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閱讀答案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經常看到閱讀答案的身影,閱讀答案有助於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知識點。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閱讀答案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閱讀答案1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蘇 軾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識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內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應 不 學 之 過 也 故 凡 有 見 於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平 居 自 視 了 然 而 臨 事 忽 焉 喪 之 豈 獨 竹 乎 子由爲《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爲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爲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爲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②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③。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

【註釋】①蜩(tiáo)腹蛇蚹(fù):蟬腹上的橫紋,蛇腹上的橫鱗。竹初生時爲筍,其狀似蜩腹蛇蚹。②掃取:畫得。③籜(tuò)龍:筍。

16.文中劃線部分標點符號正確的一項是 ( )

A.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B.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C.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D.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1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而讀書者與之 與:贊同 B.襪材當萃於子矣 萃:聚集

C.蘇子辯矣 辯:辯駁 D.廢卷而哭失聲 廢: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今畫者乃節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賂秦而力虧

C.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予爲徐州

耳得之而爲聲

D.因爲所畫《篔簹谷偃竹》遺餘

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開頭引述了文與可的一大段畫論。作者意在透過對文與可繪畫理論的推崇來表達自己對文與可的懷念之情。

B.文中寫到“襪材萃於子”“萬尺竹之辯”“太守饞筍”等,這些調侃打趣戲笑,恰好反映了作者與文與可親密無間的深摯感情。

C.文中敘寫文與可拒人求畫、以絹爲襪和轉薦他人之事,表現了文與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頌揚文與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爲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盡是戲笑,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是以樂寫哀,與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達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參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閱讀答案2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赤壁賦》(節選)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爲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爲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爲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爲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①。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節選)

注:①曹操與橋玄爲摯友。橋玄死後,曹操經過橋玄的故鄉,遣使致祭,並作《祀故太尉橋玄文》。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卒莫消長也 卒:終究

B.洗盞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許長 許:如此的

D.廢卷而哭失聲 廢:廢置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葉葉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縱則逝矣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C.與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際上是用以自我解脫。

B.“畫竹”是乙文的線索,透過記述文與可畫竹的情形,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回憶兩人的交往,熔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

C.乙文第二段敘寫了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引起的笑談逸事,表現了文與可豁達、爽朗、風趣的個性。

D.甲、乙文段都運用了語言描寫,分別展示了蘇軾在面對朋友時的曠達樂觀和風趣幽默,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18.將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用“/”斷開。

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將下列句子翻譯爲現代漢語。

①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②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

15.DD.“廢”是“停止”的意思。

故選D。

16.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飾/表承接;

B.連詞,那麼,就;

C.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無義;

D.介詞,與/連詞,和。

故選B。

17.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錯誤,《篔簹谷》詩作爲蘇軾所寫。

故選C。

18.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①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盤凌亂。大家互相枕着墊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明亮。

②與可畫竹子,起初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地踏上門來。

【分析】

18.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乃”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短語,用在句首,在其前斷開;“者”助詞,其後應斷開;“之”作“從”的賓語,其後斷開;“以”連詞,表目的,可用於句首,在其前斷開;“所見”爲“追”的賓語,在其後斷開;“落”作“鶻”的謂語,其後斷開。

翻譯爲: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裏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

1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採分點:

(1)狼籍:凌亂;枕藉,枕着,墊着;乎,在;白,明亮,變白,

(2)貴重,意動用法,對……看重;持,拿;請,求取;躡,踩踏。

參考譯文:

蘇軾說:“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裏互相枕着墊着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裏還有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裏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裏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裏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裏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裏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說:“我說錯了,世上哪裏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瞭解釋,回答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着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說:“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開啟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裏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