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糉飄香作文(彙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糉飄香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糉飄香作文(彙編10篇)

端午糉飄香作文1

偶然間,飄來一陣陣桂花香,眼前彷彿浮現那晶瑩剔透的桂花棕,清甜在味蕾上翩翩起舞,心頭卻泛起絲絲苦澀……

端午節,或是遊子歸家的期待,或是全家團聚的歡喜,或許是一個人心中那抹濃濃的思念。而我,有份思念想寄予您。

記憶中那模糊而又清晰的身影,還記得您回眸時慈祥的微笑,還記得您手中停不下的動作,拿、卷、包、放,行雲流水般嫺熟的手法不禁讓我眼花繚亂。那飽滿的糯米,在您手中輕輕掂量後,被送入棕葉的懷抱,恰如其分地安在最適當的位置,再輕輕翻折,繩子一緊,一顆完美的糉子便躍入了盆中。

您知道我喜歡小小形狀的棕子,糉子在您手中便變幻出小巧玲瓏的模樣,一個接着一個,一串跟着一串。您知道我喜歡門前桂花的香氣,您便把桂花蒸熟、濾出汁液,拌入糯米,開蓋後,那熱氣升騰的小糉子便帶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每年端午,我都嚷嚷着要您教我包糉子,每一年我都半途而廢,最終爬在椅子上等您在我的碗裏放上一串熱氣騰騰的小桂花棕。

望着桌上這一袋包裝精美的糉子,硬繩捆綁着、塑料膜包裹着,比您做的糉子大了幾倍,沒了清甜的桂花香氣。現在的我,再也聞不到那誘人的棕香了。

太奶奶,我想您了,我想您的小桂花棕,我想您慈祥的笑,我想與您共處的時光。記憶深深淺淺,模糊而又清晰。清晰的是您的模樣,模糊的卻是我再也觸摸不到的桂花棕中濃濃的慈愛啊!

最最親愛的太奶奶,我總能在端午時想起您,可思念着您的心又該飛往哪兒呢?

端午,願你與你想念的那個人,一切安好。

端午糉飄香作文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龍舟節,相傳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要吃糉子、吃“五黃”(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有的地方還要划龍舟。今天我就在蕭山日報小記者活動裏好好體驗了一把包糉子的樂趣。

老師先發給我們每人兩片糉葉。糉葉長長的、寬寬的、青綠色,帶着一股特有的植物清香。我們按照老師的示範,先把兩片糉葉略微交錯重疊在一起,然後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這“漏斗”裏面就可以裝米和餡啦。

我們的第一項任務是包一個紅豆餡的糉子。老師拿來一盆拌好的糉子餡,裏面有糯米、紅豆、白糖等很多料,我左手拿着剛纔包了一半的糉葉,右手舀了滿滿一勺餡料,正好把剛纔的“漏斗”填滿,接着把多餘的糉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老師發下來的糉繩在糉腰處紮緊並打結。哇!一個還像那麼點回事的糉子就在我手上誕生啦!

接着的第二項任務是包一個肉糉。有了剛纔初次成功的經驗,現在我就“輕車熟路”了:拿上兩張糉葉,在三分之一處折成漏斗狀,在“漏斗”中舀入一半糯米,然後放入豬肉餡料,再加上糯米把“漏斗”填滿,接着把多餘的糉葉折回蓋住漏斗包裹好,用糉繩在糉腰處紮緊打結。嗯!這回比上次那個包得更好看一點了!

我興致勃勃地又包了第三個糉子,還是個肉糉,因爲我喜歡吃肉糉。而且我覺得,端午節學習包糉子,既體驗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又鍛鍊了巧手能力,還品嚐了美味,真是一舉奪得啊!

