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糉飄香作文(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糉飄香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糉飄香作文(15篇)

端午糉飄香作文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舉辦各種活動——賽龍舟,掛艾草菖蒲,戴五彩線,喝雄黃酒,吃糉子,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吃糉子了。

一大早,媽媽就着手準備包糉子了,我在旁邊給她打下手。首先,媽媽把糯米和花生用水浸泡着。趁着這個時間我和媽媽把糉葉洗乾淨,把火腿和蜜餞切成丁。一小時後,把糯米和花生裏面的水倒掉,然後把火腿和蜜餞一起倒進去,攪拌均勻。一切準備就緒。

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兩隻手上下翻轉,把一片糉葉折成漏斗狀,把剛纔拌好的食材放進去,再把鬥狀尾部的糉葉往回折,蓋住米,用細繩纏繞並綁好。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大約兩個小時後,所有的糉子都包完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媽媽把包好的糉子直接放進鍋裏煮。我守着竈臺,聞着飄散出來的陣陣糉香,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約一小時左右,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剝開糉葉,露出白裏透紅的糉子,白白的糯米包裹着紅紅的花生豆火腿丁,咬一口,又香又糯!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看麥子黃了,端午節又到了,小朋友們,趕快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糉子吧!

端午糉飄香作文2

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的是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吃糉子。

這天,街上的人手中可少不了艾葉,菖蒲,雄黃。媽媽也買了艾葉,菖蒲,把菖蒲做成寶劍,掛在門上,可以辟邪。艾葉一大束一大束地放在家門口,也是用來辟邪的。每年端午節,外婆家都要煮好多糉子。這天,外婆坐在椅子上,拿着糉葉,折成簸箕狀,再舀了一大勺的糯米倒進“簸箕”裏,再用筷子夾了一塊肉放在糯米中間藏進去,用糉葉把糯米裹住,成一個立體三角形,用手捏住底部,拿了根粗繩,繞了好幾圈,打了一個結,放在鍋裏。我問外婆;“外婆,你做了幾種糉子啊?”外婆樂呵呵地說:“有蛋黃糉,肉糉,蜜棗糉和豆沙糉,一共4種。”

我今天要大吃一頓,我也來包一個糉子好了。我向外婆要了一片糉葉,學着外婆包,但是我技術不到家,糉葉都鬆開了,姐姐說:“手捏緊,糯米少一些吧。”我舀回了一部分糯米,但夾了一大塊肉,比糯米還大,塞都塞不進去,弟弟邊笑邊說:“姐姐,這個是最最正宗的肉糉子了!”媽媽也附和道:“這個就留着給你自己吃吧!”我學着外婆裹,但米卻漏了出來,我拖住米,費了好大勁才把米塞回去,也用繩一圈一圈地繞起來,成了唯一一個“迷你糉。”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熱糉子剝開,撲鼻而來的先是葉香,再是糯米香,最後是肉香。香味漸漸瀰漫開來……

端午糉飄香作文3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每年的端午節“五月五”前我家都要包糉子。今年也不例外,大姐早早就準備好包糉子了。

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糉子,我就介紹一下我家的包糉子的步驟。一大早大姐就把精心挑選好糯米掏洗好,用盆子把米浸泡着。就開始準備清洗糉葉,去市場訂好上好的五花肉、鹹鴨蛋黃、綠豆等等。每塊肉切的大小均勻,用香料包醃製五花肉,讓五花肉充分入味。就可以正式開始包糉子了。

我家有人喜歡吃甜糉子,也有人喜歡吃鹹的,因此要是包甜糉子時就要在糯米里加上一種鹼的東西伴在裏面,包鹹糉的米里就要伴上鹽。包糉子也是有講究的,用葉子打個卷,做成圓錐體,地下放糯米,中間放肉、綠豆、鹹鴨蛋黃,上面再鋪上一層糯米,包裹時四個角的米不能漏出來。甜糉就相對簡單多了,只有把米放入糉葉裏頭包好,就行了。在壓力鍋煮上1—2個小時就能出鍋了。

一開鍋的那一剎那真的是肉香滿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糉子,甜糉灑點白糖粘着吃。真的是滿口留香。

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很多,如:端陽節、龍舟節、糉子節、詩人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掛艾草等。在我們這裏還有賽龍舟呢!下次再介紹一下其他的傳統文化,你看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端午糉飄香作文4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每當聽到《離騷》的詩句,便會憶起憂國憂民的屈原。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一大早,我們就起身去外婆家吃糉子了。來到外婆家,糉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着這一絲絲,一縷縷的糉香。我彷彿看見翠綠的箬竹葉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香糯醇厚。

