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文藝大衆化的誤讀閱讀答案

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魯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藝大衆化的主張,主要着眼於大衆思想啓蒙和改造國民性。後來毛澤東倡導文藝大衆化,目的也在於喚起民衆。改革開放初期具有廣泛羣衆性的文藝運動,也是與新時期的再次思想啓蒙和思想解放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當進入市場經濟和大衆消費時代,文藝大衆化的價值取向就變得更爲多樣化了,存在的問題也頗爲突出和複雜。

文藝大衆化的誤讀閱讀答案

在某些人看來,當今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目標不過是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享樂,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娛樂。於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爲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服務大衆”也被具體化爲“娛樂大衆”。在這種價值導向之下,一個時期以來的文藝大衆化,包括某些“大衆化寫作”、影視節目、網絡寫作和媒體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娛樂化”,只要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贏得足夠的銷售量、收視率、點擊率等等,似乎也就實現了它的最大價值。而一旦將文藝大衆化的價值取向僅僅定位於“娛樂化”,惟“樂”是求,娛樂至上,就有可能導致種種價值偏向:輕則忽視文化娛樂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藝應有的多種功能;重則容易由“娛樂大衆”滑向“取悅大衆”、“迎合大衆”,追逐低級趣味,從而陷入文藝低俗化的誤區。實際上,當今有些人打着“文藝大衆化”的旗號,背後所追逐的不過是他們自己的種種現實利益。爲此,一些所謂“大衆化寫作”和影視媒體節目,一味迎合消費市場的低俗需求,不擇手段地製造“娛樂”效果吸引大衆,只要能誘導人們消費,不管是什麼題材內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娛樂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論是古代經典還是紅色經典,都可以拿來“戲說”、搞笑乃至“惡搞”。在這樣的“娛樂化”價值導向中,文藝大衆化的基本精神被嚴重扭曲了。

毫無疑問,文藝大衆化的確應當面向大衆和服務大衆,明確地說,“娛樂大衆”本來沒有什麼不好,它也應當是“服務大衆”的題中應有之義。但這裏的問題在於:其一,“娛樂大衆”是否可以無原則地取悅和遷就大衆的娛樂消費需求?作爲文藝生產是否可以只遵循“娛樂化”的市場規則而不管精神價值導向?這樣的問題其實不言而喻。其二,“娛樂大衆”是不是當今文藝大衆化的惟一功能和價值取向?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娛樂之外,難道就沒有精神世界進一步提升與豐富的需要嗎?在我看來,當今時代的大衆化文藝,除了“娛樂大衆”,還有一個“引領大衆”的問題,因爲文化藝術的功能並不僅僅具有娛樂消費的功能,同時還具有精神引領的'功能——究竟將大衆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還是低級趣味的方向導引,這並非一個可以忽略不顧的問題。

面向大衆、服務大衆,仍然是當今文藝大衆化應當堅持的方向,但它的價值取向不能僅僅是娛樂大衆,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審美精神的低俗化娛樂去取悅大衆;往更積極的方面說,還應當倡導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大衆。

1.下列有關“文藝大衆化”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文藝大衆化的價值取向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反映着時代發展的特點。

B.最初文藝大衆化的提出是與思想啓蒙密切相關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其價值取向逐步多樣化,存在的問題也顯得突出和複雜。

C.進入市場經濟和大衆消費時代的文藝大衆化與以往各時期的價值取向完全不同,擔負的任務也不相同。

D.當代文藝大衆化要服務大衆,滿足大衆的精神需求,就要與當今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目標與精神追求相適應。

2.下列說法不屬於“扭曲文藝大衆化基本精神”的表現的一項是

A.“娛樂大衆”價值導向下的大衆化寫作、影視節目、網絡寫作和媒體文章等重視娛樂追求,以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

B.在“文藝大衆化”的旗號下,以取悅大衆,迎合大衆爲手段,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C.極力製造各種“娛樂”效果,吸引大衆,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按照“娛樂化”模式打造各種題材內容與人物故事。

D.戲說、搞笑甚至惡搞古代經典與紅色經典,追逐低級趣味,誘導消費。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當今消費時代人們追求快樂,追求享樂。爲滿足人們的娛樂消費需求,出現娛樂大衆化的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藝大衆化一旦出現價值偏向,輕則導致文藝應有的多種功能的消解,重則陷入文藝低俗化的誤區。

C.文藝大衆化不僅要滿足大衆娛樂消費需求,符合消費時代市場規則,還要關注精神的正確導向。

D.當今正確的文藝大衆化方向就是應該在注重娛樂價值取向、娛樂大衆化的同時充分發揮文藝引領大衆的作用。

1.C (當代的文藝大衆化的價值取向只是呈現出多樣,並不是與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2.A (在“娛樂大衆化”的價值導向下,各種媒體形式重視對娛樂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費市場條件下所必須的,“重視”並不等於完全娛樂化。)

3.D (重點在“正確”兩個字上,“引領大衆”存在“將大衆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還是低級趣味的方向導引”兩個方面,故末句應爲“充分發揮用健康向上的精神價值引領大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