端午糉飄香作文3

說起端午,你肯定會說不就是五月初五的日子,大家一起吃吃糉子賽賽龍舟?這樣說固然沒錯,只是將端午狹義化成了一個“娛樂性”節日。

端午那天,不論是在哪裏,不論是遇見了哪一位長輩、老師或是朋友,開口必定是要說祝福語的。只不過,這話可得好好說,切忌張嘴就來一句“端午快樂”,而應說“端午安康”。

這是爲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所處時間不夠吉利。衆所周知,端午是在五月初五,古人認爲“九”爲陽數,因此九月初九爲“重陽節”。同理,“五”爲陰數,五月初五爲至陰之日,在這一天裏,“五毒”會齊齊出沒。所以人們會透過在門上插艾葉,戴香囊、喝雄黃酒等方式來“辟邪”。在這樣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中,又如何能對他人道一句“快樂”呢。

第二,人文歷史原因。在我國,端午作爲傳統節日主要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在經歷國破之痛後,於五月初五隻身來到汨羅江邊,寫下絕筆《懷沙》後便投江自盡。當地居民得知後都想將屈原屍體打撈上來好讓他入土爲安。爲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遺體,便用一種帶着清香的葉子包住飯糰投入江中。更有甚者,自發地划着船在江上來回遊動,以威懾江中魚蝦。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吃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在這樣一個日子裏,道“端午快樂”或“端午吉祥”肯定不妥當的。

現在你是否也覺得端午說“端午快樂”是不妥當的呢。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對這樣一個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我們應該有所瞭解,以便能更好地傳承。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糉飄香作文4

一個個香噴噴的糉子,一場場鑼鼓喧天的龍舟賽,一張張興高采烈的笑臉,勾畫成了今年多姿多彩的端午節。

這幾天一直雷雨不停,如瓢潑一般,上天是開心了嗎?原來是端午節來了!

今天早上,我家裏也忙碌起來了。早晨,媽媽的喊聲打破了家裏的寂靜:“快點起牀,包糉子啦!”語音剛落,我一下子從牀上彈了起來,衝到了餐桌上。“哇!”桌上擺滿了包糉子的材料,一大盆糯米擺在上面,還有紅豆、綠豆、雞肉、蘑菇、肉鬆、金黃的鹹蛋黃……奶奶動作嫺熟,把一小團糯米放在糉葉上,然後加上紅豆、綠豆、雞肉、蘑菇、肉鬆、鹹蛋黃,接着又加了一片細長的糉子葉,三兩下就成了一個像金字塔的形狀,最後,又用牢固的繩子,一圈又一圈地把糉子捆了起來。才僅僅過了半小時,鍋裏就擺滿了糉子。

媽媽調好了火,開始煮糉子。剛開始,聞不到什麼香味,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糉子慢慢地開始散發出清香。終於,糉子煮好了!當媽媽揭開鍋蓋的那一刻,糉子的香氣瀰漫了整間屋子,大家都陶醉在了其中。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圍着竈臺打轉,只等媽媽一聲“好了”,就可以美餐一頓了!

我剛想伸手去抓來吃,可馬上被媽媽制止了:“小傻瓜!你以爲自己是‘鐵砂掌’啊!你會被燙傷的!”我吐了吐舌頭,露出了尷尬的笑容。過了一會兒,我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仔細地看了看,再小心地把糉葉慢慢剝開。啊!糉子馥郁的清香再一次撲面而來,我咬了一口,白晶晶的糯米,軟軟的,特別香,特別甜。我享受的表情浮現臉上,心情也頓時變得更加愉快了。

端午糉飄香,我們一家其樂融融的笑臉,就是端午節那幅最生動優美的端午畫啊!

端午糉飄香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到啦!端午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

媽媽早早就把菖蒲艾草掛在了家裏大門上,門口縈繞着一陣陣淡淡的艾香。傳說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寶劍戰勝水怪,拯救了老百姓。後來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保護財產和生命。我把豆豆送我的五色絲線栓在手腕上,這可是端午節的吉祥物呢!按照家鄉的習俗,端午節要回外婆家拜節,媽媽說,在古代這也叫“歸寧”。

在外婆家,端午節的重頭戲是包糉子。青青的糉葉,雪白的糯米,綠豆,紅棗,擺上滿滿一桌。我也會和外婆一起學着包糉子。先把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再把糯米放進去,我還在米中間藏了一顆胖胖的紅棗。咦?這是怎麼回事,米怎麼在變少了?低頭一看,哎呀!不好,米在往下漏。我趕緊補救把糉葉卷好,總算不漏了。我把糉葉尾巴全部捲起來,用手指壓住,用棉線開始捆糉子。一來二去卻總是捆不好,好沮喪!只好向外婆求助,外婆笑眯眯的接過我手中的糉子,三下五除二像變戲法一樣,就把糉子捆好了。我們分工協作,不一會兒盤中的糉子就變成一座小糉子山,太有成就感啦!

