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之淺談(人教版教學論文)

廖永成

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之淺談(人教版教學論文)

在語文導創教學中,我特別注意了對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求知慾是人們主動探索問題,深入研究問題的動力。在語文導創教學中,我有意創設問題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思維得到發散。如我在上《風景談》這課時,將課文中六幅“風景畫”進行投影展視,緊接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中作者所描繪的這六幅風景,與我們學過的其它作家筆下的風景,與旅遊所見的風景有什麼不同?這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七嘴八舌,談自己所讀的寫景散文,自己所遊覽的風景是如何的美,學生思維發散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這六幅“風景畫”很平常。我繼續設疑:作者爲什麼不讚美美麗的風景,而要讚美這些平平常常的風景呢?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使思維發散後來獲取答案。又如教《警察與讚美詩》時,爲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我圍繞“追求”設計了一組問題:一般人追求什麼?蘇比追求什麼?→蘇比是怎樣追求的?→結果怎樣?→蘇比的追求爲什麼總難實現?→蘇比爲什麼用追求被捕的辦法來解決食宿問題?提問的角度新穎,問題層層深入,富有啓發性。學生饒有興致地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尋找到了答案。

     二 .發展想象能力,使其思維擴散

    想象是“創造之母”。發散思維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列寧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了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要培養髮散性思維,也就必須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甚至幻想。如在語文閱讀中,要能領會課文中比喻、比擬、類比、通感、象徵以及聯想的妙用,要能理解課文情節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以及言外之意,畫外之音,要能欣賞課文的形象美、思想美、意境美、都需要展開想象。如教完《眼睛與仿生學》後,讓同學們大膽地設想,利用仿生學原理,可以製造一個什麼產品?同學們熱情高漲,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利用蜻蜓可以懸浮在空中的原理,建築空中住宅;利用變色龍變色的特性,爲戰士們設計變色的迷彩服;利用貓眼夜間視敏度高的特性,製造貓式眼鏡;利用鰻魚可以放電禦敵的特性,製造鰻魚防身器等等。

    三 .培養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

    發散思維可用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這三個特徵來衡量。流暢性是指思維發散性的量,靈活性是指發散的項目變通度的大小;獨特性是指思維新奇的程度。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與獨特性可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 .快速的聯想。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裏作快速聯想,這對提高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是十分有益的。有一次,我給學生出了一個題目《“ 0”的.斷想》,看誰能在三分鐘內想得最多:有的說, 0 是一面鏡子,讓你認識自己;有的說, 0 是一無所有; 0 是起點; 0 是空白;也有的說,對進取者來說, 0 是一張白紙,可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還有人說, 0 在懶漢眼裏是可以充飢的大餅;在落水者眼裏是救生圈。學生聯想之豐富,速度之快,令人驚訝。

    2 .多角度分析。受閱歷、學識的限制,學生的思維常是單一線型 。怎樣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呢?教育家贊可夫說得好:“我們要讓學生研究某一事物時,既能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又在必要時,改變角度看問題,或者同時從幾個角度看問題。”我曾給學生一則材料,要求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材料的意義。

    材料:小說家蒲松齡,屢試不第。後來在家門口擺上桌椅端出茶水,恭請路人給他講各種傳說故事,二十餘年從不間斷。在蒐集這些素材的基礎上,他寫成了聞名遐爾的文言短篇小說《聊齋志異》。

    結果,學生找到了六個角度來概括材料的意義:蒲松齡堅持二十年終於成功→堅持就是勝利;蒲松齡不進學府照樣成名→謙虛是賢者共有的品質;蒲松齡屢試不第,終不消沉→意志堅韌不拔;蒲松齡蒐集民間傳說著書→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多次類似的練習,使學生養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問題的習慣,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特性。

    3 . 多方案比較。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儘可能多的答案,再讓他們對這些答案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如講《項鍊》時,我讓學生用小作文的形式重新設計結尾,然後與原作進行比較,看哪個效果更好。同學們提出很多方案,使其思維得到發散,然後再結合原文,結合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進行分析、比較、評價,最後大家一致認爲,原作結尾效果是最好的,這樣先發散,再比較選擇的辦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進行發散式思維訓練是十分有益的。它既能培養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也能進一步提高聚合式思維水平,進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爲時代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