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人們對幸福有不同看法》閱讀題目及答案

試題內容:

《人們對幸福有不同看法》閱讀題目及答案

人們對幸福有不同看法,現在一般認爲,幸福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狀態持續地覺得滿意的感受,當然這通常是以佔有資源或者物質享受爲前提,所以個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較強的主觀性、個人性或個體差異性,它與人的品德、性格等內在條件密不可分。作爲一種完整的美好生活,幸福不是虛無縹緲的彼岸對象,而是貫穿於整個日常生活的經驗狀態,它體現在一個個具體的實踐情境之中,而這一切全都有賴於美德這個內在條件的支撐與保障。

美德首先是指勇敢、節制、慷慨、誠實這樣的倫理美德,它們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人身上的優良品質。在心理層面,它們意味着行爲者的情感和慾望在處理實踐事務時的適度狀態。爲了獲得適度性,行爲者需要將情感或慾望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這種理性就是一種“實踐智慧”,或說理智美德。沒有實踐智慧這種理智美德的養成和運用,就不會有勇敢、節制這些倫理美德的呈現和實施。

美德爲實現幸福莫定主體方面的基礎,但美德並非實現幸福的充分條件。因爲,幸福是對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的整體描述,是一個人全部的、完整的美好生活。作爲個人的整體的生活美好,幸福當然會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觀維度,包括主體自身的精神素質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要實現幸福,除了行爲者自身的內在條件,外在條件也不可或缺。當然,在諸多條件中,美德的優先地位必須得到承認。

不論個人的幸福感受有什麼樣的主觀性,幸福總是需要有某種客觀物質條件作爲基礎,缺失這些客觀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樓閣。物質財富的豐裕是獲得幸福的初始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貧窮對普通人來說,往往成爲其不幸的根源。社會公正、仁愛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會制度條件。對公正的追求是人們一種非常基本的內在的心理傾向,人們期望能夠擁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權利,能免除自己會受到不公正對待的擔憂。仁愛也是社會制度一種應然追求,要提高社會的普遍幸福感,必須補好這個短板。幸福還以社會優秀精神文化的繁榮爲滋養條件。經驗表明,社會的精神文化狀況與幸福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社會優秀精神文化的繁榮,能夠給人民的精神素質提升以深入的滋養,增強他們發現和創造人生意義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一種更穩定、更有價值的幸福感。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個人要獲得真正的幸福須塑造自己的社會性本質,還須將社會關係整合到我們品質之中。一個沒有他人和社會的眼界的人,就是隻能汲汲於私利私慾滿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態的,甚至會發展爲變態的。如果走出小我的限囿,在生活和工作中,把自己的成就動機與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與自己的人倫志向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夠在履行自己的社會倫理責任中獲得生活的永不枯竭的意義感,從而感受一種高尚的、持久的幸福。

(摘編自《幸福的條件》)

1.根據原文,下列對“幸福”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幸福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一個人全面、整體的生活美好,它既有主觀性,又有客觀性。

B.幸福不是一種虛渺的精神想象,而是一種具體的經驗感受,與具體的現實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

C.幸福的實現需要諸多條件,其中美德有優先地位,因爲它是一個人獲得幸福的主體方面的基礎。

D.幸福的獲得需要社會公正、仁愛秩序等制度性條件,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人們就沒有幸福感可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幸福的客觀維度,表現爲主體精神素質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它們都作用於羣體,而與個人無關。

B.人都有物質享受的追求,豐裕的物質財富是獲得幸福的初始前提,貧窮往往是普通人不幸的根源。

C.社會優秀精神文化的繁榮能提升人的精神素質,有利於人幸福感的獲得,增強創造人生意義的能力。

D一個人如果將社會關係整合到自己的品質中,就可以避免侷限於私慾的滿足,從而感受高尚、持久的幸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衣食住行等生活條件的改善及獲得教育、發展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這些都是實現幸福的重要條件。

B.美德不只是人的優秀品質,還包括實踐智慧,它們會規範人的正常情感或慾望,使之處於適度狀態。

C.作爲獲得幸福的內在條件,美德具有主觀性,但它不是純個人性的表現,而有一定的社會性本質。

D.幸福的前提是客觀物質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這導致幸福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個人性和個體差異性。

試題答案:

1.D(平等、公衆、仁愛是社會普片幸福的條件,但不是每個人幸福的條件)

2.A(“精神素質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是要作用於個人的,“與個人無關”表述錯誤)

3.D(因果關係不成立,“客觀物質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導致的是幸福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