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閱讀答案及譯文

【甲】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曆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四十七年,楊鎬既喪師,廷議以廷弼熟邊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鎬經略。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鐵嶺復失,瀋陽及諸城堡軍民一時盡竄,遼陽洶洶。廷弼兼程進,遇逃者,諭令歸。斬逃將劉遇節、王捷,以祭死節士。誅貪將陳倫,劾罷總兵官李如楨,以李懷信代。督軍士造戰車,治火器,浚濠繕城,爲守禦計。令嚴法行,數月守備大固。乃上方略,請集兵十八萬分佈清河,撫順諸要口,首尾相應,小警自爲堵御,大敵互爲應援。

《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閱讀答案及譯文

廷弼身長七尺,有膽知兵,善左右射。自按遼即持守邊議,至是主守禦益堅。然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爲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當是時,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議起。御史馮三元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謂不罷,遼必不保。詔下廷議。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而御史張修德復劾其破壞遼陽。廷弼益憤,再疏自明,雲“遼已轉危爲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及遼陽破,河西軍民盡奔,自塔山至閭陽二百餘裏,煙火斷絕,京師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詔起廷弼於家,而擢王化貞爲巡撫。

化貞素不習兵,輕視大敵。文武將吏進諫悉不入,與廷弼尤牴牾。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陽橋。鋒始交,大潰,大清兵追逐化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還。報至,京師大震。大理寺卿周應秋等奏上獄詞,廷弼、化貞並論死。

(節選自《明史》,有刪改)

【甲】明啓、禎間,東事之壞中破竹之不可遏,一時大臣才氣魄力足以搘拄①之者,熊司馬一人耳。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

關門再出,廟堂諸公忌其有所建白,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漫誇六萬兵平遼,爲之掣肘。時江侍郎秉謙力陳:經臣②不得展布尺寸,反使撫臣③得操節制之柄,必誤國事。不幸言而中矣。當國者苟有人心,即寸斬撫臣以謝經臣,猶且不足。反以不能死綏罪之,是猶束烏獲④之手足,使力不勝匹雛者代之任重,及蹶而僨,則曰“是亦獲有同咎”,可乎?

(節選自全祖望《書明遼東經略熊公傳後》)

[注]①搘(zhī)拄:支撐,抵抗。②經臣:經略一方軍事的大臣。③撫臣:安撫地方的大臣,指巡撫。④烏獲:戰國時秦國大力士,據說他能舉千鈞之重。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授保定推官,擢御史擢:提拔

B.甫出關,鐵嶺復失甫:剛剛

C.當國者苟有人心 當:處在

D.是亦獲有同咎咎:罪責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廷議以廷弼熟邊事即寸斬撫臣以謝經臣

B.復劾其破壞遼陽 忌其有所建白

C.臣且之生致死猶且不足

D.不得食,乃還乃以全不解兵之王化貞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鎬戰敗以後,朝廷起用熊廷弼代楊鎬爲遼東經略,熊廷弼到達遼陽後,開原、鐵嶺相繼失守,他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

B.熊廷弼有膽略,曉軍是。任經略後更加堅決主張拒敵守城。但是他稟性剛直,喜歡罵人,不甘謙恭下人,因而輿論對他不太支援。

C.王化貞不通軍事,輕視大敵;不聽文武將吏的規勸,與熊廷弼尤其牴觸。戰敗後大理寺周應秋等報上判決書,熊廷弼、王化貞都被判了死刑。

D.全祖望認爲熊廷弼是可以挽救危亡的唯一人才,而朝廷缺是非不分,歸罪功臣,揭示出明末君主昏聵,朝綱敗壞的歷史悲劇。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小警自爲堵御,大敵互爲應援。(3分)

(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復詔起廷弼於家。(3分)

(3)用人者貴展其才,原不當使一二腐儒操白簡以議其旁也。(4分)

參考答案:

4.(3分)C (當:掌管,主持。)

5.(3分)B (兩個“其”均爲第三人稱代詞“他”。)

6.(3分)A (“熊廷弼到達遼陽後,開原和鐵嶺相繼失守”有誤,原文“未出京,開原失,甫出關,鐵嶺復失”。)

