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前赤壁賦》優秀教案2篇

赤壁賦8.73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前赤壁賦》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前赤壁賦》優秀教案2篇

《前赤壁賦》優秀教案1

一. 教學內容:

《前赤壁賦》

二. 學習目標:

透過講解《前赤壁賦》,達到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識歸納:

蘇軾(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裏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援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2)烏臺詩案前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爲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三個月,就因爲他的牢騷詩“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又聯繫他在《上神宗皇帝》書裏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後來正是曾擁護過王安石的“巧進之士”把王安石出賣了,使其罷相。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纔算躲過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輕狂:“老夫聊發少年狂”。

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常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以烏臺詩案爲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爲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啓用爲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爲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爲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再貶爲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四. 課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農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黃岡赤壁,與湖北嘉魚赤壁同被作爲周瑜破80萬曹軍之壁戰場故跡。

屬(zhǔ):請,讓,說。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着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實在曠遠啊,船兒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上天的神仙。

(2)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餘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溯(sù):逆流而上。嫋嫋(niǎo):細長,形容聲音婉轉悠長。嫠(lí)婦:寡婦。

譯文:

這時候,喝着酒兒,心裏十分快樂,便敲着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着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像含怨,像懷戀,像抽泣,像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像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裏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3)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繆(liáo):盤繞。舳(zhú):船尾;艫(lú):船頭。釃(shī):斟。槊(shuò):長矛。須臾(yú):片刻。

譯文: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問那客人說:“爲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着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裏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爲伴侶,以麋鹿爲朋友;駕着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屢次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4)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藏(zàng)。餚(yáo):葷菜。適:享用 枕藉:疊枕擠睡。

譯文: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爲何而樂?

樂: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朧迷離、羽化登仙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錶示矛盾關係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爲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1、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無窮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啓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辨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曠達。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恆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

附:《後赤壁賦》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着我,一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擡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裏瞧瞧,心裏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2)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譯文:

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裏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爲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3)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譯文:

就這樣,我們攜帶着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險峻的山岩,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颳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裏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裏就在哪裏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着,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4)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譯文:

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的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前赤壁賦在結尾處——安謐幽靜,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萬物同樣永久存在,表現的是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在消極中有一種開闊曠達。

後赤壁賦在結尾處——迷離恍惚,驚險,暴露出一派消極出世的態度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爲高潮也作爲餘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前 後

秋景 水月禪境 清幽,明亮的 冬景 山鶴幽情 陰森,險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淺表性

地點 江中游 山上游

說理議論 敘事記遊

物各有主,風月永寸,最後一覺天明,心曠神怡 道士化鶴,氣氛神祕,

心情曠達 暴露作者消極矛盾的心情

【典型例題】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 舉酒屬客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③杯盤狼籍

答案:①屬通“囑”,指勸人飲酒。②馮通“憑”,乘。③籍通“藉”,凌亂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

①烏鵲南飛 ②下江陵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④順流而東也⑤漁樵於江渚之上

⑥侶魚蝦而友麋鹿 ⑦渺滄海之一粟 ⑧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答案:①南,向南,名詞作狀語。②下,攻佔,名詞作動詞 ③西、東,向西、向東,名詞作狀語。④東,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⑤漁樵,打魚砍柴,名詞作動詞。⑥侶、友:以……爲侶、以……爲友,名詞的意動用法。⑦渺,以……爲渺小,意動用法。⑧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動用法。

3、分析下列句子劃橫線詞語的高妙之處

(1)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答案:一個“泛”字,寫出了小船自由自在地飄浮於江面的情景,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2)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答案:“徘徊”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明月以動態,實是小船飄浮於江流所致,更顯現了作者對月夜美景的關愛眷戀之情。

(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答案:“橫”字寫出了白茫茫的霧氣瀰漫江面,是平視,是近景。“接”字是上眺,是遠景,寫出了月光波影充溢於天地之間。“橫”“接”相映,描繪出秋江月色的全景,是大寫意畫,表現了作者心境的曠達、寧靜、快樂。

(4)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答案:“縱”是小船的自由放縱,也是作者精神的自由放縱,寫出了江流的湍急。“凌”是升高的意思,既寫出了小船的輕捷,又引出了下文的想象。

4、解釋一詞多義

(1)如:縱一葦之所如: (2)於: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月出於東山之上:從。

答案:(1)往。像。(2)在。從。

5、分析劃橫線詞的古今異義

①徘徊於斗牛之間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案:①徘徊(古:明月慢慢移動。今:人在一個地方走來走去。)②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爲聖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徵。今義:美貌的女子。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1. 加點字注音錯誤的一組是

A. 舉酒屬(zhǔ)客 鬥宿(xiù) 馮(píng)虛御風 相互枕藉(jiè)

B. 幽壑(hè) 嫠(lí)婦 愀(qiǎo)然 山川相繆(liáo)

C.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蝣(fú yóu) 舳艫(zhǘ lǘ)

D. 釃(shī)酒 橫槊(shuò) 更(gēng)酌 窈窕(yǎo tiǎo)

2. 解釋下列劃橫線詞語的意義

七月既望 舉酒屬客

白露橫江 縱一葦之所如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渺渺兮予懷

倚歌而和之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須臾 知不可乎驟得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相與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繆

3.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劃線詞與例句中的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前赤壁賦( )

A.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

B.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C. 歲賦其二。

D.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

A.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B. 趙嘗五戰於秦。

C. 寄蜉蝣於天地。 D. 其勢弱於秦。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

A.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B.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C. 任意東西。 D. 順流而東也。

④侶魚蝦而友麋鹿。( )

A.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B.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C.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D. 抱明月而長終。

4. 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與畫線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爲其然也?