“其實,糉子不止一種形狀,有三角形的、菱形的、多角形的……”外婆指了指鍋裏的糉子,說,“糉子的種類也很多。豆沙糉、蜜棗糉、花生糉、蛋黃鮮肉糉等。”聽了外婆對糉子的介紹,我笑着說:“我最喜歡的還是蜜棗糉,甜甜的,卻不膩。”

糉子煮熟以後,剝開墨綠色的箬竹葉,在灰湯裏煮透的米團呈現出通透的琥珀色,米團裏彷彿嵌着幾顆深紅色的瑪瑙。輕咬一口,軟糯可口。嗯,糉子的味道真好!

那一個個清香四溢的糉子,像一串美麗的夢,那麼甜蜜,那麼溫暖,那麼美麗。吃着糉子,我的心裏甜滋滋的。糉子裏有家的味道,有愛的味道。

端午糉飄香作文5

在過幾天,就是我期盼已久的端午節了。

端午節,是一定要吃糉子的,下面請聽我講訴糉子的來歷。在楚國有一位詩人名叫屈原。屈原十分愛國。有一次,一個國攻打楚國。結果,楚國敗下陣,屈原不忍心看着百姓過着飢苦的日子,一怒之下,跳河自盡。當老百姓知道這件事以後。便被感動的熱淚盈眶。百姓們各自從家拿出一些糧食投入江中。當地有這樣一個說法。百姓們怕魚在水中沒有吃的,便咬屈原屍體。爲了使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就把家中的食物拿來餵魚。慢慢地,這就成端午節的一個習俗了!

人們用竹葉來包糉子,包好的糉子呈梭形。拿泡好的米把糉子填滿在鍋裏蒸一會,香噴噴的糉子就做好了。

馬老師還說:“端午節要帶上五彩繩,它的意義是長壽。在端午節裏,一家人都在一起重逢了,家家門前掛着蘆。這一天裏,人們高興極了。大人們高興,是因爲有屈原這樣一位勇敢的詩人而高興。但我們小孩呢?只爲能放鬆放鬆,大玩一場而開心了!

不管因爲什麼。端午節,我認爲這是有意義的一天。吃糉子、賽龍舟——很少有這樣開心的日子了。

端午糉飄香作文6

寧靜的夜晚,涼風習習,漆黑的夜空中縹緲着一點兒星星的痕跡,細細的月牙伸向空中,像死神的鐮鉤,冰冷的、陰森的。路上沒有一個行人,兩旁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夜,更涼了……

強烈的燈光透過白色的窗幔倒映着她忙碌的身影,一個個精緻玲瓏的糉子堆在桌上,越疊越高。我望着奶奶疲憊的面影,不由自主地向燈光處走去……

黑暗的角落裏,我靜靜地望着眼前的這一切:骨瘦如柴的奶奶,她是多麼的`辛勤,每年的端午,她總要忙活,即使再累也要包上幾個糉子,爲節日增添點兒氣氛。她嫺熟細心地包着糉子,內陷的大眼睛彷彿溢出了慈愛,她宛如樂團的指揮家,優雅地演奏着交響樂。別小看奶奶那雙粗糙的手,它可以爲大家包出多種多樣的糉子:有三角糉,這種糉子可以一口吃下一個;有四角糉,這個糉子的包法也只需要一張糉葉就可以完成了;最困難的要數長糉了,奶奶需要花大力氣,因爲長糉的包法需要拼接,而她可以一個人獨自地完成。不知不覺,奶奶已經包了幾個小時了,我癡癡地望着那個疲憊的身影,瞬間感覺那是高大的。

第二天清晨,一股糉子的香味飄蕩在院子裏,飄進了我的心田……

端午糉飄香作文7

偶然間,飄來一陣陣桂花香,眼前彷彿浮現那晶瑩剔透的桂花棕,清甜在味蕾上翩翩起舞,心頭卻泛起絲絲苦澀……

端午節,或是遊子歸家的期待,或是全家團聚的歡喜,或許是一個人心中那抹濃濃的思念。而我,有份思念想寄予您。

記憶中那模糊而又清晰的身影,還記得您回眸時慈祥的微笑,還記得您手中停不下的動作,拿、卷、包、放,行雲流水般嫺熟的手法不禁讓我眼花繚亂。那飽滿的糯米,在您手中輕輕掂量後,被送入棕葉的懷抱,恰如其分地安在最適當的位置,再輕輕翻折,繩子一緊,一顆完美的糉子便躍入了盆中。

