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裏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裏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裏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透過什麼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 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爲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四、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並使“蘇子愀然”。那麼客人因何而悲呢?

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 暫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隨着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爲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爲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透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週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2)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麼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爲人們的精神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得出了自己觀於天地人生的認識。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 月 人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生老病死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代代相承

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爲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爲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爲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樂上來了。

五、問題探討:

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三者緊密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詳見《精講精練》P45頁“精讀細研”第6小題

六、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2)教師點撥: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 (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六、課堂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後透過客人吹簫奏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認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標籤:赤壁賦 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