吃糉子咯,外公端出熱騰騰的糉子,我顧不得燙手,拿了一個糉子解開棉線,剝開墨綠的糉葉,趕緊咬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潔白的米團裏露出了深紅油亮的紅棗,哇,我吃到“寶石”啦!我心裏想。

公告訴我,在他的家鄉汨羅,每年端午都會在汨羅江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最隆重的就是賽龍舟了。我多想也去汨羅江觀看賽龍舟呀!

掛艾蒿,吃糉子,賽龍舟,原來這就是家鄉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糉飄香作文6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是南方流傳的兒歌。說起端五,我立即便想到幼時學包糉子的情形。

那時我八歲,非常玩皮。端五節時見奶奶聚精會神地包糉子,手也癢了起來,盯住糉子不放。奶奶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想包糉子?不夠本,你媽還不會呢,”說罷哈哈大笑。

我不服氣,搶來工具,肉餡,糯米。開始包人生“第一個糉子”。我先拿三張整齊的糉葉,然後把它們裹成一個漏斗型,接着往“漏斗”裏放米,放一半時再把肉餡放進去然後再放米,接着就開始包糉子。

怎麼裹也裹不好,我急死了!後經奶奶的指導,終於把它裹起來了。最後再用紅線饒幾圈一紮,就這樣我的人生第一個糉子誕生了。奶奶吃驚地看了看我手中的糉子又看了看我,笑眯眯地說:“凡凡還包得不錯呢,不過以後遇到困難彆着急,要有耐心!”然後奶奶就把包好的糉子放在高壓鍋裏燒。我好不容易等到糉子熟了,沒等到糉子涼下來我就迫不及待地咬了起來。

哇!味道太好了,現在想來嘉興的糉子也沒我包的味道好!

想想今年的端午節也快到了,我情不自禁地就想起在這次四川大地震中堅強活下來的兒童們。我想到時候請奶奶多包點給他們郵寄過去。也讓他們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糉飄香作文7

最近逛超市,發現超市裏擺出了許多糉子、鹹蛋,,這讓我想起了家鄉糉子飄香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天,一大早,奶奶採了一些大點的糉葉,回到家,把事先準備好的大棗、米和白糖拿出來,然後把糉葉捲成漏斗形,再把材料一點一點地放進糉葉卷中,再卷幾下,蓋住材料,用線紮起來。“一個糉子包好嘍!”我手舞足蹈。二十多分鐘了,糉子包好了,奶奶把糉子放到鍋裏,開始煮糉子了。中午時,屋子裏早已飄滿了糉子香。我被這糉子的濃香引進了廚房,拉着奶奶的手:“奶奶, 我要吃糉子,我要吃糉子。”奶奶笑着講道:“好,好,好,待會兒第一個給你吃。”

中午,桌子擺了好多菜,還有一大籠糉子。我飛快地跑到桌前,拿起糉子,把線解開,然後再把糉葉剝開,看着香噴噴的糉子,我忍不住地幾口就把糉子吞了。“奶奶,你包得真好吃!”我給奶奶翹起了大拇指。大家見了哈哈大笑。大家坐在椅子上吃飯了,大人們不時把酒杯一碰,“乾杯”;小孩們喝着飲料,砰砰砰磕着鹹蛋……

午飯過後,可不是睡午覺的時候,應該去採一種不知名的草,採草幹什麼?哈!奶奶把草兒洗乾淨,放在鍋裏煮呀!煮爛了,把草兒和水舀進盆裏,奶奶會把水調得不燙也不冷,我把衣服脫了,“撲通”一聲,跳到盆裏。我沐浴着草水的香氣,舒服極了。奶奶拿着毛巾在我的身上擦了又擦,最後拿着乾毛巾把我身上的水擦乾。我穿好衣服,這時,奶奶又拿來五顏六色的毛線,把毛線系在我的腳脖和手腕上。奶奶喃喃地說道:“這線保佑你平平安安,長大買汽車,去美國,身體健康,開開心心。”之後,我跑出家門,和小夥伴們一起炫耀自己腳脖和手腕上的毛線。

啊!家鄉的端午節好溫馨啊!半年沒回家鄉的我多麼想回鄉再度端午節啊!