A.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B.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D. 何以戰?

5. 下列不同於其他句式的一項是( )

A. 而又何羨乎? B. 而今安在哉? C. 何爲其然也? D. 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閱讀語段,回答6~9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6、歸納此語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語出 ____ 時代的曹操所寫的《 》詩。

8、“孟德之困於周郎”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往事。

9、作者列舉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文,完成10~12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0、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逝者如斯

(2)而未嘗往也

(3)而吾與子之共適

(4)而卒莫消長也

(5)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11、“逝者如斯”,語出《_______________》,它的語意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恆中加以考察,終於積鬱釋然,作出了超曠達觀的解釋,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論。

13、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義

⑴之

縱一葦之所如 凌萬頃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須臾 苟非吾之所有

⑵於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月出於東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託遺響於悲風。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 其聲嗚嗚然

何爲其然也 方其破荊州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侶魚蝦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爲聲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試題答案】

1、答案:C

2、答案:既望(農曆每月十六) 屬(通“囑”,指勸人飲酒)

橫(瀰漫,充溢) 縱(任)如(往)

浩浩(廣闊,遼遠)馮虛(凌空,“馮”通“憑”) 渺渺(悠遠的樣子)

倚(循,依)和(唱和) 嫋嫋(形容聲音婉轉悠長)縷(細絲)

危(端正) 固(本來)

須臾(片刻) 驟得(立刻得到)

曾(竟)一瞬(一眨眼) 適(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墊着) 繆(繚,盤繞)

3、答案:①B ②C ③A ④A

4、答案:D

5、答案:D

6、描寫作者心情由樂轉悲。

7、三國 《短歌行》

8、赤壁之戰

9、由古今對比而生悲,由曹操的不可一世寫興亡之悲,起到反襯作用。

10、(1)這,指江水 (2) 流走 (3)享有 (4)消減或增長 (5)凌亂

11、《論語子罕》 江水滾滾流去,比喻時間易逝。

12、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13、⑴縱一葦之所如(助詞,無實義) 凌萬頃之茫然(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詞)

扣舷而歌之(音節助詞) 倚歌而和之(代詞,代“歌”)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取獨) 苟非吾之所有(助詞,的)

⑵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詞,從)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介詞,被) 託遺響於悲風(介詞,給)

⑶而不知其所止(代詞,它,指“一葦”) 其聲嗚嗚然(代詞,那)

何爲其然也(代詞,指簫聲) 方其破荊州(代詞,他,指曹孟德)

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連詞,錶轉折) 侶魚蝦而友麋鹿(連詞,表並列)

耳得之而爲聲(連詞,表順承) 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連詞,表修飾)

《前赤壁賦》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藝術特色。

2、 瞭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由樂轉悲再轉喜的情感歷程。

3、 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線索。

2、 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課時

3課時(本教案是第2、第3課時)

教學手段

課前印發相關寫作背景資料及餘秋雨散文《東坡突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以自學、討論爲主,教師適時點撥,翻譯全文,疏通文意。反覆採取自讀、齊讀等讀法,使學生感受賦的音樂美。注意朗讀指導。)

附錄:

1、絕命詩

《獄中寄弟子由》其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爲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獄中寄弟子由》其二: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2、知識小結:關於散文賦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以後出現的一種文體。賦本是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它始於戰國,盛行於漢,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則趨於消亡。賦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句子以四言六言爲主,講求文采,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張手法。漢代以後,賦分別向駢文和散文兩個方向發展。前者便出現了駢賦和律賦,注重對偶工整和平仄協調,對押韻也有嚴格要求;後者便發展爲文賦,不講求駢偶和音律,句式可長可短,押韻也較自由。

文賦兼有詩歌和散文的一些特點,不受駢賦、律賦那些框框的限制,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之作。

3、知識小結

Ⅰ一詞多義

(1)適

A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

B 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到)

C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女子出嫁)

D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 (適合)

E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 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嘗爲也 (流逝)

B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誓)

C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去,消失)

D 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3)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爲“連……都……”)

B 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爲“連……都……”)

(4)雖

A 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雖然)

(5)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動,使……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Ⅱ通假字

(1)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

(2)山川相繆 (通“繚”)

Ⅲ詞類活用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名作狀)

(2)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

(3)侶魚蝦而友麋鹿 (意動)

Ⅳ特殊句式

(1)何爲其然也 (賓語前置)

(2)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標籤:赤壁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