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特殊的聽衆閱讀理解答案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特殊的聽衆閱讀理解答案

特殊的聽衆

落雪

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癡。當然,這是他們在經受了我數次折磨之後得出的結論。在他們聽起來,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鋸牀腿兒。這話使我感到沮喪和灰心,我不敢在家裏練琴。後來,我發現了一個絕妙的去處,就在樓區後面的小山上,那兒有一片茂密的小樹林,地上鋪滿了落葉。

第一天早上,我躡手躡腳地走出家門,心裏充滿了神聖感,彷彿要去幹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幽幽的樂曲。,我在一棵樹下站好,心劇烈地跳起來,我不得不大喘了幾口氣,使它平靜下來。我莊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實很快就令我沮喪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鋸帶到了林子裏。我懊惱極了,淚水幾乎奪眶而出,不由得詛咒道:“我真是一個笨蛋,這輩子也甭想拉好琴!”當我感覺到身後有人並轉過身時,我嚇了一跳。一位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一張木椅上,她雙眼平靜地望着我。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麼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和諧的美,破壞了這位老人獨享的幽靜。我抱歉地衝老人笑了笑,準備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說:“是我打擾了你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一束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射下來,她的滿頭銀髮顯得格外晶瑩。“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我指了指琴,搖了搖頭,意思是說我拉不好。“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衆嗎?就在每天早晨。”我被這位老人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我羞愧起來,同時暗暗有了幾分興奮。嘿!畢竟有人願意聽我的琴聲了,儘管她是一位聾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對這位特殊的“聽衆”,一位耳聾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

一句:“真不錯!我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裏洋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從我緊閉着小門的房間裏,常常傳出阿爾德·舒羅德的基本練習曲。雖然妹妹還像以前那樣,敲敲門,裝出一副可憐的樣子說:“求求你,饒了我吧!”我卻已經不在乎了。練琴時,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溼透了襯衣,但是我絕不坐在椅子上練習。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練的。

就這樣,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樹林裏堅持不懈地練琴;而我那位特殊的“聽衆”,那位耳聾的老人,也總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歡樂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絲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彷彿她真的能聽到我的琴聲。

我一直保守着這個祕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鳴曲讓專修音樂的妹妹大吃一驚。妹妹追問我得到了哪位名師的指點。

我告訴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樓裏,非常瘦,滿頭白髮,不過,她是個聾子。”“聾子?!”妹妹驚叫起來,彷彿我在講天方夜譚,“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而且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還在指導我們排練呢。她怎麼會是聾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什麼,心中充滿了對老人的感激與崇敬。從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來到小樹林裏,面對我這位特殊的聽衆,這位“耳聾”的音樂家,輕輕調好琴絃,拉起一支支優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彷彿聽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羞真正的音樂,那美妙的音符從她心中緩緩流淌,充滿了整個小樹林,充滿了我的整個身心。

後來,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的機會,但是,每當此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聽衆,那位“耳聾”的'音樂家。

1.文章寫“我”在拉琴的過程中,老人自始至終“很平靜地望着我”。對於老人的“平靜”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老人耳聾,聽不到“我”難聽的拉琴聲。

B.“我”找到了自信,琴聲變得動聽,老人聽得入神。

C.老人熱愛音樂,她已經完全陶醉於琴聲中。

D.老人做出“平靜”的樣子,用以鼓勵“我”。

2.“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請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談談你對“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從一個音樂“白癡”成爲“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於一位“特殊的聽衆”。隨着情節的發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認爲她是,後來才知道她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語句回答)

4.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勵是她用愛心演奏的真正的音樂,它美妙動聽,令人感動。

B.“我”感受到老一輩音樂家對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這種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讓“我”感動。

C.老教授技術高超,她演奏的音樂是這樣美妙動聽,令“我”陶醉。

D.“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動。

5.本文重點塑造一位“德藝雙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寫“妹妹”的文字也佔有較大分量,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難度:中檔模擬題 答案 1.D

2.“我”的“變”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我”的演奏信心提高了,更加勤奮地練習;

②我的演奏水平提高了,妹妹認爲“我”得到了名師的指點。

3.一位聾子(一位耳聾的老人)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而且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

4.C

5.其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襯托作用:其一,對老教授形象的襯托。妹妹是“我”的親人,也難以忍受“我”的琴聲;老教授卻天天用心傾聽。這便形成對比,顯出老教授行爲的難能可貴。其二,妹妹的評價的變化,側面寫出了“我”演奏技藝的提高。

②推進了情節的發展。例如,妹妹對“我”含有諷刺意味的玩笑,促使“我”到樹林練琴,這才能遇到老教授。再如,她一語道破老人的身份,才使“我”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標籤:聽衆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