您知道我喜歡小小形狀的棕子,糉子在您手中便變幻出小巧玲瓏的模樣,一個接着一個,一串跟着一串。您知道我喜歡門前桂花的香氣,您便把桂花蒸熟、濾出汁液,拌入糯米,開蓋後,那熱氣升騰的小糉子便帶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每年端午,我都嚷嚷着要您教我包糉子,每一年我都半途而廢,最終爬在椅子上等您在我的碗裏放上一串熱氣騰騰的小桂花棕。

望着桌上這一袋包裝精美的糉子,硬繩捆綁着、塑料膜包裹着,比您做的糉子大了幾倍,沒了清甜的桂花香氣。現在的我,再也聞不到那誘人的棕香了。

太奶奶,我想您了,我想您的小桂花棕,我想您慈祥的笑,我想與您共處的時光。記憶深深淺淺,模糊而又清晰。清晰的是您的模樣,模糊的卻是我再也觸摸不到的桂花棕中濃濃的慈愛啊!

最最親愛的太奶奶,我總能在端午時想起您,可思念着您的心又該飛往哪兒呢?

端午,願你與你想念的那個人,一切安好。

端午糉飄香作文8

在一個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

媽媽教我包糉子。我們先拿出了準備材料:棕葉、糯米、肉、紅棗和一個小勺子。

別看一個小小的糉子,吃起來好吃,包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媽媽教我先把一個棕葉包包成三角形,又用小勺子挖進幾勺糯米,再用小勺子挖一塊肉或者紅棗,然後,把棕葉包好,最後,用線一圈又一圈地紮起來就OK了。

可是,我總包不好,不是忘了放餡,就是糯米放了太多。看着旁邊姐姐包的那麼好,我心中失落極了。

唉!爲什麼現實總是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順利呢?我一下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媽媽告訴我:“不要看那麼一個小小的糉子,吃起來兩三口就吃完了,可是,要說做一個小糉子,可不是兩三下就做好了的。因爲,沒有耐心,是什麼都學不會的。”

我聽了媽媽的話,就在心中給自己打氣。終於,經過不斷的努力,我成功地學會了包糉子。連姐姐也讚揚我:“進步挺快的啊!”看着媽媽讚許的目光,我心中像吃了蜜一樣甜,不,比吃了蜜還甜。

端午糉飄香作文9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歡樂喜慶的春節、糉葉飄香的端午節、美好圓滿的中秋節、登高望遠的重陽節……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和內涵,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

傳說,農曆五月初五的這一天,愛國英雄屈原抱着石塊沉入了汨羅江。爲了紀念屈原,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老百姓就把糯米放進竹筒裏,煮熟後投入江中來祭祀屈原。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要包很多的糉子,有:蜜棗的、蛋黃的和鹹肉的,我最喜歡甜甜的蜜棗糉。包糉子前,奶奶會把糯米放進清水裏泡上四到五個小時,同時也會把蘆葦葉放入開水中浸泡。這樣,蘆葦也就有了韌性,不易裂開。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先拿出兩片一般大小的又長又寬蘆葦葉捲成漏斗狀,放入一小勺糯米,接着均勻地放入蜜棗或者蛋黃,然後再放入一勺糯米,最後用剩下地蘆葦葉把糯米包裹起來用細線緊緊地捆紮好,一個可愛地三角糉子就包好了。奶奶把包好得糉子放進鍋裏煮,饞得我口水直流。大約一個小時,蘆葦葉的清香混合着蜜棗的甜膩就飄進了各個角落。

中華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體現,我們要把每一個節日都要辦得熱熱鬧鬧,繼承併發揚傳統文化,把中國傳統節日推廣到全世界!

端午糉飄香作文10

說起端午,你肯定會說不就是五月初五的日子,大家一起吃吃糉子賽賽龍舟?這樣說固然沒錯,只是將端午狹義化成了一個“娛樂性”節日。

端午那天,不論是在哪裏,不論是遇見了哪一位長輩、老師或是朋友,開口必定是要說祝福語的。只不過,這話可得好好說,切忌張嘴就來一句“端午快樂”,而應說“端午安康”。

這是爲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所處時間不夠吉利。衆所周知,端午是在五月初五,古人認爲“九”爲陽數,因此九月初九爲“重陽節”。同理,“五”爲陰數,五月初五爲至陰之日,在這一天裏,“五毒”會齊齊出沒。所以人們會透過在門上插艾葉,戴香囊、喝雄黃酒等方式來“辟邪”。在這樣一個“不吉利”的日子中,又如何能對他人道一句“快樂”呢。

