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筷子春秋的閱讀答案

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常常體現該民族人民的處世特色。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筷子春秋》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筷子春秋的閱讀答案

《筷子春秋》閱讀原文:

①筷子在先秦時被稱爲“梜”。《禮記》說“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注:“梜,猶箸也。”《史記》謂“紂始爲象箸。”這些都說明“箸”的稱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現。

②“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可能與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爲“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爲了趨吉避凶,他們反其意稱“箸”爲“快兒”。又因爲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爲“筷子”。從此“筷子”便在人間叫開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況可參考畫像磚。a 漢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畫像磚,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因而留給後人豐富的形象資料。 b 1973年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有“彩繪雲龍紋漆案”出土,有趣的是這個漆案上除了擺放了5個寫有“君奉食”的小盆、兩個酒卮,案面上還放有一個耳杯,杯上還放有一雙竹筷。 c 《紅樓夢描寫的宴飲場面中幾乎都出現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時,在座的主人和賓客每人都手執一雙竹筷。 d 今人雖然不能親眼目睹那時人們使用筷子的場景,但卻可以從流傳至今的文獻和文學作品中領略人們當時使用筷子的狀況。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於它取材方便、製作容易。從飲食進化的歷史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再自然不過,其後出現的“匕”,曲柄淺鬥,很像今天的湯匙。《說文》謂“匕,亦所以用匕取飯”。今天的“匙”是由“匕”發展而來。匕作爲一種食器雖然對人進食有幫助,但用金屬或瓷土作原料製作起來很麻煩。同時它的分量重,使用起來也很笨拙,所以難以準確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夠揚長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於使用筷子何以那麼方便靈活,許多名人都進行了探尋並做出相應的解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曾經說:“中華族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中國人早在兩漢時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這是迄今爲止,對這一問題最簡單、最科學的一種解釋。

⑥一個民族的傳統習慣,常常體現該民族人民的處世特色,就像中國人慣於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於使用刀叉,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正如蔡元培先生當年對西方記者調侃的那樣:“中國人從來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從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區別。”

《筷子春秋》閱讀題目:

1.本文標題《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_____(2分)

2.文章是從“筷子名稱的由來”、“_____”、“______”和“使用原理”等幾方面來介紹“筷子”的,文章的說明順序是___ (6分)

3.“這足以證明漢代時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但廣泛使用筷子卻始於清代。”這句話要是放入第③段,那麼,恰當的地方是( )(4分)

A.a處

B.b處

C.c處

D.d處

4.從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爲現今中國最主要的進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______ ⑵ ______ ⑶_________

5.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筷子在秦朝時被稱爲“梜”,是《禮記》中記載的。

B.“箸”,變成今天的“筷”,與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關。

C.筷子是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絕妙運用。

D.中國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說明中國人只尚文不尚武。

《筷子春秋》閱讀答案

1.歷史

2.古代使用筷子的情況 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 邏輯順序

3.C

4.(1)取材方便、製作容易 (2)分量輕、使用靈活 (3)取物準確

5.C

標籤:筷子 閱讀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