端午糉飄香作文8

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的是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吃糉子。

這天,街上的人手中可少不了艾葉,菖蒲,雄黃。媽媽也買了艾葉,菖蒲,把菖蒲做成寶劍,掛在門上,可以辟邪。艾葉一大束一大束地放在家門口,也是用來辟邪的。每年端午節,外婆家都要煮好多糉子。這天,外婆坐在椅子上,拿着糉葉,折成簸箕狀,再舀了一大勺的糯米倒進“簸箕”裏,再用筷子夾了一塊肉放在糯米中間藏進去,用糉葉把糯米裹住,成一個立體三角形,用手捏住底部,拿了根粗繩,繞了好幾圈,打了一個結,放在鍋裏。我問外婆;“外婆,你做了幾種糉子啊?”外婆樂呵呵地說:“有蛋黃糉,肉糉,蜜棗糉和豆沙糉,一共4種。”

我今天要大吃一頓,我也來包一個糉子好了。我向外婆要了一片糉葉,學着外婆包,但是我技術不到家,糉葉都鬆開了,姐姐說:“手捏緊,糯米少一些吧。”我舀回了一部分糯米,但夾了一大塊肉,比糯米還大,塞都塞不進去,弟弟邊笑邊說:“姐姐,這個是最最正宗的肉糉子了!”媽媽也附和道:“這個就留着給你自己吃吧!”我學着外婆裹,但米卻漏了出來,我拖住米,費了好大勁才把米塞回去,也用繩一圈一圈地繞起來,成了唯一一個“迷你糉。”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熱糉子剝開,撲鼻而來的先是葉香,再是糯米香,最後是肉香。香味漸漸瀰漫開來……

端午糉飄香作文9

你知道端午節吃什麼嗎?沒錯,就是糉子。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對,傳說是爲了紀念楚國愛國大詩人屈原。小糉子還有許多的謎語:“四角六邊斜,掉入鍋中間。鍋底翻跟斗,起來脫棉襖;四角六邊長,珍珠裏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帶解衣裳。”對了,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走在大街上,小糉子的香味傳千里。家裏也是糉飄香。

我也很想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糯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紅豆,糯米做餡,將自己喜歡的餡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

先把長長的糯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均,最後把糯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形。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了一團球。

奶奶不只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後,再開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了。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待的要揭開蓋子檢視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糉子那香氣,讓我脣脣欲動。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解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棕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糉飄香作文10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每年的端午節“五月五”前我家都要包糉子。今年也不例外,大姐早早就準備好包糉子了。

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糉子,我就介紹一下我家的包糉子的步驟。一大早大姐就把精心挑選好糯米掏洗好,用盆子把米浸泡着。就開始準備清洗糉葉,去市場訂好上好的五花肉、鹹鴨蛋黃、綠豆等等。每塊肉切的大小均勻,用香料包醃製五花肉,讓五花肉充分入味。就可以正式開始包糉子了。

我家有人喜歡吃甜糉子,也有人喜歡吃鹹的,因此要是包甜糉子時就要在糯米里加上一種鹼的東西伴在裏面,包鹹糉的米里就要伴上鹽。包糉子也是有講究的,用葉子打個卷,做成圓錐體,地下放糯米,中間放肉、綠豆、鹹鴨蛋黃,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包裹時四個角的米不能漏出來。甜糉就相對簡單多了,只有把米放入糉葉裏頭包好,就行了。在壓力鍋煮上1—2個小時就能出鍋了。

一開鍋的那一剎那真的是肉香滿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糉子,甜糉灑點白糖粘着吃。真的是滿口留香。

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很多,如:端陽節、龍舟節、糉子節、詩人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掛艾草等。在我們這裏還有賽龍舟呢!下次再介紹一下其他的傳統文化,你看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標籤:飄香 彙編 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