第二,人文歷史原因。在我國,端午作爲傳統節日主要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在經歷國破之痛後,於五月初五隻身來到汨羅江邊,寫下絕筆《懷沙》後便投江自盡。當地居民得知後都想將屈原屍體打撈上來好讓他入土爲安。爲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遺體,便用一種帶着清香的葉子包住飯糰投入江中。更有甚者,自發地划着船在江上來回遊動,以威懾江中魚蝦。於是便有了今天的吃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在這樣一個日子裏,道“端午快樂”或“端午吉祥”肯定不妥當的。

現在你是否也覺得端午說“端午快樂”是不妥當的呢。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對這樣一個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我們應該有所瞭解,以便能更好地傳承。

最後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糉飄香作文11

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我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會舉辦各種活動賽龍舟,掛艾草菖蒲,戴五彩線,喝雄黃酒,吃糉子,其中我最的就是吃糉子了。

一大早,就着手準備包糉子了,我在旁邊給她打下手。首先,媽媽把糯米和花生用水浸泡着。趁着這個我和媽媽把糉葉洗乾淨,把火腿和蜜餞切成丁。一小時後,把糯米和花生裏面的水倒掉,然後把火腿和蜜餞一起倒進去,攪拌均勻。一切準備就緒。

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媽媽兩隻手上下翻轉,把一片糉葉折成漏斗狀,把剛纔拌好的食材放進去,再把鬥狀尾部的糉葉往回折,蓋住米,用細繩纏繞並綁好。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大約兩個小時後,所有的糉子都包完了。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媽媽把包好的糉子直接放進鍋裏煮。我守着竈臺,聞着飄散出來的陣陣糉香,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約一小時左右,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剝開糉葉,露出白裏透紅的糉子,白白的糯米包裹着紅紅的花生豆火腿丁,咬一口,又香又糯!

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看麥子黃了,端午節又到了,小們,趕快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吧!

端午糉飄香作文12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到啦!端午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

媽媽早早就把菖蒲艾草掛在了家裏大門上,門口縈繞着一陣陣淡淡的艾香。傳說神仙用艾草和菖蒲做成的寶劍戰勝水怪,拯救了老百姓。後來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自己家的牆上掛一些艾草和菖蒲,來嚇退水怪,以此保護財產和生命。我把豆豆送我的五色絲線栓在手腕上,這可是端午節的吉祥物呢!按照家鄉的習俗,端午節要回外婆家拜節,媽媽說,在古代這也叫“歸寧”。

在外婆家,端午節的重頭戲是包糉子。青青的糉葉,雪白的糯米,綠豆,紅棗,擺上滿滿一桌。我也會和外婆一起學着包糉子。先把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再把糯米放進去,我還在米中間藏了一顆胖胖的紅棗。咦?這是怎麼回事,米怎麼在變少了?低頭一看,哎呀!不好,米在往下漏。我趕緊補救把糉葉卷好,總算不漏了。我把糉葉尾巴全部捲起來,用手指壓住,用棉線開始捆糉子。一來二去卻總是捆不好,好沮喪!只好向外婆求助,外婆笑眯眯的接過我手中的糉子,三下五除二像變戲法一樣,就把糉子捆好了。我們分工協作,不一會兒盤中的糉子就變成一座小糉子山,太有成就感啦!

吃糉子咯,外公端出熱騰騰的糉子,我顧不得燙手,拿了一個糉子解開棉線,剝開墨綠的糉葉,趕緊咬了一口,甜甜的糯糯的,潔白的米團裏露出了深紅油亮的紅棗,哇,我吃到“寶石”啦!我心裏想。

公告訴我,在他的家鄉汨羅,每年端午都會在汨羅江舉行紀念屈原的活動,最隆重的就是賽龍舟了。我多想也去汨羅江觀看賽龍舟呀!

掛艾蒿,吃糉子,賽龍舟,原來這就是家鄉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糉飄香作文13

一個個香噴噴的糉子,一場場鑼鼓喧天的龍舟賽,一張張興高采烈的笑臉,勾畫成了今年多姿多彩的端午節。

這幾天一直雷雨不停,如瓢潑一般,上天是開心了嗎?原來是端午節來了!