7(10分)(1)小的戰事各自拒敵防守,大敵來時則互相接應、援助。(3分)

(2)熹宗於是對過去彈劾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又下達詔書從家中起用延弼(3分)

(3)用人者可貴之處在於能讓人的才能得到施展,原本就不應當讓一兩個迂腐的書生拿着彈劾的奏章在他的一旁議論。(4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甲] 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曆二十五年考中鄉試第一名,第二年成進士,初授官爲保定推官,繼而升爲御史。四十七年,楊鎬戰敗喪師以後,朝廷因爲廷弼熟悉邊防事務,起用他爲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代楊鎬爲經略。他還沒有離開京城,開原就失守了。廷弼剛剛走出山海關,鐵嶺又失守了,瀋陽和其他城堡的軍民一時間全都逃竄了,遼陽一帶人心不安。廷弼兼程向前,遇到逃出來的,就勸說他們回去。把逃將劉遇節、王捷,斬了頭來祭奠死節的將士。把貪污的將領陳倫給殺了,並上書彈劾、罷免了總兵官李如楨,用李懷信替換了他。他督促士兵打造戰車,置辦火器,開挖戰濠,修築城牆,做禦敵守城的準備。他的命令堅決,有法必行,幾個月下來,守備大爲牢固了。接着他上書皇帝進呈方略,請召集軍隊十八萬人分佈在清河、撫順等戰略要地,首尾呼應,小的.戰事各自拒敵防守,大敵來時則互相接應、援助。

廷弼身高七尺,有膽量,知曉軍事,善於左右開弓射箭。自從巡按遼就提出防守邊境的意見, 到這時主張防禦更加堅定。然而性情剛強意氣用事,喜好諼罵,不屈服於人,輿論因爲這個緣故 不太支援他。

這個時候,光宗去世,熹宗剛剛登基,朝廷裏事情正多,而對邊疆大臣的議論也開始了,御史馮三元彈劾廷弼八件沒有謀略的表現,三件欺瞞皇上的事,說不把他罷免,遼地終究無法保有。熹宗把馮三元的奏章發給朝臣議論,廷弼惱火了,上書爲自己竭力辯解,並且請求罷官回鄉。御史張修德又彈劾他破壞遼陽。廷弼更加憤恨,又一次上書自白,說“遼地現已轉危爲安,爲臣卻要由生向死了”。於是繳回尚方寶劍,竭力請將自己免職罷官。等到遼陽失守,河西軍民全都奔逃而去,自塔山到閭陽方圓二百餘里,荒無人煙,京城爲之大爲震驚。熹宗於是對過去彈劾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又下達詔書從家裏起用廷弼,並且提拔王化貞爲巡撫。

化貞平素不學習軍事,輕視大敵。文武將吏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與廷弼尤其牴觸得厲害。二十二日在平陽橋遭遇大清部隊,剛剛交鋒,就被打敗,大清兵追趕他們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沒得糧食吃纔回去。戰敗的消息傳到朝廷,京城爲之震驚。大理寺卿周應秋等報上判決書,廷弼、化貞都判了死刑。

[乙] 明朝天啓、崇禎年間,遼東的局勢衰敗就像劈竹子一樣不可遏止,當時朝臣能夠以才氣魄力支撐局面的,只有熊尚書一人而已。用人者可貴之處在於能讓人的才能得到施展,原本就不應當讓一兩個迂腐的書生拿着彈劾的奏章在他的一旁議論。

熊公再次出山海關任遼東經略,朝廷一些大臣們嫉妒她會提出決策性的建議,就讓完全不懂軍事的王化貞誇口說以六萬兵力就能平定遼東,作爲對熊公的制約。當時江秉謙侍郎竭力陳述:如果經略大臣不能夠按自己的軍事計劃施展、部署,反而讓地方巡撫把持指揮和管轄大權,一定會耽誤國家大事。不幸的是,江侍郎的預言得到了證實。當權的人如果具有良心,就把巡撫碎屍萬段來向經略道歉,還將不夠解恨。反而把不能在退卻時戰死的罪名加在經略的身上,這就猶如綁住大力士的手腳,讓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代替大力士擔當重任,等到摔倒了,爬不起來,就說“這結果,大力士也有同等的罪責”,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