今天早上,我家裏也忙碌起來了。早晨,媽媽的喊聲打破了家裏的寂靜:“快點起牀,包糉子啦!”語音剛落,我一下子從牀上彈了起來,衝到了餐桌上。“哇!”桌上擺滿了包糉子的材料,一大盆糯米擺在上面,還有紅豆、綠豆、雞肉、蘑菇、肉鬆、金黃的鹹蛋黃……奶奶動作嫺熟,把一小團糯米放在糉葉上,然後加上紅豆、綠豆、雞肉、蘑菇、肉鬆、鹹蛋黃,接着又加了一片細長的糉子葉,三兩下就成了一個像金字塔的形狀,最後,又用牢固的繩子,一圈又一圈地把糉子捆了起來。才僅僅過了半小時,鍋裏就擺滿了糉子。

媽媽調好了火,開始煮糉子。剛開始,聞不到什麼香味,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糉子慢慢地開始散發出清香。終於,糉子煮好了!當媽媽揭開鍋蓋的那一刻,糉子的香氣瀰漫了整間屋子,大家都陶醉在了其中。我像熱鍋上的螞蟻,圍着竈臺打轉,只等媽媽一聲“好了”,就可以美餐一頓了!

我剛想伸手去抓來吃,可馬上被媽媽制止了:“小傻瓜!你以爲自己是‘鐵砂掌’啊!你會被燙傷的!”我吐了吐舌頭,露出了尷尬的笑容。過了一會兒,我才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仔細地看了看,再小心地把糉葉慢慢剝開。啊!糉子馥郁的清香再一次撲面而來,我咬了一口,白晶晶的糯米,軟軟的,特別香,特別甜。我享受的表情浮現臉上,心情也頓時變得更加愉快了。

端午糉飄香,我們一家其樂融融的笑臉,就是端午節那幅最生動優美的端午畫啊!

端午糉飄香作文1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拿我的家鄉——廣寧來說,這裏風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都包糉子,吃糉子,而糉子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的,梘水糉就是其中之一。

梘水糉的樣子很可愛,呈近似的圓柱形,被裹得胖乎乎的,就像冬天裏穿着厚厚的棉襖棉褲的小朋友。“梘水糉”顧名思義就是用梘水做的糉子,所以做這種糉子除了必備的糯米之外,還需要一些梘水。把糯米放在梘水浸泡片刻,然後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先拿兩片糉葉放在手中,然後在糉葉裏放適當的糯米,再放一片糉葉,把糉子捲起來,然後將糉子前後部分折進糉身,再用竹篾從頭到尾地把糉子裹實,一條別緻的梘水糉就大功告成了。

把製作好的梘水糉子放到鍋裏用猛火蒸,半個小時後就可以聞到糉子的香味了。大約5個小時後,一條香噴噴的梘水糉就出爐啦!解開纏繞在糉身上的竹篾,一陣糉子的清香就撲鼻而來,伴隨着梘水那獨特的氣味。嘗一口,糯米黏而不粘,還透着清香宜人的糉葉味以及梘水那獨特的美味,讓人忍不住會多吃幾口!

除此之外,家鄉人還會把艾葉插在門框邊以辟邪;用艾葉和姜蒲頭熬水來洗澡,以求身體健康。

現在,越來越多外國的節目傳到我們國家,而那些中國傳統節日,卻漸漸消失在人人的記憶中。真希望端午這個帶有中國特色,帶有家鄉特色的節日習俗能夠永久地儲存下去。

端午糉飄香作文15

“五月端陽節,家家糉子香。”歷代詩人對糉子情有獨鍾,在端午這天,飲酒品糉之餘,還以糉子爲題材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清代查慎行筆下的“靈符舊系千絲縷,玉粒新頌五彩筒。青箬香分菖葉綠,銀盤光射石榴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用高麗貢米做糉子的情景。糉葉要用新鮮的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材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她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 唐 元稹)煮糉子時不能心急,得先把水燒開了後換小火慢慢煮,爺爺奶奶們習慣用土竈,把糉子煮好後就放鍋裏燜一個晚上,等第二天一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糉子了,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

大文豪蘇軾喜食糉子,品味了以蜜餞爲餡的糉子,留下了“時於糉裏得楊梅”的詩句,清代林蘇門的“細箬輕輕裹,濃香粒粒融。蘭江醃酺貴,知味易牙同。”寫盡了火腿肉糉的妙處。糉子不是相思物,兩字相思寫不成。唐代殷堯藩詩云:“鶴髮垂肩展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欲問何方是故鄉。”表達了背井離鄉的遊子,重返故里時的激動之情。清代儒學大家謝墉筆下的糉子另有一種情調,在京城做官時,他念念不忘家鄉的糉子:“年年令節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勞。”詩人借糉子傾吐對遠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白白餈糉美,青青米果新。”糉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成爲文化傳承的符號,至今在人們的心中仍有無窮的魅力。

標籤:端午 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